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5:5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
主题阅读
英雄张富清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准备摸向敌军碉堡。一路匍匐前进,他们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千克的装备,率先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顾不上头上的伤,毅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黑烟腾起,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其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
④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张富清又响应党的号召,前往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全村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⑤开工前,张富清上山下山辗转奔波,跑立项,备材料,搞勘探,样样亲力亲为。开工后,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夜以继日地奋战。
⑥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抬的抬,搬的搬,铁锤钢钎(qiān)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石块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漆(cén)涔;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gǎo),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弓着身子就势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
⑦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路修好了,村民的出行安全了,货物的运输方便了,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希望。
⑧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安乐与百姓福祉之间,他选择到穷乡僻壤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1.用简要的语言写出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事迹一:(第①—③自然段)战争年代,   。
事迹二:(第④—⑦自然段)和平时期,   。
2.第②自然段,两次运用“率先”,对其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突出了张富清的英勇无畏
B.体现了张富清善于思考、指挥得当
C.表达了对张富清的赞美、敬佩之情
D.突出了张富清的奋勇当先
3.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高洞村的环境,对其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明了炸山修路的条件很恶劣
B.突出了张富清迎难而上的精神
C.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之情
D.衬托出张富清炸山修路的决心
4.联系上文,对第⑦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村民们的生活将变得富足美好 B.村民们的日子没发生什么变化
C.村民们进出村子将会更加方便 D.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
5.张富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两个特点,并结合短文内容,分别写出理由。
特点一:    理由:   
特点二:    理由:   
6.第⑥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劳动场面,请将导图补充完整。
我来借鉴:结合本次习作的写法提示和例段完成练习,体会如何写好活动的场面。
①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三年级的小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②十个人围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眉开眼笑地拍着手,兴高采烈地唱着歌:“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往后瞟,生怕手绢丢在背后,自己又没有及时发现。
③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背着手,手里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圆圈不急不慢地走着。走着走着,她找到了目标,把手绢轻轻地放在了一个小个子的姑娘身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地跑起来。小个子姑娘很机灵,马上就觉察到了身后的手绢。她扭转身,抓起手绢,一跃而起,向她追去。两人你追我赶,几圈下来有些气喘吁吁了。“快!快!抓住她!”“加油! 加油!别让她抓住!”围圈的小伙伴们在一旁开始助威。最后,小个子姑娘到底没能抓住扎蝴蝶结的小姑娘,被罚唱了一支歌。
7.选文中,第   段是对三年级小同学玩游戏的整体情况的描写,这是“   ” 的描写。第③段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具体描写 ,这是“   ”的描写。
8.写场面要做到点面结合,在写“点"的部分时,要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比如文中对扎蝴蝶结的小姑娘和小个子姑娘进行了   、   描写, 使语言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这种描写,我们还可以对人物进行   描写 ,还可以穿插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课外阅读
八女投江
1938年5月,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的指示, 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军。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一连串的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 妇女团也一样, 最后只剩下了八个人, 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
10月的一天晚上, 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西岸的柞木岗山下。当时正在涨大水, 河面有一百来米宽, 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战士们准备渡河。
就在这个时候, 啪啪啪, 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 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鬼子兵。不好, 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冷云急忙对战友们大喊一声: “快, 向敌人射击, 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 立刻一齐朝鬼子兵开了火。
鬼子兵调头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抗联部队趁着这个机会发起了冲锋, 突破了鬼子兵的包围圈, 撤到了山上。部队首长往河边一看, 鬼子兵正朝冷云她们猛扑, 她们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 他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 想把她们救出来。
冷云看到这种情况, 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道: “同志们!不要管我们, 快点儿冲出去, 保住手里的枪, 抗战到底!”部队首长听到她们的喊声, 又带着部队连冲了两次, 都没有成功。如果跟鬼子兵硬拼下去, 整个部队可能再一次被包围, 弄不好还会全军覆没。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 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 气得嗷嗷乱叫, 命令鬼子兵们全都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 乌斯浑河西岸弥漫着滚滚硝烟。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眼前只有两条路: 战死或被俘。“如果被俘, 是何等的耻辱, 宁愿战死也绝不苟活。”冷云说。
“指导员说得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下河!”安顺福坚决地响应。
“对!下河!”女战士们一致同意。她们相互搀扶着走向乌斯浑河。就在这时, 几颗子弹突然飞了过来, 王惠民向前倒了下去, 冷云想去抱住她, 却被一颗子弹打中了肩。胡秀芝将她扶住, 冷云用手捂住伤口, 安顺福抱住了王惠民。
这时, 敌人更加疯狂了, 子弹不停地穿梭在女战士们的周围。她们忽而倒下, 忽而又搀扶着站起。水流很深很急, 但她们依然向着乌斯浑河的深处前行。这时, 一颗炮弹落在了八名女战士的旁边, 激起了很高的浪花。浪花过后, 河面平静了下来, 但是再也见不到八位女战士的身影……
9.梳理文章的叙述顺序, 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0.品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注意加点的词语, 在方框里写下你的阅读批注。
批注:   
11.文章第9自然段在描写八位女战士投江的场面时, 既有“面”的描写, 又有“点”的刻画。试着分别进行概括并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完成下面的表格。
“面”的描写    
“点”的刻画    
好处    
课外阅读。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为了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
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
