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 3 课“网络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单元/主题 第 2 单元:解密互联网
课名 第 3 课:网络中的编码
一、教学建议
1.教学时长建议 2 课时
2.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知道网络编码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编码方式; 2.体验网络中信息编码的基本过程,感受编码的作用。。
3.教学设计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如下: 1.利用现实世界中一些可理解、可类比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网络编码内容。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 3.通过课堂小测验、实验操作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网络编码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学方法建议 在学习引入方面,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呈现的情景,通过图解、动画等,将传统邮件与电子邮件的收发环节进行类比,辅助学生理解互联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原理, 以带领学习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新知学习方面,教师在讲解各部分内容时,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1)对于“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的知识内容,使用图表或动画展示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教师应引入实际的数据通信系统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模型中的各个组件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发挥作用。 (2)对于“信息编码 ”知识内容,引入实际的信息编码应用案例,如条形码、二维码等,帮助学生体会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设计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 (3)在“ 网络中的信号 ”方面,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演示信号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信号的调制、解调等关键环节,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体会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 (4)在“ 网络中的数字数据编码 ”方面,通过分析实际网络中的数字数据编码案例,让学生了解编码方式在实际网络传输中的应用情况,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项目探究 ”方面,可以提供模拟软件或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实践数字数据的编码和解码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加深对编码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不同编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补充知识
对应教材内容(对教材中何处内容的补充) 知识内容 四、网络中的数字数据编码
补充内容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与曼彻斯特编码原理相同,也是使用高低电平的跳变来表示二进制数据中的“0 ”或“ 1 ”的编码方式,但其编码规则与曼彻斯特编码有些不同:
(
(
1
)把每一个码元再分成两个相等的间隔;
(
2
)第一个信号时
:
如果中间位电平从高到低,则表示二进制的“
1
”;
如果中间位电平从低到高,则表示二进制的“
0
”;
(
3
)从第二个信号开始:
如果中间位电平没有跳变,则表示二进制的“
1
”;
如果中间位电平有跳变,则表示二进制的“
0
”;
)
例如,对于二进制数字数据“01110010 ”,如果分别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与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其编码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比曼切斯特编码的变化要少,因此更适合与传输高速的信息,被广泛用于宽带高速网中。
三、对应需要的软件、硬件说明
对应教材内容(对教材中何处内容使用软件、硬件) 无
软件名称(最好提供开源软件) 无
基本功能说明 无
硬件名称(选择性价比高、中小学能用得起的) 无
基本功能说明 无
四、项目探究解答参考
探究项目:绘制曼彻斯特编码波形图
五、操作练习答案
一、知识检测 1.判断题 : √ 2.选择题:A
二、技能操练 10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