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月夜忆舍弟1
【唐】杜甫
戍(shù)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8长9不达,况乃10未休兵11。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幼弟杜占时随诗人同在秦州,杜颖、杜观、杜丰则分散各地,故诗人忆而赋诗。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也指戍楼上报更的鼓声。
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一般鼓报三更,便不准路有行人。戍,驻防。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鼓声响起后,禁止人行走。 ④边秋:指秋天的边塞,边地之秋。
⑤一雁:孤雁。
⑥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的夜晚)。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开始。
⑦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⑧书:信。 ⑨长:一直,很久。
⑩况乃:何况是。 休兵:战争结束。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然有兄弟,但都分散在各地。无家可归,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不能送到,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杜甫在秦州作此诗。当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biàn)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而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简析】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诗中写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今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不禁感慨万分。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的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杜甫在对这类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题目带“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的秋景:路断行人,戍鼓雁声,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沉重的更鼓和孤雁的哀鸣映衬着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清寂静。其中,“断人行”是因为戍楼上的边防驻军敲响了报更的鼓声,夜半三更,便不准路有行人,即实行宵禁。说明当时的社会仍然处于战事频繁且激烈的时段,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为此次“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既写了景,也点明了时令。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九月八日前后开始。白露时节的夜晚,清露盈盈,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虽然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
此外,这两句在炼句上也足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一换,语气便变得分外矫健有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拥有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不仅望月怀乡,写出了“忆弟”;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月光常引人遐想,勾起思乡之情。诗人遭逢离乱,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与不安,语气也分外的沉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前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亲人们四处流散,寄信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难预料)。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由此可见,颈联与尾联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四处丧乱的普遍遭遇。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二】
长沙过贾谊1(yì)宅
【唐】刘长(zhǎng)卿
三年谪宦2此栖迟3,万古惟留楚客4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5见日斜6时。
汉文7有道8恩9犹薄(bó),湘水无情吊10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②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谪宦,贬官。
③栖迟:停留,居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④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⑤空:徒然、白白地。 ⑥日斜:夕阳西下。斜,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動。
⑦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⑧有道:指有道德/道义(的人)。
⑨恩:恩惠,恩德。
⑩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贾谊被贬于此已经三年了,万古以来却只留下楚客伤悲。
待众人散去以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里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德的明君,却也对贾生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晓?
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作者】
刘长(zhǎng)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中唐诗人。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自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任为长洲县尉。第二年冬被谤入狱,十二月遇赦,代理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cháng)史。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被贬为睦州长(cháng)使。
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简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他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宦”,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贬谪。前后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明了地点是“贾谊宅”。“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贾谊被贬的这三年生活是惊惶不安的,暗喻他的侘傺(chà chì,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失意。“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遭遇贬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萧条冷落的氛围,呈现一派黯然气象。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人迹,一种景仰向往、寂寞兴叹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还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同时也是李唐王朝大夏将倾的真实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bó),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皇恩见疏、凭吊屈原,隐隐联系到自己,同时借此凭吊贾谊。这里要注意“有道”和“犹”。号称“有道(指有道德/道义)”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听任谗言的唐肃宗、唐代宗,对刘长卿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成了必然。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光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得古人在地下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够理解。诗人由衷地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无能为力,只能说声惭愧)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写诗人于贾谊的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江山更趋寂静;秋风掠过,黄叶飘落,于枯草上乱舞。这一幅荒村日暮图,不仅是刘长卿遭贬后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颔联的“日斜时”相互映衬,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情感色彩,抒发了作者放逐天涯的哀惋喟(kuì)叹。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状的强烈控诉。以设问为结尾,加强了情感的渲染,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他声声伤惋的喟叹。联想到和贾谊共同的遭遇,眼中的景色便充满了凄凉寥落之感。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之人多遭不幸充满感慨,好像自己和贾谊融为了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存在着诗人的自我,但它并没有很明显,反而以一种含蓄内敛的形式串联起全文。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都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之感。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三】
左迁1至蓝关2示侄孙湘3
【唐】韩愈
一封4朝(zhāo)奏5九重(chóng)天6,夕贬潮州路八千7。
欲为圣明8除弊事9,肯将衰朽惜残年10!