“说不说 说不说 ”特务疯狂地吼叫着。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同志们知道敌人又要下毒手了。大家屏息听着。先听见特务们用刑的声音,江姐倔强的呵斥声。接着,一个特务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说不说 说不说 ”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
12.“令人心悸”的意思是   ,这声音“令人心悸”是因为   。
13.画横线句子中的“不会例外”指的是   。
14.文段中两次写到特务的吼叫,作用是   。
阅读下面的文本, 完成练习。
左权的英雄事迹
1942年5月, 日军纠集近3万兵力, 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 左权等人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 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 左权不顾危险, 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突围的意图, 迅速收缩合围圈, 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 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突围, 他登上一块高地, 一遍又一遍高喊: “不要隐蔽, 冲出山口就是胜利, 同志们快冲啊! ”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 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突围的速度也加快了。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 敌人的火力更加凶猛了。突然, 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 他不顾危险, 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接踵而至, 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 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 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 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时, 我军的兵力不能与之抗衡。   
②左权将军在危急时刻从容镇定, 最终指挥队伍打败了日、伪军, 成功脱险。   
16.短文讲述了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 可简要概括为   。
17.左权将军的什么地方最打动你 写一写。
课外阅读。
____
1928年2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你多大年纪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万岁!”敌人又问:“你信仰什么 “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情报的梦想破灭了。
敌人用各种手段都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3月的一天,白色恐怖笼罩着江城。夏明翰告别狱中难(nán nàn)友,____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夏明翰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足迹的武汉三镇。执行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戴着手铐的手,饱蘸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在纸上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hē hè)道:“开枪吧!”
(有删节)
18.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19.给短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0.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依次填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从容不迫 坚强不屈 大义凛然 气宇轩昂
21.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想象敌人对夏明翰   ,而夏明翰   。
22.你还了解哪些革命烈士的故事 请简要地列举一两个。
课外阅读。
一个苹果
①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要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
②“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③说实在的,我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我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1500米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④“给谁吃呢 "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A.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呢。”我把苹果给了他。
⑤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⑥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断了右腿。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B.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⑦“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⑧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说:“同志们,我们能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 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小李。小李咬了一小口,交给小胡。小胡咬了一口递给了……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⑨“谁没有吃 ”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⑩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感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删改)
23.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
24.联系上下文,加点词语“烟熏火燎”在文中形容   。“固执”一词原来的感彩是   ,在文中指   ,这种用法叫   。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通过对人物   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是对人物   的描写,最后他没有吃这个苹果,我想此时他是这样想的:   。
26.在这极度艰难的环境下,“我”流下了幸福、骄傲的泪花,是因为   。
阅读《我爱红杜鹃》,完成练习。
我爱红杜鹃
离开黄龙沟已经两年多了,我却经常想起那万绿丛中的杜鹃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大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边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行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从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人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传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的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染成的,她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中。
27.短文第1自然段表面上写想起杜鸭花,实际是指想起(  )
A.老爷爷 B.八路军 C.乡亲们 D.黄龙沟
28.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  )
A.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 B.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C.战士流血牺牲的象征 D.将来美好生活的象征
2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直抒胸臆 D.借物抒情
30.杜鹃花、革命烈士和中国革命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短文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阅读《天安门前看升旗》,完成练习。
天安门前看升旗
①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②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突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③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单独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照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④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⑤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⑥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⑦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⑧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⑨国歌令我又冲动起来,久已寂静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_〞,我们能依然这么冷淡么?
