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收集资料,参考示例,完成表格内容。
人物 学派 主张 地位及代表作
老子 道家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静寡欲”、“柔弱胜刚强”。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其思想集中于《道德经》。
庄子
孟子
孙子
曾子
2.儒家经典被后世称为“四书”“五经”,儒家要求学生学习“六艺”,它们具体内容是什么?
“四书”:
“五经”:
“六艺”:
(二)发展性作业
3.魏明同学准备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他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他完善孔子名片信息。
4.收集一个与孔子相关的成语故事。简述并分享给同学,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5.自由朗读课文,用“/”试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以:( )
(4)曲肱而枕之 枕:( )
(5)不义而富且贵 义:( )
(二)发展性作业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译文: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的理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的理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的理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的理解: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的理解:
9.《论语》十二章中有不少语句极具有教益,假如让你从课文中挑选语句送给你的家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朋友、同学,你准备如何选择。选择四个句子,分别送给三个人,最后一个送给自己。
可参照下面格式:
我选“ ”一句送给 ,因为: 。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0.“而”在文言文中是出现频率极高的文言虚词,主要用作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其用法有:A.表并列;B.表承接;C.表转折;D.表修饰。分析下列句子,在句后“( )”内填上所表示关系的字母。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为人谋而不忠乎( )
(4)三十而立( )
(5)温故而知新( )
(6)学而不思则罔( )
(7)曲肱而枕之( )
(8)择其善者而从之( )(9)博学而笃志( )
11.《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根据意思,填出相应的成语。
(1)到死为止。( )
(2)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
(3)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
(4)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
(5)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
(6)责任沉重,路程遥远。( )
参考答案:
1.
人物 学派 主张 地位及代表作
老子 道家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静寡欲”、“柔弱胜刚强”。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其思想集中于《道德经》。
庄子 道家 主张“齐物论”、“逍遥游”、“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
孟子 儒家 主张“性善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亚圣”,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者。著有《孟子》。
孙子 兵家 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兵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
曾子 儒家 主张“孝”为德之本、“慎终追远”、“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重要弟子,儒家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相传参与编纂《论语》,并著有《大学》、《孝经》,被后世尊为“宗圣”。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
4.示例如下:
成语故事一: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人。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但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广收门徒,学生中有贵族,也有平民,甚至有出身低微的弟子。正是因为他打破教育垄断,才让知识走向大众,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成语故事二: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当时书籍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的,称为“韦编”。他反复研读《易经》,以至于多次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不得不一次次重新修补。这个故事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连孔子都如此用功,我们更应珍惜时光,认真学习。
5.(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1)替;(2)立下志向;(3)可以把;(4)把……当枕头;(5)道义、正义
7.(1)学习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我)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3)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5)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理解如下:
(1)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志同道合之人的珍视。春秋时期交通不便,远方的朋友前来拜访,不仅带来交流的喜悦,更意味着思想的共鸣与精神的契合。孔子重视“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间的切磋与鼓励是修身的重要途径,交友以 “道” 为纽带,而非利益;相聚以“切磋学问、践行道义”为目的,而非消遣。因此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君子”在精神层面的富足。
现实启示:真正的友谊源于价值观的契合,与同道者交流思想、共践理想,远比物质相聚更有意义;同时也暗含“开放包容”的态度 —— 欢迎远方的“同道”,本质是欢迎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2)这句话强调学习的三种境界:了解、喜爱、以之为乐。仅仅“知道”不如真心“喜爱”,而“喜爱”又不如能从中获得乐趣。孔子认为,真正的学习应发自内心,把求知当成一种享受,只有“乐之”,才能持之以恒,达到更高的境界。
至今仍是教育的黄金法则:无论是学生求学还是成人自我提升,“兴趣” 是入门钥匙,“热爱” 是持久动力。只有从 “要我学” 转变为 “我要学”,再到 “我乐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实现 “终身学习”。
(3)孔子重视道义,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地位毫无价值。在他看来,富贵若不合乎“义”,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幻、短暂、不值得追求。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坚守道德原则、轻视物质诱惑的高尚品格。
这句话成为现代人的“道德指南针”:追求财富与地位是正常需求,但必须坚守“道义底线”——不做违背法律、良知的事,不拿“原则”换“利益”。“浮云”的比喻,也提醒人们:物质财富终会消逝,唯有坚守道义的人格,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与长久的价值。
(4)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他认为,无论对方是善是恶,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见贤者可学习其长处,见不贤者可反省自身不足。只要虚心观察,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真正的智慧来自不断向他人学习。
是终身学习的“方法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拥有何种成就,都要保持谦虚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甚至他人的错误,也是自我反思的镜子。这种“不傲慢、善借鉴”的态度,能让人持续进步,避免固步自封。
(5)孔子在河边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不分白天黑夜。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时间飞逝的深刻感悟和珍惜光阴的紧迫感。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奋发进取,不可虚度年华,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至今仍是“珍惜时光”的经典劝诫:时间是最公平也最易流逝的资源,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追求理想,都要明白“时不我待”——与其感叹过去、焦虑未来,不如把握当下,用行动让时间产生价值。同时,“不舍昼夜”的流水,也激励人们保持“持续奋斗”的态度,不半途而废。
9.示例一:我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送给朋友,因为:你曾不远千里来看我,让我倍感温暖与喜悦。这句话正表达了我对友情的珍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你的到来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份快乐。
示例二:我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送给同学,因为:我们在学习中各有长处,有人细心,有人思维敏捷。这句话提醒我要虚心向你学习优点,也愿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把集体变成成长的沃土。
示例四:我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句送给妈妈,因为:您总默默为家里付出,有时可能别人没完全看到您的辛苦,偶尔会让您觉得委屈。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不被他人充分了解,也能保持平和心态、不抱怨,这正是君子的修养。我想让您知道,您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也希望您不用因他人的不理解而烦恼,开开心心做自己就好。
示例五:我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句送给我自己,因为:我常因忙碌而忽略反思。这句话像一面镜子,提醒我每天都要检视自己是否尽心、守信、复习所学。唯有不断自省,才能真正成长。
示例六:我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送给自己,因为:最近我总觉得背书、做题花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好。这句话提醒我,学习不能只靠“蛮干”,既要认真积累知识,也要多思考、多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学懂学会。以后我要照着这句话做,让学习更有效率,也慢慢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
10.(1)B;(2)C;(3)B;(4)D;(5)B;(6)C;(7)B;(8)B;(9)A
11.(1)死而后已;(2)温故知新;(3) 三人行必有我师;(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见贤思齐;(6)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