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鲁 迅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信息,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阴晦、鄙夷、惘然、伶俐”等易考词语。
2.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重点)
3.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4.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难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8部。毛主席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作者介绍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对老百姓横征暴敛。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看到故乡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及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的悲苦境况,他百感交集。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创作背景
鄙夷( ) 嗤笑( ) 瑟索( )
深黛( ) 惘然( ) 隔膜( )
恣睢( ) 瓦楞( ) 伶仃( )
萧索( ) 秕谷( ) 鹁鸪( )
苛税( ) 潺潺( ) 寒噤( )
bǐ yí
dài
zì suī
suǒ

chī
wǎnɡ
lénɡ

chán


dīnɡ
bó ɡū
jìn
字词积累
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 奔波。同“辗转”。
恣睢:放纵、放任。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即“瑟缩”。
掌握词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官场小说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知识卡片

故 事 情 节
听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在故乡前填一个字。并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故乡—— 故乡—— 故乡



情节梳理
回故乡(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在故乡(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离故乡(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开 端
发展 高潮
结 局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故乡变了
杨二嫂变了
闰土变了
“我”变了


环 境 描 写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环境背景;
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④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
⑤暗示人物命运;
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⑦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⑧暗示、深化主题。
知识卡片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氛围:萧索、凄凉(冷涩、阴沉、死寂)。
作用:“没有一些活气”的故乡风景图,为全篇奠定了黯淡的基调。这一句既是写故乡的风景、环境,也是写故乡的人、生活,是对“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总体批判——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 口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
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氛围: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 纯净而又生机勃勃。
作用: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 雄”的形象,也写出故乡曾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主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并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氛围:美丽,充满生机。
作用: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憧憬。

人 物 形 象
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人也变化了。跳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勾画出描写闰土(少年和中年时)的语句。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形象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 态度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可爱、朝气蓬勃)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凄凉)
手捏钢叉,像猹尽力刺去;
(有智有勇)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称我为迅哥儿。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叫水生给我磕头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隔膜很深)
热爱生活,无忧无虑
充满热情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热情、纯真)
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憨厚淳朴、生活艰辛)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健康开朗、朝气蓬勃、热情纯真、有勇有谋、友好、无忧无虑、热爱生活
苍老、贫困、饱经沧桑、迟钝麻木、痛苦难言、与我有了隔膜、寄希望于神灵
小英雄
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思考: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的隔阂 。
原因: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人们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生活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造成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哀乐与共的“厚障壁”。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表面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深层原因
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思考: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社会背景
1921年,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被推翻,但是封建思想的流毒依然深重,而且。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的军阀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广大劳动人民身受物质、精神的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的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益衰败。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细读课文,摘录相关语句对比杨二嫂的变化,分析其人物形象,尝试分角色朗读。
人物形象
人物变化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么高,嘴唇也没有那么薄。
凸颧骨,薄嘴唇,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终日坐着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肆意造谣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尖酸自私
还抱过“我”
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本分生活
贪婪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明索暗偷
势力
青年杨二嫂
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泼辣刻薄、尖酸自私
势利贪婪、爱搬弄是非,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老年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 规
思考: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豆腐西施
小英雄
情同手足
神异图画
圆 规
木偶人
厚 障 壁
萧索荒村
一切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人物形象
回故乡:
见故乡:
忆故乡:
忆闰土:
见杨二嫂:
见闰土:
离故乡:
“冒了严寒”
急切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悲凉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沉重、忧愤
“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默默的站着”
惊吓、困窘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惊异、悲哀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朦胧中……也便成了路”
失望悲哀
憧憬未来
归纳“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赏析议论抒情句
理解概括主旨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三个“辛苦”的含义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不同。第一个“辛苦”指奔波劳碌;第二个“辛苦”指辛勤劳苦;第三个“辛苦”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我”的辛苦是因为异地谋生,追求理想,奔波不定;闰土的辛苦,是因为生活重压,精神萎靡而麻木;杨二嫂的辛苦,是因为世态炎凉,生活每况愈下。
作者对这三种“辛苦”的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新”生活是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的信念。
第一句的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如果为了希望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
第二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探究
故 乡
在故乡
回故乡 ——
萧条凄凉 心情沉郁
老屋 ——
破败寂寥,令人感伤
少年闰土——
纯真活泼,令人怀念
中年闰土——
麻木愚昧,令人同情
杨二嫂 ——
尖酸刻薄,令人生厌
离故乡 ——
心怀希望 探求新路
创造新生活
改造旧社会
板书设计
景物的对比——萧索破败的荒村与神异美好的海边沙地;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小英雄”与中年闰土“木偶人”,年轻时的“豆腐西施”与中年时的“圆规”。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气、动作、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纯真的友谊与“我”与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我”与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生活日趋贫困、人与人之间感情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加深广。
艺术特色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对闰土的肖像与语言描写,少年时尽显其健康活泼,中年时则表现为衰老沧桑、麻木痛苦。杨二嫂年轻时安分美丽,中年时则尖酸刻薄、庸俗泼辣。
回故乡时萧索破败的景象烘托“我”悲凉的心情;回忆中的故乡神异明朗,烘托了“我”对闰土的怀念心情;离故乡时的景物描写创设了静谧的气氛,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艺术特色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2.运用传神的肖像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议论、抒情,给读者以富有哲理的启示,尤其在小说的结尾,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十分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色,深刻的情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艺术特色
4.叙述、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故乡的“变”是不会停止的,再过一百年故乡会越变越好。当年那条未走出的路,现在已经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青春与鲜血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路还要继续走下去,由你,由我,由他,由无数的华夏儿女怀着“不变的初心”坚实地走下去……
课堂小结
故乡是落叶的根,故乡是游子的梦,仿照示例,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
口语交际
课堂精练
一、基础闯关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鲁迅归乡题材的作品中,故乡带给我的时常是心灵的失落。小说《故乡》中,“我”渐近故乡时,天气是阴晦( )的,荒村是xiāosuǒ( )的。在故乡逗留,儿时的好友闰土,早已与“我”有了隔mó( );长着凸颧( )骨的杨二嫂显出bǐ yí( )的神色,让“我”愕然。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失望混在一起,使“我”印象里故乡的影像开始变得模( )糊,真可谓“只是当时已wǎng( )然”。最后,“我”乘船离开故乡,看着黄昏中深黛( )色的青山向后退去……
huì
萧索

