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
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
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
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
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从她深情追溯的往事中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学习目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往事”即过去的事。
“依依”在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表明了作者对所回忆的往事的怀念之情。
文题“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怀念、依恋、情深
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
本文标题是“往事依依”,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于漪(yī)
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
持以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现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教师研究会会长。
了解作者
《往事依依》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刊登在该刊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于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
背景资料
徜 徉 浩 渺 雕 镂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险 峻 水 泊 狼 狈 逃 窜
婵 娟 绚丽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慷 慨
角 色 鸦雀无声 镌 刻
与水相关,故“渺”为“氵”旁。
miǎo
lòu
jùn

bèi
cuàn
kānɡ
chán
liáo
与“鹊”区别开。
chánɡ
kǎi
yánɡ
jué
juān
积累词语
与“嘹”区别开。

( )率领
( )效率

shuài

“泊”作动词用,读作bó,如“泊船、停泊”;作名词用,读作pō,如“梁山泊、湖泊”。
( )梁山泊、湖泊
( )停泊、漂泊



( )摇晃
( )晃眼

huànɡ
huǎnɡ

jué
jiǎo
字词积累
( )角色
( )角度
窜( )逃窜
蹿( )上蹿下跳
撺( )撺掇
渺( )浩渺
缈( )缥缈
miǎo
cuàn
miǎo
cuān
cuān
镌( )镌刻
携( )携带
juān
xié
向上或向前跳。
乱跑,乱逃;
缭( )眼花缭乱
撩( )撩人心弦
瞭( )瞭望
liáo
liáo
liào
形近字
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词语解释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搜索枯肠: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记忆犹新: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历历在目: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犹,还。
油然而生: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走投无路:
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写古诗文)。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胜,尽;收,接收,领略。
气象万千: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积累词语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1、在文中于老师回忆了哪些往事?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填写下列表格。
小时候
童年
初中
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
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读《千家诗》
一、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①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借助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
②读《千家诗》——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阅读文章重点写的几件往事,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整体感知
③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④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⑤听老师关于读书做人的教导——铭刻在心,终生受用不尽。
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7):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对比,简述了遗忘与记忆深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制造悬念.
引出下文作者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亮点借鉴一:凤头豹尾
写法借鉴
试分析最后一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的妙处。
内容上:①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②“金色”代表美好,代表珍贵,表现出“我”对这些回忆的珍惜、感念之情。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紧扣题目,使情感得以升华,主题得以深化;②首尾相互照应,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点题
呼应开头的“记忆犹新”,简短有力收束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过渡段,领起第4段。概述读书给“我”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老师入情人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领起第5段的余下内容和第6段。这句话总写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写法借鉴
亮点借鉴二:过渡恰当

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第三段)
品味赏析,探究写法。
“编织”指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编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千家诗》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增添了生活情趣,体现了“我”对《千家诗》的喜爱与感激之情。
亮点借鉴三:文采斐然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第四段)
“沉浸”的本义是浸人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第五段)
“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第五段)
“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人;而“我” 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人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5、第四段中,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
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表现了《千家诗》带给“我”的“沉醉”感受,点明了《千家诗》不仅给“我”文学熏陶,使我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还提升了“我”的审美情趣。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增强文章文学色彩。
作者先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这两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亮点借鉴四:恰当引用

(3)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所教内容
诵读课文的 特点
学生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影响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及“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亮点借鉴五:精当选材

6、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亮点借鉴六:描写生动

运用神态描写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凝注”从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突出了老师的朗诵水平之高及学生对他的崇教之情。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理:多读书,读好书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结构梳理
引出回忆(总)
看图画、读诗歌
听讲课、聆教诲
回忆往事(分)
金色回忆,催“我”奋进
总结往事(总)
《往事依依》这篇回忆性散文通过“我”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总结
感悟1:回忆的珍贵:课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这些回忆对他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让我们明白,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
感悟2:往事依依,时光匆匆。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要珍惜每一段时光,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它们都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课堂感悟
三、拓展延伸
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有感染力。你在学习中有这样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
【写作策略】
①多角度:可以从正面写老师讲课的表现,也可以从侧面写你听课的感受或对你的影响。
②抓细节:抓住老师讲课的特点,从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精选词语进行描写。
③有情感:融入真情实感,增强感染力。
片段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