云横秦岭11家何在?雪拥12蓝关马不前13。
知汝14远来应有意15,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16。
①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②蓝关:蓝田关,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处。
③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作此诗时,韩湘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④一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⑤朝奏:早晨上奏。
⑥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这里指朝廷、皇帝。
⑦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约数/不是确数。 ⑧圣明:指皇帝。
⑨弊事:有害的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奉佛骨的事情。
⑩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肯,岂肯,哪能。
将,拿、把。这里指诗人想为皇帝做事,不肯拿/把衰老当作理由吝惜自己的余生。
衰朽,衰弱多病。惜,吝惜,舍不得。残年,余生。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拥:阻塞。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里曾道,“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这里指韩湘应当知道我(韩愈)此去凶多吉少。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侄孙韩湘交待后事。
瘴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潮州,在今广东省东部,治所在今潮州市湘桥区。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阻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当有所打算。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收敛我的尸骨。
【作者】
韩愈,字退之,中唐时期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上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创作背景】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要处死韩愈。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诗。
【简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内心郁愤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前两联写祸事缘起,毕见(全部显现)冤屈之意;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情调郁愤,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赏析】
韩愈的一生,以辟佛为己任。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一事,被贬去潮州。潮州,位于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远,路途困顿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的写下了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就被贬去潮州,离京八千里。“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表现了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颔联表明诗人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直言自己是“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因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颇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大祸,他仍是刚直不阿,老而弥坚,虽遭严谴也无怨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指终南山。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又在何处?云横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一回顾,一前瞻。“家何在”,饱含他的血泪。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环境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表明英雄失路之悲。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有一首哭女之作,题为《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bìn)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可知当时韩愈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该是如何悲切。但他此时不单伤怀家人,也伤怀国事,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我知你远道而来,应当有所打算。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收敛我的尸骨。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颔联,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能较好的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从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的佳作。风格近似杜甫,沉郁顿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重,感情的深厚、抑郁;顿挫,指其手法高妙 —— 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诗的开篇就有居高临下、势不可当之状。颔联用十四字形成一体,形成“流水对”,紧承上文,有浑成之感。颈联宕(dàng)开一笔(另辟蹊径),借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简洁有力。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撼动人心。
此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严谨的格律要求,但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且运用较好。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颈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显现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而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四】
商山1早行
【唐】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2(duó),客行3悲故乡。
鸡声茅店4月,人迹板桥5霜。
槲6(hú)叶落山路,枳7(zhǐ)花明8驿墙9。
因思杜陵10梦,凫11(fú)雁满回塘12。
①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③客行: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④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⑤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⑥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⑦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⑧明:使……明艳。
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枳花明驿墙: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墙边。
⑩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
投友,途经商山。
凫:野鸭。 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早上起床的时候,车马的铃铎已经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盖成的旅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上覆着薄薄的清霜,上面有着先行客人的杂乱足迹。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群鸭群雁,正在岸边的湖塘嬉戏。
【作者】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才思敏捷,但为人不羁,又喜欢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在当时招致憎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成功。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lián)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任命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全诗语言简洁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清晨时,旅店内外就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有的人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古代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当时人们安土重迁(安于故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时,却又怯于远行。“悲”字,暗示了旅客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整句话皆用名词构成,如“鸡声”会让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理,“茅店、人迹、板桥”等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正文里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这六个意象,把初春时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这句话颇为经典,在历史上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在古代,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在外时,天没黑就应先找旅店投宿,天明鸡叫了就要抓紧时间赶路)”。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仅用五个字,便把旅客暂居茅店,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瞧见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这一景象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诗人起床出发,没想到这个时候,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了,这样一来,自己已算不得早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槲树、枳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然干枯,但槲叶却能仍存留在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槲叶才纷纷脱落。而在这时,枳树的白花已然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在视野里相对来说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到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点题“早行”二字。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春天来了,故乡杜陵正是回塘水暖、凫雁相乐的时候;而自己,离家日远,旅居茅店,路途奔波,早行凄清。“杜陵梦”,补写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旅人夜间在茅店里浓浓的思乡之情,与首联的“客行悲故乡”首尾相呼应;而梦中的故乡之景又与旅途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的情与景,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九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月夜忆舍弟1
【唐】杜甫
戍(shù)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8长9不达,况乃10未休兵11。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幼弟杜占时随诗人同在秦州,杜颖、杜观、杜丰则分散各地,故诗人忆而赋诗。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也指戍楼上报更的鼓声。
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一般鼓报三更,便不准路有行人。戍,驻防。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鼓声响起后,禁止人行走。 ④边秋:指秋天的边塞,边地之秋。
⑤一雁:孤雁。
⑥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的夜晚)。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开始。
⑦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⑧书:信。 ⑨长:一直,很久。
⑩况乃:何况是。 休兵:战争结束。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然有兄弟,但都分散在各地。无家可归,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不能送到,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杜甫在秦州作此诗。当时,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biàn)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而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二】
长沙过贾谊1(yì)宅
【唐】刘长(zhǎng)卿
三年谪宦2此栖迟3,万古惟留楚客4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5见日斜6时。
汉文7有道8恩9犹薄(bó),湘水无情吊10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②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谪宦,贬官。
③栖迟:停留,居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④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⑤空:徒然、白白地。 ⑥日斜:夕阳西下。斜,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動。
⑦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⑧有道:指有道德/道义(的人)。
⑨恩:恩惠,恩德。
⑩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贾谊被贬于此已经三年了,万古以来却只留下楚客伤悲。
待众人散去以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里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德的明君,却也对贾生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晓?
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作者】
刘长(zhǎng)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中唐诗人。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自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任为长洲县尉。第二年冬被谤入狱,十二月遇赦,代理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cháng)史。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被贬为睦州长(cháng)使。
从诗中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简析】
《长沙过贾谊宅》是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他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三】
左迁1至蓝关2示侄孙湘3
【唐】韩愈
一封4朝(zhāo)奏5九重(chóng)天6,夕贬潮州路八千7。
欲为圣明8除弊事9,肯将衰朽惜残年10!
