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思想政治
更新时间 2025-10-07 23: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方法
《逻辑与思维》
运用
狭义逻辑学
本册书主要关注思维方法
本册主线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课标要求】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议题1.思维的含义
●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庄子.秋水》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错误的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②后来望洋兴叹的原因:他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③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认识到之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等由于它们认识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以亲身经历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之前,河伯看到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
之后,河伯看到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
亲身经历
感性认识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认识的低级阶段。
局限性: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含义
材料中A获得的认识“我戴的是黑色帽子”是感性认识吗?A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理性认识
A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A、B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如果他们两人之中有一个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则另一个人就可以很快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可材料中说“过了一会儿”,说明双方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不是红色的。
A的推理过程:如果我戴的帽子是红色的,那么B能很快说出他戴的帽子颜色;而B没能立即说出,所以我戴的帽子肯定不是红色的,由此A就能准确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
之前,河伯看到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
之后,河伯看到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
亲身经历
感性认识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认识的低级阶段。
局限性: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含义
理性认识
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认识的高级阶段。
含义
A、B都看到商人戴的帽子是红色的
双方都能看到对方戴的帽子颜色
抽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
思维
广义
狭义
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
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而且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敏捷,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
一、思维的含义
1.理解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阅读教材P3,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2.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什么是思维?
3.人类思维的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4.把握这些思维方式有何意义?
一、思维的含义
1.理解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阅读教材P3,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①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因为人有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有思维的参与。没有社会实践,思维就难以成长和发展。
②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思维作为人的特有属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人在“想”,在“思考”,思维就在运行中。
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
想一想:黑猩猩能用木棍掏树洞里的白蚁吃,是不是动物也有思维?
例题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
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
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
【解析】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同时其形成不能离开认识对象,故B、C、D三项表述不正确。
例题2: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其原因是(  )
A.人有大脑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双手 D.人有思维
【解析】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维,这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在正确思维的指导下,其实践活动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
一、思维的含义
阅读教材P3,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2.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什么是思维?
⑴感性认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认识的低级阶段。
⑵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认识的高级阶段
⑶思维:
①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②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
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知识整合】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例题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概括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眼中之竹”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表面的、肤浅的,“胸中之竹”是在对事物经过艺术加工的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是深刻的,因此,②④正确;画竹看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感知它,获取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就是“画意”,也就是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属于形象思维,故①不准确;③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思维的含义
阅读教材P3,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3.人类思维的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4.把握这些思维方式有何意义?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议题2.思维的特征
看图说话:你想说什么?
①画了黑白两条鱼
②一个圆里面有黑白两条鱼
③一个八卦图
④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辩证统一
⑤阴阳代表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
…………
可见,不同人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及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思维的特征
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
思维也有共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依据科学知识就会知道:
速度为11km/s
人们同时看到一流星和一艘宇宙飞船,能直接感知谁的速度快吗?
速度为11.2km/s
①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
②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
③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
④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
⑤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
⑥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思考: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思维具有间接性
人们依据已有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推断出相关新的认识等。这反映出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阅读教材P4,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⑴什么是思维的间接性?
⑵为什么思维具有间接性?
⑶思维的间接性有什么作用?
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木,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落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
●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思维具有概括性
树具有多样化的个别特征,从中揭示出一切树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概括性
阅读教材P4,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⑴什么是思维的概括性?
⑵思维的概括性有什么作用?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针对一些“反华学者”、“反华智库”编造的所谓“涉疆报告”,两位新疆姑娘尼罗拜尔·艾尔提和陈宁完成了一项“硬核”调查研究:历时9个月,走访5家广东企业,接触474名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并与访谈70人,最终完成一份1.8万字报告,这份报告用详实准确的内容和数据,有理有据地驳斥并拆穿了西方抹黑造谣新疆的谎言。
  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出疆务工均是自愿的行为,他们提高了收入并开阔了眼界,各项权利都得到了充分保障。那些所谓的“强制劳动”、“再教育”等荒谬说法,在他们的身上从未发生过。
获取一手材料——感性认识
对感性材料思维加工——理性认识
思维具有能动性
想一想:上述材料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两位新疆姑娘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撰写源于客观世界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调查报告。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的反映并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
二、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能动性
阅读教材P4,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4.什么是正确的思维?什么是错误的思维?
【想一想】思维的能动性只对人们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发挥作用。对吗?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思维的能动性可能有助于人们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也有可能误导人们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知识整合】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
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⑴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⑵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⑶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⑷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⑸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
概括性
概括性
间接性
间接性
间接性
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⑺有个人的母亲,笃信佛,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于是有一天,这个人一早起来便喊:“妈!”母亲答应了他。过一会他又喊:“妈!”母亲又答应了他。可这个人还是没完没了地喊。母亲终于被喊烦了,便没好气地说:“不在!不在!你烦呀不烦?”这个人笑着说:“我才喊了您几声,您就不高兴了。那阿弥陀佛每天不知被您喊多少遍,不知他该怎样发脾气呢!”
能动性
能动性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
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维
存在
决定
反作用
思维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思维过程只是思想形成的“加工厂”,这个“加工厂”不可能凭空加工任何东西,它的材料只能来自社会实践。
我们应该坚持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思维观。
二、思维的特征
5.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阅读教材P4,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特别提示】思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意义上看,思维依赖于实践。只有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例题4:北京市社科院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四方面数据: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得出结论: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30年左右。 这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群体性  D.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通过多个指标得出综合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没有直接关系。
例题5:东汉时期,王戎和几个小朋友到野外玩耍。看到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们纷纷跑上前去摘李子,王戎却站在一边一动也不动。小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吃,王戎说:“李子树长在路边,结满了李子,却没人吃,说明李子是苦的。”小朋友们一尝,果然是苦的。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王戎根据经验知道李子有甜和苦之分,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掉吃了,现在却没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王戎没有直接品尝却对事物的属性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知识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