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素养 目标 1.通过梳理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研究二里头遗址及出土文物,认识到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结合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 3.分析夏商周的更替的主要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难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板书设计:
学习过程设计
课堂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温故 知新 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 复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 新课 导入 【图片+问题】 展示图片: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si4)氏。”这是《史记·夏本纪》中对禹建立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后继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广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 解读 目标 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 讲授 新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介绍: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商朝,创造了青铜器、甲骨文等文明成就。西周时期,奴隶制成熟施行分封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变革之中。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P21)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阅读课本p22-23页,完成夏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人物:禹 (3)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5)中心区域: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6)末代国君:桀 2.家天下 “公天下”变“家天下”: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天下为公”的“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不传子; “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3.夏朝的统治 (1)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相关史事】禹征三苗、铸九鼎 禹继位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夏朝文明遗址: 夏朝尚未发现文字,现存文字史料又是后世对其记载,那如何印证夏朝的存在?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 体现阶级分化,等级界限严格。 出土的文物: 青铜爵 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绿松石龙形器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夏朝灭亡 仔细观察这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补充材料: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发现: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陷入统治危机。(灭亡原因:实行暴政) 商朝的统治 1.商朝的建立 阅读课本p23-24页,完成商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人物:汤 (3)都城:亳——殷(盘庚迁殷) (4)末代国君:商纣王 重点强调:【盘庚迁殷】 (1)原因: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 (2)影响:保持了商朝相对稳定。 2.商朝的统治及灭亡 任务:梳理前中后期的商朝的统治措施,思考商朝为何走向灭亡? 商朝前期: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商朝中期: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末代君主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补充史料: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商朝的统治由得民心到失民心 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任务:阅读教材,梳理西周建立的基本概况。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旧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态度:支持、赞同 2.西周的统治——分封制 阅读教材25页填写分封制知识卡片 目的:①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②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 内容:天子: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权力:①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 ②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合作探究:结合史料分析分封制有何影响?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影响:积极: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知识拓展】西周的统治:礼乐制度 西周不同等级青铜鼎的使用数量 曾侯乙编钟见证了周朝的礼乐制度(两架编钟两面摆置) 3.西周的衰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朝政腐败,西周被犬戎所灭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思维提升】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②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提恤民力。 了解第二单元内容,标注时代特征。 阅读课本p22-23页,完成夏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阅读史料分析公天下与家天下。 研究二里头文化遗址,分析夏朝文明成就。 思考夏灭亡的根本原因。 阅读课本p23-24页,完成商朝的相关知识卡片。 梳理前中后期的商朝的统治措施,思考商朝为何走向灭亡? 阅读教材,梳理西周建立的基本概况,完成表格。 填写分封制的只是卡片,分析分封制的特点。 小组合作,分析史料,说说分封制的影响,注意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总结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启示。
五、 课堂 小结 小结 利用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再次标注重难点,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复习总结,并且尝试自己总结回顾。
六、 当堂 检测 利用几个选择进行当堂检测,查询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1.夏、商、周三代因其相似的政治制度,被史学家并成为“上古时代”。下列有关夏、商、周朝代更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灭西周王朝 B.商汤在殷建立商王朝 C.周文王伐纣,与商军战于牧野 D.距今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家天下”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下列人物中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的是( D ) A.纣 B.桀 C.汤 D.启 3.《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的信息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C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 B )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限时训练,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帮助,自我提升。
目标达成评价: 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 能借助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史实学生多少有些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找出基本信息,做成知识卡片,培养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对于难点分封制则需要小组合作,结合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史料进行分析。注意分析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培养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