云横秦岭11家何在?雪拥12蓝关马不前13。
知汝14远来应有意15,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16。
①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②蓝关:蓝田关,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处。
③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作此诗时,韩湘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④一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⑤朝奏:早晨上奏。
⑥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这里指朝廷、皇帝。
⑦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约数/不是确数。 ⑧圣明:指皇帝。
⑨弊事:有害的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奉佛骨的事情。
⑩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肯,岂肯,哪能。
将,拿、把。这里指诗人想为皇帝做事,不肯拿/把衰老当作理由吝惜自己的余生。
衰朽,衰弱多病。惜,吝惜,舍不得。残年,余生。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拥:阻塞。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里曾道,“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这里指韩湘应当知道我(韩愈)此去凶多吉少。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侄孙韩湘交待后事。
瘴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潮州,在今广东省东部,治所在今潮州市湘桥区。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阻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当有所打算。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收敛我的尸骨。
【作者】
韩愈,字退之,中唐时期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上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创作背景】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要处死韩愈。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于是他便写下了这首诗。
【四】
商山1早行
【唐】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2(duó),客行3悲故乡。
鸡声茅店4月,人迹板桥5霜。
槲6(hú)叶落山路,枳7(zhǐ)花明8驿墙9。
因思杜陵10梦,凫11(fú)雁满回塘12。
①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③客行:离家远行、在外奔波。
④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⑤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⑥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⑦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⑧明:使……明艳。
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枳花明驿墙: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墙边。
⑩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
投友,途经商山。
凫:野鸭。 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早上起床的时候,车马的铃铎已经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盖成的旅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上覆着薄薄的清霜,上面有着先行客人的杂乱足迹。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群鸭群雁,正在岸边的湖塘嬉戏。
【作者】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才思敏捷,但为人不羁,又喜欢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在当时招致憎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成功。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lián)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任命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练习题
【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表达诗人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2.《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作者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 三年谪宦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客悲 ”。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 , 肯将衰朽惜残年 ”。
4.《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因思杜陵梦 , 凫雁满回塘 ”。
【一】《月夜忆舍弟》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断人行”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激烈。
B.颔联所写不完全是客观实景,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是作者感物伤怀,表达对故乡的感怀、对亲
人的思念。
→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
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突出对故乡的感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C.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既传达了诗人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
遭遇。
D.尾联含蓄蕴藉,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何况此时战事频仍,生死更加
难料。
(2)杜甫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以下哪个节气(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A.芒种 B.霜降 C.白露 D.小满
【二】《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全诗凄苦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诗人自己谪迁的悲苦命运。
B.颔联写寒林日斜,斯人已去,即景生情,惆怅而又伤感,真切而又空灵。
C.颈联表达出诗人对贾谊幸逢明主的羡慕,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后人凭吊之意?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庸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就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抒发了对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D.尾联中“君”既指代贾谊,又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述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贾谊被贬于此已经三年了,万古以来却只留下楚客伤悲
B.颔联写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采用的是借古讽今的写法。
3.“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①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和惋惜;②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③对汉文帝的指责(号称“有道(指有道德/道义)”的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④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当朝皇帝昏庸无能、听任谗言;和贾谊一样本应无罪却造贬谪、无人理解)。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 降职、贬官 ;首联中“九重天”代 皇帝 。
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意对即可
表达诗人虽年老又遭贬,但仍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诗人无怨无悔、忠君爱国、甘愿奉献的精神。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迅速。
B.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C.颈联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D.尾联写诗人向远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韩愈劝谏阻止唐宪宗,“朝奏”而“夕贬”,但是诗人从不后悔,表现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
【四】《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和倍加思乡之情所折磨的内心痛楚。
B.次联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C.三联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D.末联——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鬼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练习题
【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表达诗人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时间的对比表现出作者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月夜忆舍弟》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断人行”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激烈。
B.颔联所写全是客观实景,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是作者感物伤怀,表达对故乡的感怀、对亲人的
思念。
C.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既传达了诗人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
遭遇。
D.尾联含蓄蕴藉,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何况此时战事频仍,生死更加
难料。
(2)杜甫作《月夜忆舍弟》时,正值以下哪个节气( )?
A.芒种 B.霜降 C.白露 D.小满
【二】《长沙过贾谊宅》
1.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全诗凄苦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诗人自己谪迁的悲苦命运。
B.颔联写寒林日斜,斯人已去,即景生情,惆怅而又伤感,真切而又空灵。
C.颈联表达出诗人对贾谊幸逢明主的羡慕,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D.尾联中“君”既指代贾谊,又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写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采用的是借古讽今的写法。
3.“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九重天”代指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迅速。
B.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C.颈联即景抒情,“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D.尾联写诗人向远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四】《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悲故乡”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加思念恋人之情所折磨的内心痛楚。
B.次联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C.三联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
D.末联——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鬼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