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参考书(Windows 7+Office 2010)(第2版)书
第2章 网络应用 教案
任务5 运用网络工具 教案
1.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单元名称 运用网络工具 课 时 4学时
所属章节 第2章 网络应用 任务5 运用网络工具
任务描述 教学情境:今天网络实验室的网络出了点问题,教师机控制不了同学们的计算机,学生机也无法正常上网,这堂课需要同学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面前的计算机上不了网时,该怎么解决呢?教师发放课堂任务单,同学们根据任务单逐步排除故障。
任务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网络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学会进行网络的连接和基本设置,能判断和排除简单网络故障。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描述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② 阐述生活类网络工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考 核 方 式 过程考核: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情况(20%);小组协作搜索信息、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任务成果(50%) 终结考核:自我总结评价(30%)
能力目标 ① 能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多终端信息资料的传送、同步与共享 ② 初步掌握网络学习的类型与途径,借助网络工具实现多人协作完成任务
素养目标 通过网络学习,初步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
思政目标 ① 倡导文明精神、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环境 1. 网络实验室。 2. 对每个小组的计算机分别进行如下“破坏性准备”:拔掉学生机主机上的网线、将学生机的IP地址设置成与教师机一样、设置子网掩码将学生机与教师机分配到不同的子网、设置错误的DNS服务器地址。
2.教学设计实施
教学 内容 教 师 行 动 学 生 行 动 组织 方式 教学方法 资源与 媒介 时间 /min
任务 提出 导入任务情景 分析工作任务 集中 引导 启发 投影 视频 10
教学情境:今天网络实验室的网络出了点问题,教师机控制不了同学们的计算机,学生机也无法正常上网,这堂课需要同学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面前的计算机上不了网时,该怎么解决呢? 教师发放课堂任务单,同学们根据任务单逐步排除故障。 学生检查,自己的学生机情况。
活动1:观察设备 知识技能:局域网的硬件组成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观察并记录组成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 (2)结合学习资源中的“常见网络设备”文档,回顾你所观察到的硬件设备的功能。 (3)思考:网络实验室的网络设备与家里的计算机上网设备是否一样? (4)猜想: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可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解决? 教师巡视检查、记录、倾听学生操作过程。 学生完成活动1任务单填写 猜想:问题可能出现在? 计划的解决方案: 尝试的结果: 分组 协作 实践 操作 搜集 信息 分析 问题 计算机 30
活动2:线路故障排查 活动2:线路故障排查 知识技能:线路故障排查。 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网络故障。 (2)组内成员记录尝试的方法、效果以及下一步想法。 (3)成果分享:小组代表解说尝试历程及收获。 (4)教师视“成果分享”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小结:当任务栏中有网络访问故障图标时,说明线路连接存在故障,可能是网线松动,或是网线问题,也可能是网线另一端的交换机故障。 (5)查看网线的另一头是否已经连接好了交换机;若已接好,在交换机上换一个接口试试。 教师巡视检查、记录、倾听学生操作过程。 学生完成活动2任务单填写 检查网络线路,排查故障问题 分组 协作 实践 操作 搜集 信息 分析 问题 计算机 30
活动3:配置参数 活动3:配置参数 知识技能:TCP/IP协议参数设置与查看。 引言:当我们确定网线链接正常无误后,你面前的计算机网络就畅通了吗?如出现了“IP地址冲突”的提示等问题,说明网络还存在问题。但是同在一个局因的教师机能正常上网,网络实验室只有一个交换机且又换过自己的计算机在交换机上的借口,问题还不能解决,一般情况下就说明问题出在你不能上网的计算机本身。这时候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教师巡视检查、记录、倾听学生操作过程。 学生完成活动3任务单填写 收集教师机和学生机网络参数信息,对比区别,逐步分析解决问题 分组 协作 实践 操作 搜集 信息 分析 问题 计算机 30
活动4:测试连接 知识技能:ping命令的使用。 活动要求:借助微课,学习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小组完成并记录各项测试结果。 (1)使用ping命令(ping 127.0.0.1)诊断小组计算机的本地TCP/IP协议是否安装正常,并学会根据命令返回结果进行分析(如是否连接、网络质量等)。 (2)使用ping命令(ping(本机IP)-t)检测本地配置或安装是否存在问题,根据返回结果分析原因并解决。 (3)使用ping命令检测教师机的网卡、网线等是否正常;师生共同回顾子网掩码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机的网络参数配置,为小组的计算机设置合适的子网掩码,并再次使用ping命令测试小组计算机与网关、教师机的连接是否畅通。 (4)尝试登入QQ和浏览网页。QQ能成功登录了,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域名,网页能浏览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不能浏览网页?使用ping命令(ping www.-t)检测计算机与互联网是否连通,并学会根据命令返回结果进行分析(如是否连接、网络质量等);师生共同回顾DNS的功能,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机网络配置参数,为小组的计算机设置合适的DNS服务器地址,并再次利用ping命令测试小组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是否畅通。 拓展与提高 提出问题:TCP/IP v4和TCP/IP v6有什么区别? 学生完成活动4任务单填写 分组上传学习平台 归纳:网络故障排查的一般步骤 拓展与提高:TCP/IP v4和TCP/IP v6有什么区别? 分组 讨论 展示 评价 实践 操作 搜集 信息 分析 问题 计算机 30