⑩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31.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诗句是(  )
A.我劝天公重抖擞 B.位卑未敢忘忧国
C.留取丹心照汗青 D.苟利国家生死以
32.简析第三、四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33.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请结合文中的人和事,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设想一下,如果你亲临现场,你会走过一条怎样的长长心路?请用简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大江保卫战
1998 年 7 月 27 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官兵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鏖战了几个小时,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本文作者刘跖苠、吴芠瑛,选用时有改动
34.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整体写   ,再重点写了   ,具体抓住人物的   进行描写,展现了   的场面。
35.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②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36.联系上下文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张富清主动请缨,奋不顾身炸碉堡;张富清扎根山区,到高洞村炸山修路
2.B
3.C
4.A
5.英勇无畏;他不顾伤势,强忍疼痛,冒着生命危险炸碉堡。;甘于奉献;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条件艰苦的山区,为村民谋福祉。
6.张富清;老大爷;热火朝天
【答案】7.②;面;点
8.动作;神态;语言
【答案】9.敌人偷袭|掩护撤离|英勇投江
10.这是对个体的刻画, 是对安顺福的语言描写。“坚决”一词说明她说的话掷地有声, 她的意志十分坚定, 表现了她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
11.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中前行的情景;王惠民、冷云分别中弹; 胡秀芝扶着冷云, 冷云捂住伤口, 安顺福抱住王惠民;既有对女战士负伤的详细描写, 又有对她们过河的整体描写, 点面结合,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八位女战士投江的壮烈和为了革命不惧牺牲的伟大精神
【答案】12.令人感到害怕;敌人正在严刑逼供江姐
13.江姐将遭受到敌人的严刑审讯
14.突出敌人的恶毒,衬托出江姐的勇敢无畏
【答案】15.正确;错误
16.左权将军不顾危险, 从容地指挥队伍突围
17.左权将军沉着地指挥战斗, 在敌人攻击时, 他不顾个人安危, 登上一块高地指挥队伍突围。他的忠于职守、英勇无畏、关心战友的品质, 令人感动。
【答案】18.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
19.nàn|hè
20.从容不迫;大义凛然
21.使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绝不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仰,甘愿为守护信仰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22.瞿秋白。 瞿秋白于1922年入党,曾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贡献。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面对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面带微笑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随后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答案】23.我们能吃掉这个苹果。
24.“我”当时喉咙干燥;贬义;运输员非常关心“我”,执意要把苹果给“我”吃;贬词褒用
25.外貌;战士们非常干渴,迫切需要这个苹果;动作;原来只有一个苹果,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吃
26.战争条件这么艰苦,战友们却相互关怀,“我”为他们的精神感动、自豪,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幸福、温暖
【答案】27.B
28.A
29.D
30.三位革命烈士喜欢杜鹃花,是因为杜鹃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短文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无比珍惜和热爱。
【答案】31.B
32.“我”对照应者多,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感到出乎意料和吃惊。
33.升旗的仪式时间虽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如“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有责任感;“老者”想到了创业的艰辛;人们面对国旗,为之感动。可就创业的艰难、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将为建设祖国奉献力量等方面来谈。
【答案】34.官兵抢险堵堤;连长黄晓文拔钉继续抢险;语言和动作;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
35.拟人、排比;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偶;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的赞颂。
36.承上启下。这句话将上文“子弟兵全力保卫九江大堤”的群体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连长黄晓文拔钉继续抢险”的个体感人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充分展现出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