quán
鄙夷


dài
课堂精练
二、能力提升
1.阅读语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一切小说都是自传,《故乡》是鲁迅的精神自传。鲁迅虽然长期在异乡漂泊,但是他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远方对故土的深情凝眸。故乡与童年,一直是鲁迅创作的源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大量作品都是以故乡绍兴为背景创作的。有人说“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乡土作家”,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守护故土这个精神家园。托尔斯泰说:“写了你的家乡,便写了全世界。”这句话正是对鲁迅创作的精妙概括。
A.“精神自传”“故乡与童年”“大量作品”三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文中的画线句子是转折复句。
C.文中的省略号使用有误。
D.“这句话正是对鲁迅创作的精妙概括”的主干是:话是概括。
【解析】“精神自传”“大量作品”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短语,“故乡与童年”是并列短语。
A
课堂精练
2.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高墙”一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而且“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②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希望后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宏儿和水生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因为阶级观念而产生隔膜),可是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自己的愿望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课堂精练
三、读写结合(二选一)
①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100字左右)
②外貌描写,不仅是用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为我们 可变黄展示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如: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请你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写写自己的同桌。(100字左右)
拓 展 延 伸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作,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的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贫困。 1934年大旱,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他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安排在鲁迅纪念馆工作。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闫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他的悲惨处境,引起鲁迅的深切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的原形,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资料链接——《故乡》中闰土的原型
“故乡”别称“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对故乡的代称)“故园”“梓里”“故里”“乡关”等。
“故乡”自古就和学者文人结下了难舍难离的缘分。游子、文人对故乡的反复吟唱和感怀,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家国故乡情结。
故乡的别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思乡诗句积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思乡诗句积累。
1.设想一下,水生和宏儿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他们是否会沿续老一辈人的生活?
2.【微写作】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小说《故乡》。本次“小说故事会”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