第13课《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   (朝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给加点的注音
更定( )  毳衣( )  沆砀( ) 长堤( )
崇祯( ) 草芥( ) 雾凇( ) 拏(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 看雪
B.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
C.湖中人/ 鸟声俱绝
D.余/ 强饮三大白/ 而别
4.解释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
(3)雾凇沆砀(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5)客此( )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1)白
(2)大
(3)是
(4)更
(5)一
6.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   )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  )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觞赋诗”“觥筹交错”“强饮三大白”中的“觞”“筹”“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拱手礼,又称作揖。古代男子行拱手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表示真诚与尊重。
C.“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是帝王的年号。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9.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10、理解性默写
(1).《湖心亭看雪》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的句子是: , 。
(3).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 , 。
(4).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 , , , , 。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上下一白 (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4)及下船 ( )
12.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4.“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15、“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吾以为西湖之美在里湖。当其不寓楼阁,不舍庵刹,而以琴樽书札托彼轻舟也,舟人无酬答,一善也;昏晓不爽其候,二善也;访客登山,恣意所为,三善也;入断桥,出西泠,午眠夕兴,四善也;残客所避,时时移掉,五善也。挟五善以长于湖,僧上凫①下,觞止茗生,篙楫因风,渔茭②聚火;奇唱发,流光升;霞敛星移,烟高霜满。
(选自谭元春《题<湖霜草>》)
【注】①凫(fú):水鸟,俗称“野鸭”。②茭(jiāo):喂牲口的干草。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②拥毳衣炉火
③当其不寓楼阁
④篱楫因风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访客登山,恣意所为。
18、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表达的情感亦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段,完成下列表格。
文段 内容 情感
【甲】 西湖雪景 ①
【乙】 西湖秋景 ②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忠定公①祠堂记 [宋]王刚中
《礼经》曰:“有功德于民则祀之。”又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信哉是言也!乾德中,张公知成都,五年再至,率成考绩。其为治大抵以严猛奋励制其暴,以精明果断摘其奸,以公平信义善其俗。讼至于庭,据案一决,悉中其隐,百姓惊叹,以为神明,而不敢犯。
及受代②而去,十年后讣告至矣。于是蜀人恸哭罢市,置公画像于天庆观之仙游阁,事之如生,岁岁不绝。迄嘉祐己亥,府帅侍读王公素始大建祠于府治之东。落成之日,人无幼艾③,争捧牢酒④,或喜或泣,列拜于庭,虽周人之思召公,襄人之思羊叔子⑤,无以加焉。既又取公治蜀断语可为后法者,凡百三十首图于壁。呜呼!公之治可谓有功德于蜀人,而蜀人怀公德善也可谓不忘者矣。
刚中猥以庸陋,被命帅蜀,兼治成都,距公又百六十余年,遐思风绩,卓乎莫及。尝躬奠祠下,徘徊周览,惜其历岁滋多,堂宇⑥且弊,乃命即其诸多损毁处,悉举而更新之。仍于祠后增接两廊,建堂三间,筑垣墉以周之。而稍植花木于堂北,以为士大夫谒祠游息之所。继自今以往,若时加修,俾勿坏,则为政者有所矜式⑦,而吏民亦悦服而易治。是真有补于风教者,其可不书以告后之人?
(选自《全蜀艺文志》,有删节)
【注】①张忠定公:即张咏,宋太宗时为枢密直学士,宋真宗时为礼部尚书,曾在成都任职。②受代:旧时谓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为受代。③幼艾:长幼。④牢酒:牢牲和酒。古代用作赏赐、慰劳的物品。⑤召公、羊叔子:古代贤臣。⑥堂宇:祠堂的顶棚。⑦矜式:示范。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张公知成都 知:主持,掌管
B.以公平信义善其俗 善:亲善
C.事之如生 事:侍奉
D.尝躬奠祠下 尝:曾经
2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既又取公治蜀断语可为后法者,凡百三十首图于壁。
而稍植花木于堂北,以为士大夫谒祠游息之所。
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感叹“其可不书以告后之人”?请分析作答。
答案
1.张岱 明末清初 2、ɡēnɡ cuì hànɡ dànɡ dī zhēn jiè sōnɡ ná 3.C 4.(1)撑(船) (2)裹、围 鸟兽的细毛 (3)白汽弥漫的样子 (4)哪能 还 (5)客居 5。(1)白色 (2)
(3) (4) (5)全 一 6.(1)我 (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7.(1)下雪 (2)客居 8.A 9.(1)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到了亭子上,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0 (1).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1.绝:消失 一:全 强:勉强,尽力 及:等到
12.(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哪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13、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4、既于微观中显出宏观,烘托出铺天盖地的雪景,也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5、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6、(1)撑(船) (2)裹,围 (3)寄居 (4)趁,乘
17、(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拜访客人或者登山,随意去哪里。
18、①借冰雪世界的洁美,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
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19、B 20、(1)(3分)然后又挑选出张咏管理蜀地的时候可以被后人效法定罪判决的话,总共一百三十首图刻在墙壁上。(2)略微在祠堂北边种植花草树木,把(这里)作为士大夫拜谒祠堂,游玩休息的场所。 21、①表达对张咏的赞叹之情,张咏在成都当官时为政有方,精明果敢,断案如神,深受当地百姓爱戴;②替后人做示范,同时激励自己在政期间能像张咏一般,做一个好官,得到百姓的信任,提升当地的风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