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3《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3《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3《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积累与建构: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品味“与”“而”等虚词在勾连意境、传达复杂语气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以“错落互见”手法为钥匙,分析文本中的矛盾与留白,探究张岱寄托于山水中的志趣抱负与忧乐情怀,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文本深度解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白描手法,并理解其与“错落互见”共同构成的含蓄深婉的审美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刻理解张岱作为明遗民,如何通过独特的笔法,在山水游记中寄托沉痛的故国之思与文化坚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并运用“错落互见”的手法,解读文本矛盾,理解张岱的“痴”。
难点: 领会“错落互见”手法如何服务于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并体会其与单元主题“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关联。
三、教学过程
(一) 单元视角,设疑导入
教师活动:呈现单元导语,点明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人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怀。随后展示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却偶遇金陵客的片段。
提问引导:细读此文,我们发现文中充满了许多“矛盾”与“不解”。这些看似不合逻辑之处,恰恰是解读张岱内心世界的密码。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名为 “错落互见” 的解读方法,来解开这些谜题。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核心方法论,设置探究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二) 诵读感知,梳理文意
一读(读准):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二读(读通):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关键虚词的作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续三个“与”字,有何效果?
预设答案:消除了天、云、山、水之间的界限,营造了一种浑然一体、苍茫磅礴的意境。朗读时,三个“与”字可稍作拉长,读出连绵感。
设计意图:将虚词学习融入意境品味中,落实单元要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字表达了怎样的连接关系?
预设答案:表顺承,但略含急促之意。看似豪爽,实则暗含作者与金陵人之间心有戚戚焉,却不得不匆匆分别的无奈与伤感。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虚词,品读出复杂微妙的情绪。
三读(读懂):师生合作,完成文言知识卡片。
文言知识卡片
词语 预设答案 设计意图
是日更定 代词,这。晚上八时左右。 明确关键时间词,为理解“痴行”铺垫。
余拏一小舟 撑(船)。 积累文言实词,感受动作的古雅。
上下一白 全,都 体会雪景的浑然一体,为赏析“痴景”伏笔。
焉得更有 哪能;还。 感受金陵人初见作者时的极度惊喜之情。
强饮三大白 尽力,竭力;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理解作者偶遇知音的豪爽与不胜酒力的真实。
客此 客居在此。 抓住关键信息,为深挖“金陵人”的深意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扫清文言障碍是鉴赏的基础。此环节通过关键词句的梳理,落实“语言积累与建构”的目标,并为后续深度解读做好铺垫。
(三) 研读课文,共悟“痴”情
【教师过渡】 舟子喃喃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张岱的“痴”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深入理解这份“痴情”呢?古人作文,讲究笔法,有一种叫做 “错落互见” 的手法,能让我们读得更深、更透。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种方法,共悟痴情。
任务一:探“痴行”——于矛盾处见孤高
核心问题: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舟中人两三粒”,这是否矛盾?
预设答案:
1. 不矛盾。在作者心中,舟子虽在,却并非“同心”之人,精神上无人理解,故为“独”。
2. (引入“错落互见”):这正是古人笔法的精妙,叫做 “错落互见” 。作者不在一处把话说尽,而是将“一人独行”的孤傲与“舟子同在”的现实,错落在文章前后,让我们相互参照,以此含彼。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个“独”字,强烈地表现了张岱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孤高情怀。
设计意图:引入“错落互见”作为解读工具,让学生的理解从“不矛盾”的表层,深入到“为何这样写”及“有何效果”的审美层面。
任务二:赏“痴景”——于白描中见天地
核心问题:赏析“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写景之妙。
预设答案:
1. 手法:运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
2. 视角与层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远及近,由大变小,量词精妙。
3. 意境与情感:营造了天人合一、苍茫浩大的意境,表达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也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
4. (引入“错落互见”):大家看,这里的景,从“上下一白”的浑然,到“两三粒”的微末,视角急剧变化。这也是一种 “错落” ,是画面景别的错落。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视觉的强烈对比,将天地之“大”与个人之“小” 并置,不言情而情自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彼时彼刻复杂的心境。
设计意图:在赏析白描的基础上,点出其画面构成本身也具有“错落”的美学特征,加深对作者艺术匠心和内心世界的体会。
任务三:悟“痴情”——于留白处见沉痛
核心问题:“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客人不答姓名,是作者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
预设答案:
1. 惊喜: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的惊喜。
2. 悲伤:“金陵”曾是明朝故都,隐含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3. (引入“错落互见”以升华):而这一切复杂难言的情感,都浓缩在作者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记录中。问A而答B,这正是 “错落互见”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至高体现。作者在此处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白”和“错位”。
问姓氏,问的是个人身份。
答金陵,答的是共同的文化身份与沉痛的故国记忆。
这处“错落”,以此(籍贯)含彼(姓名与情感),将所有个人的、具体的寒暄都省略了,直指彼此内心最深处、最沉重的共鸣——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这使行文无比简洁,却又含蓄深婉,意蕴无穷。
设计意图: “惊喜”与“悲伤”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用“错落互见”来解释和升华这种笔法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使学生的理解从“是什么情感”上升到“是如何艺术地表达这种情感”的更高层次。
(四) 主旨升华,共情共鸣
核心问题:舟子说“痴”,张岱到底“痴”在何处?
