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2026 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A)卷
(考试用时:8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试卷页数:8页;试题数量:33小题;测试范围:八上历史新教材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的第一幅浮雕展现了“一群壮汉在海滩上倾倒鸦片,围观群众振臂欢呼”的场景。这幅浮雕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镇南关大捷 D.义和团运动
2.【新趋势:家国情怀】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鞠躬尽瘁的忠君思想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反抗暴政的抗争精神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3.这种现象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据统计,1845年,英国输华棉布数量比1840年增加了5倍以上。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材料中“这种现象”指的是( )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B.《南京条约》的签订
C.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4.【新趋势:历史解释】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原因 B.影响 C.过程 D.结果
5.【新趋势:史料实证】下列史料中,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暴行最恰当的史料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之战 D.甲午中日战争
7.【新趋势:历史解释】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所有的外国侵略为宗旨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大炮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8.【新趋势:时空观念】掌握历史的发展时序是我们理解与学习历史的基础,某历史小组整理出了以下历史事件,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天京陷落 ④定都天京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②③
9.【新趋势:历史解释】清政府面对太平军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加紧兵并且开办军事工业,由此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初始目的洋务运动便逐渐兴起并且得到良好的发展。这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只反对清政府不反对列强 B.太平天国运动最初目的为镇压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动因之一 D.洋务运动对太平天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10.【新趋势:家国情怀】长沙河西湘江风光带牌楼路口附近有一座名叫“湘江夜话”的雕塑。雕塑小船上坐着的老者对站着的年轻人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欲将此重任托付。”“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位“年轻人”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张之洞 D.左宗棠
11.“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解决)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从上述左宗棠的奏折中可知,在新疆和台湾建省是为了( )
A.推动经济发展 B.便于侵略他国 C.保持边疆稳定 D.巩固西北边防
12.【新情境:知识清单】下表是九年级某同学在整理历史笔记时列出的知识清单,由此可见其学习主题是( )
1840年鸦片战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抗击英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头目华尔
1883年中法战争 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与日军进行黄海海战
A.中国完全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B.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 D.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变迁
13.【新趋势:史料实证】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B.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C.影视剧“公车上书”片段 D.论文《戊戌变法史事考》
14.【新情境:主题归纳】历史老师在期末复习课上出示了一组图片如下,据此猜测,这节课复习的主题是( )
A.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抗争史 B.中国人民的屈辱史
C.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史 D.中国近代化探索史
1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说明列强未能完全占领中国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与斗争,阻碍了列强侵占中国的计划
B.中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难以统治
C.列强综合国力太弱
D.清政府采取措施抵抗列强侵略
16.【新情境:图片史料】下面两幅图片共同佐证了( )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日军侵华的凶恶本质
C.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D.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17.【新趋势:家国情怀】哈尔滨市中心有一条主干道路———中山路。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中山路187条,这些中山路大多位于各城市的中心,很多都命名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中山路”都是为了纪念一位历史人物,下面选项中对这位历史人物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D.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18.《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其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关于“三民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主义即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政权
B.民主主义即推翻清王朝统治,国民一律平等
C.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民生主义即平均分配土地,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19.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主张“不惜诉诸武力干涉”,但几天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列强领事派代表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转变是因为( )
A.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B.革命发展非常迅猛
C.革命获得列强支持 D.列强同情中国革命
20.【新趋势:历史解释】“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飞跃。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是( )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表《讨袁檄文》 D.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1.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是国际因素作用的结果 D.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22.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遭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的一致反对;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武力讨袁,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也对袁世凯恢复帝制持消极态度。材料可以用来印证( )
A.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完成 D.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
23.【新趋势:家国情怀】蔡锷,毛泽东称他为“邦之模范”,朱德称“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他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和“护国军神”,下列属于蔡锷将军功绩的是( )
A.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B.南下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C.讨伐段祺瑞,举起护法大旗
D.逼迫宣统帝,宣布下诏退位
24.【新情境:表格分析】下面关于表格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 英国、美国
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东等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 日本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国、美国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国、美国
A.反映了清朝末期地方割据
B.这一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由袁世凯一人造成的
C.这一局面结束于北伐战争
D.近代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的扶持
25.【新情境:文献史料】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此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
A.《敬告青年》 B.《庶民的胜利》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26.1920年,陈独秀出席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其指导下,5月1日上海各业5000多工人举行劳动节纪念大会,通过《上海工人宣言》,喊出“劳工万岁”口号。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共产党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C.工人阶级已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D.先进人物推动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27.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创办报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如表所示报刊( )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办
C.是宣传先进思想的载体 D.推动国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28.李大钊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据此可知李大钊是( )
A.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人 D.由中共一大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
29.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3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二七惨案”留给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
A.工人运动必须同农民运动相结合 B.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C.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材料一中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摘编自《马关条约》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与以往不平等条约相比,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转变?(4分)
材料三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助、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3)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哪一条约哪一条款所导致的结果?(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2分)
32.面对列强侵略,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近代化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1)请写出材料一思维导图中F、G两处的内容。根据思维导图,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6分)
(2)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8分)
33.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让一个民族屹立不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弘扬五四精神永葆爱国情怀》
(1)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4分)
材料二 红船精神。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时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
——《光明日报:“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2)材料二中红船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4分)
(3)你认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何现实意义?(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A B B A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A C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D D D C B A D
31(1)战争:鸦片战争。(2分)原因:清朝大臣没有尽心尽力办事或清朝缺乏忠诚贤良有智慧的人。(2分)
(2)权益: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2分)
(3)原因: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2分)条约:《辛丑条约》。(2分)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振兴中华,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要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等。 (2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2.(1)F:自强求富;(2分)
G:新文化运动;(2分)
特点: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2分)
(2)观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论述: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商品化的开始,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只学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政治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过程十分曲折。(8分)
33.(1)理解:五四精神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他们追求进步,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4分)
(2)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分)
(3)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