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 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第11课 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
1.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通过学生喊出的口号和工人阶级发挥的作用,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感受五四运动中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感悟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内涵。(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分析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1:“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1914年《大总统发布亲临祀孔典礼令》
希望——中华民国成立
落差——袁世凯独裁复辟
冲突
材料3: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2.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北京大学 和《新青年》编辑部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
材料4:“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陈独秀
蔡元培
北京大学校长
李大钊
28岁入职北大
鲁迅
31岁起于北大任教
材料5: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真正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人
物
扫
描
陈独秀,安徽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推动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3.主要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矛头: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
材料6: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材料7: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和科学
材料8: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9: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恶之答辩书》
民主
科学
口号
德先生(Democracy)
赛先生(Science)
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
反专制
反愚昧
(3)传播马克思主义(运动后期)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把《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集中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长篇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后期
宣传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
前期
宣传资产阶级的
民主、科学
(4)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
材料10: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材料11: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4.意义
材料12: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13: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上海妇女志》
材料14:他们的著作(《新青年》)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美国学者莫里斯
材料15:杨振声回忆:“《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发生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
材料16: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材料17: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李时岳
阅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
①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②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贡献苦与力。
中国参战时英法等国曾许诺: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将以大国待遇中国。取消德国在华权益。从1840年鸦片战争屈辱历史开始,国人从此看到了希望,中国前途一片光明……
巴黎和会
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材料18:“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顾维钧
材料19: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后,陈独秀失望地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2.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前,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要求
结果
1919年5月4日
北京天安门前
发表宣言、示威游行、罢课
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
反帝
反封建
材料20:“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记者忙即下车,近前一看……” ——《晨报·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1919年5月5日
材料21:这时候,队伍排在路的西边,眼睁睁看着东交民巷的口上,有一个手持木棒的巡捕,来回走着,就是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青年们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
——杨晦《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军警逮捕街头讲演的学生
1919年5月7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1919年5月4日,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受到外国巡捕的阻拦,多次交涉无果后转向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曹汝霖闻讯躲藏起来。愤怒的学生将屋内杂物点燃,痛殴正在曹家的章。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行动,震动了全国。
材料22: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体现了学生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和现身精神。
3.扩大
(1)时间:
(2)中心:
(3)主力:
(4)斗争方式:
1919年6月3日
北京→上海
学生→工人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6月3日
6月5日
随后
上海学生罢课
上海商界罢市
上海工人罢工
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
6月11日,陈独秀等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4.结果
释放被捕的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
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工人阶级对运动的发展和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材料23: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爱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4:“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25: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爱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材料26: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
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材料27: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结合材料和课本,说一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怎样的运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凝聚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
材料28: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29:“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学习十月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同许多社团组织和进步学生密切联系,积极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成为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材料30: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如此清晰明澈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五四100年》
材料31:五四运动的爆发,犹如一束闪电,一声惊雷,震撼了偌大的中华古国,使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话》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知
识
拓
展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核心: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料
史
接
链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招收女生,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招收女生,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九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我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1920年暑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正式招收女生。1922年,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正式明确了女子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立大学开始招收女生
知
识
拓
展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名称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起止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群众参与 不广泛 广泛
奋斗目标 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社会主义
板书设计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影响
导火线:中国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爆发、扩大
初步胜利
历史意义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第一阶段:中心:北京、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中心:上海、主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