完成 任务及 展示 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故障排除过程、教师补充说明。 小组学生代表展示 集中 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计算机和投影屏幕 30
总结 评价 根据先期观察记录,对本次课的重点及要点进行总结,讲授评价标准 倾听点评 集中 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计算机和投影屏幕 20
3.教学实施过程
任 务 提 出(10min)
教师导入任务情景:今天网络实验室的网络出了点问题,教师机控制不了同学们的计算机,学生机也无法正常上网,这堂课需要同学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面前的计算机上不了网时,该怎么解决呢?教师发放课堂任务单,同学们根据任务单逐步排除故障。 任务分析: 学生虽然每天都用网,但无论是在家里使用还是在学校使用,都是别人连接好的网络,即便遇到问题,也不是自己解决。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本课创设网络实整环境,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包(微课、实验记录、习题参考等),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常见联网中出现的故障,包括硬件连接故障、网络参数的错误配置等,以分组的模式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操作、知识技能分享会,引导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观察分析数据、从问题分析入手,判断故障原因,掌握网络应用的技能,理解操作背后的技术原理,掌握分析判断的方法。
任务实施(120min)
活动1:观察设备 知识技能:局域网的硬件组成 活动要求: (1 ) 观察并记录组成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 (2)结合学习资源中的“常见网络设备”文档,回顾你所观察到的硬件设备的功能。 (3)思考:网络实验室的网络设备与家里的计算机上网设备是否一样? (4)猜想: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可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解决? 2. 活动2:线路故障排查 知识技能:线路故障排查。 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网络故障。 (2)组内成员记录尝试的方法、效果以及下一步想法。 (3)成果分享:小组代表解说尝试历程及收获。 (4)教师视“成果分享”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小结:当任务栏中有网络访问故障图标时,说明线路连接存在故障,可能是网线松动,或是网线问题,也可能是网线另一端的交换机故障。 (5)查看网线的另一头是否已经连接好了交换机;若已接好,在交换机上换一个接口试试。 3. 活动3:配置参数 知识技能:TCP/IP协议参数设置与查看。 当我们确定网线链接正常无误后,你面前的计算机网络就畅通了吗?如出现了“IP地址冲突”的提示等问题,说明网络还存在问题。但是同在一个局因的教师机能正常上网,网络实验室只有一个交换机且又换过自己的计算机在交换机上的借口,问题还不能解决,一般情况下就说明问题出在你不能上网的计算机本身。这时候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活动要求: (1)查看教师机TCP/IP协议参数设置 (2)查看学生机TCP/IP协议参数设置 活动4:测试连接 知识技能:ping命令的使用。 活动要求:借助微课,学习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小组完成并记录各项测试结果。 (1)使用ping命令(ping 127.0.0.1)诊断小组计算机的本地TCP/IP协议是否安装正常,并学会根据命令返回结果进行分析(如是否连接、网络质量等)。 (2)使用ping命令(ping(本机IP)-t)检测本地配置或安装是否存在问题,根据返回结果分析原因并解决。 (3)使用ping命令检测教师机的网卡、网线等是否正常;师生共同回顾子网掩码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机的网络参数配置,为小组的计算机设置合适的子网掩码,并再次使用ping命令测试小组计算机与网关、教师机的连接是否畅通。 (4)尝试登入QQ和浏览网页。QQ能成功登录了,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一个域名,网页能浏览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不能浏览网页?使用ping命令(ping www.-t)检测计算机与互联网是否连通,并学会根据命令返回结果进行分析(如是否连接、网络质量等);师生共同回顾DNS的功能,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机网络配置参数,为小组的计算机设置合适的DNS服务器地址,并再次利用ping命令测试小组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是否畅通。
完成任务及展示(30min)
小组学生代表展示讲解排除故障过程,在平台上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互评,完成小组互评表。 教师依据学生展示及完成工作过程中的行动记录,进行评价,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说出好的与不足之处。
总结评价与提高(20min)
【总结评价】 ① 教师总结各组结果,点评在操作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结果进行正向引导,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② 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收获。 ③ 教师给出本次课的学习成绩。评分依据—过程考核: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情况(20%),分组协作讨论并展示情况(50%);终结考核:自我总结评价(30%)。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