预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 “错落互见” 这把钥匙,更深地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他的“痴”,是痴行——在行为与精神的“错落”中,见其孤高自许;是痴景——在天地与自我的“错落”中,见其天人合一之乐;更是痴情——在问答的“错落”与留白中,见其深沉悲怆的故国之思。这份寄托于山水之间的忧乐情怀,也因此显得更加厚重,更加动人。
设计意图:用“错落互见”对“痴”的三个层面进行总结收束,使课堂结构完整,方法论贯穿始终,亮点突出。
(五)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A层:基础巩固层(必做,面向全体学生)
目标: 巩固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与情感基调。
1. 文言实词卡: 整理并解释文中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是日更定(是:______)
上下一白(一: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强:______)
客此(客:______)
2. 内容理解: 课文结尾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是从哪些方面看出张岱与金陵客的“痴”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落实“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单元要求。过基础问题回顾课堂所学,确保全体学生对课文“痴”的形象有基本把握,为更深层的鉴赏打下坚实基础。
B层:能力发展层(选做,面向大多数学生)
目标: 运用课堂所学的“错落互见”手法,进行文本分析与比较阅读,深化对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
1. 手法鉴赏: 课上我们学习了“错落互见”的手法。请从文中再找出一处(除“问姓氏”外)你认为体现了这一手法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对比阅读: 阅读课后材料链接中的三副对联。
胡来朝的对联“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与张岱笔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西湖,在氛围和作者关注点上有什么不同?
郑烨的对联将西湖与西子、东坡游赤壁相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是否也表达了对前人(如苏轼等)雅士风范的追慕?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堂核心知识点(“错落互见”),培养文本细读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将课文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人(胡来朝的忧民、郑烨的风雅)/寄托于同一处山水中的不同情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张岱“痴情”的独特性——即个人化的故国之思与孤高情怀。
C层:素养拓展层(选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
目标: 进行跨文本的深度勾连与创意表达,感悟张岱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审美与批判性思维。
任务:走进张岱的“梦境”
张岱在明亡后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自称“痴人”。两题任选其一:
1. 【文学评论·我评张岱】
阅读张岱自己所写的对联:“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日,且将秋水剪瞳神。”
这副对联的意境,与他《湖心亭看雪》中所追求的意境有何共通之处?(提示:可从空灵、纯净、孤高等角度思考)
结合这副对联和《湖心亭看雪》,你认为张岱的“痴”,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还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坚守?请阐述你的理由。
2. 【创意写作·我懂张岱】
假设时空穿越,在湖心亭相遇后,张岱与金陵客并未匆匆而别,而是有了一番深入的交谈。请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要求:
①对话中需涉及“金陵”、“看雪”、“痴”等关键词。
②能体现二人对故国的怀念与彼此的理解。
③适当运用“错落互见”的原则,使对话含蓄而有深意。
设计意图:本题直指单元核心“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与“志趣抱负”。
选项一引导学生从张岱本人的其他作品切入,进行深度互文解读,辩证地看待其“痴”的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选项二通过情景化、创造性的写作任务,促使学生将自身代入历史语境,内化对文本情感与艺术手法的理解,实现从鉴赏到表达的升华。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痴行】─ "独" vs "两三粒" ─→ 志趣抱负 (精神孤独) (错落一)
【痴】┼【痴情】─ "问姓" vs "答金陵" ─→ 忧乐情怀 (故国之思)
寄托山水 (错落二)
【痴景/共鸣】─ "焉得" vs "更有" ─→ 人生知己 (短暂惊喜) (错落三)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目标1(概念理解):能准确说出“错落互见”的含义,并在文中至少找出两处例证。
评价目标2(深度解读):能选择一处“错落”,分析其如何帮助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或忧乐情怀。
评价目标3(背诵):能流利背诵体现“错落互见”手法的关键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