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1课时 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结合实例,能够描述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外部形态,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
2.通过实例,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状况。
3.结合实例,指出城镇土地的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情境1]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村是一个居住着回、汉、苗、彝等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村,有1527户6700多人,该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塘子村各族群众依靠特色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村民大都新建了宽敞的住房。下图是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及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
目标一:了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及特点。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村庄外围;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主要分布在村落之中,集中且连片分布;公共服务区分布在村庄内,方便联系和共享公共服务;道路以村庄为中心,呈放射状,便于农业农业生产和社会交往。
任务1:在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图中圈画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任务2:结合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区面积广阔;居住区面积仅次于农业生产区,但面积不大;道路等公共用地范围和面积较小。
[情境2]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分布图。
任务1:读图,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任务2: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1.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归纳提升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练一练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2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某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B
B
解析:
1.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风沙,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通风、排水、防潮,B项正确。
2.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取水防火,B项正确。
3.乡村在形成初期,主要功能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生活居住 D.休闲娱乐
4.乡村规模变大后,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核心是( )
A.中心农田 B.畜牧业活动场所
C.中心住户 D.公共服务设施
C
D
乡村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产力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解析:
3.略。
4.乡村在形成之初,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以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乡村土地利用出现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向外环绕发展。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镇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镇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镇的污染较小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D
A
解析: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镇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最大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住宅区是城镇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
6.C区是工业区,人口稠密区应该在城区。故选D项。
[情境1]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目标二: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任务1:绘制一幅你所在的城市的空间结构示意图,并据图说说商业中心所在位置的交通有何特点?
任务2:你绘制的示意图能否正确反应城市各功能的真实分布?由此,说说城镇功能分区的特点。
参考答案:略。
参考答案:城镇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情境2] 教材P27活动材料。
任务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任务1:读教材图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任务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参考答案:
1.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坊位于皇城东、西、南三侧,分布面积最广;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的中部,东市靠近宫殿区,西市位于平民坊内。
2.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消费量大;又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
3唐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西市距离西侧城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练一练
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以第二、三产业为基础,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城市社区都有一个社区中心,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康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以及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社区中心服务站改造议事会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该城市社区多位于(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2.影响图中城市社区中心形成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土地 B.人口
C.交通 D.旅游
B
A
解析:
1.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城市社区通过社区居民议事等途径解决杜区疑难问题,说明该城市社区位于住宅区。故正确答案为A。
2.结合上题可知,住宅区是城市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影响图中城市社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应是人口,B正确。土地、交通与旅游均不是影响社区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
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主要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20年,该城市( )
A.工业用地面积持续减少 B.商业用地大幅度增加
C.住宅用地面积占比一直最高 D.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
4.该城市功能区发展的特点是( )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成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张趋势
D
D
解析:3.从图中可看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所占的比重,2000-2020年,虽然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减小,但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工业用地面积不一定减少,A错误;商业用地的比重有所上升,面积也可能增加,但是不会大幅度增加,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2000年住宅用地所占的比重不是最高,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农业用地所占比重下降很快,另外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使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D正确。故选D。
4.城市化的发展不可能导致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乡村景观,A错误;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市街角路口及交通干线两侧的商业区并不具备转化为中心商务区的条件,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的提高,工业产值并不会下降,C错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中心附近地租价格上涨,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如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所以住宅用地呈现出向郊区扩张趋势,D正确。故选D。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2课时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运用材料,分析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特点。(综合思维)
2.理解合理规划聚落空间形态的意义,培养人地和谐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情境1]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目标一: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和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任务1:判断地租水平线并完成下表。
任务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任务3:北京市中心并没有形成OA功能区,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OA 近 最高 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
AB 中等 中等 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
BC 远 较低 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 影响最小
参考答案:
1.(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商业;大;住宅;较小;工业;工业
2.共同之处:都是随与市中心距离增加付租能力降低。不同之处:随与市中心距离增加付租能力降低幅度不一样,商业区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住宅区,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工业区。
3.政治,历史。
[情境2]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任务1:数码①②③④中地租最高的是哪个?
任务3:钢铁工业生产需要煤、铁矿石和大量淡水,以及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从河流角度分析乙地建设钢铁厂的合理性。
任务2:a、b、c、d四处中,哪个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②。
2.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对大气污染小;地势较高,视野开阔。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位于河流下游,不污染城市居民饮水。
练一练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如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2.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地价较低,以住宅用地为主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C
B
解析:
1.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繁忙,在城市中土地价格最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区土地价格最高,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乙区,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和丁区地价低,不可能是中心商务区,A、D错误;丙区人口密度大,可能为住宅区,C错误。故选B。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人口密度小,地价低,不是住宅区,A错误;乙区土地价格高,多为商业用地,B错误;丙区人口密度最大,为住宅用地,C正确;丁区土地价格低,基础设施较差,D错误。故选C。
图为某市主城区2004年和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用地比重为40%~80%)情况图。搭此完成3~4题。
3.相比2004年,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 )
A.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乙河沿岸地区
B.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甲河以南地区
C.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
D.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乙河以东地区
4.影响工业和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历史 C.社会 D.政策
A
C
解析:
3.与2004年相比,2016年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乙河东部地区,且远离河流,A错误;居住用地依然集中分布在甲河以北地区,B错误;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C正确;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乙河以东和甲河以西地区,D错误;故选C。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工业外迁,导致就业地与居住地分离,A正确;历史、社会和政策因素并不是工业和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情境1]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目标二:结合实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并说明其意义。
任务2:结合上节课绘制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请为你所在城市的相关部门提出合理规划建议。
任务1:近几年你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略。
参考答案:略。
[情境2] 宋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该城南北临山,东面沿江,西面临湖,河流穿城而过,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右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
任务1:宋代临安城的布局科学合理,其合理性在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3:临安城在充分适应城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宫城选址有哪些区位优势?
任务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方正规则、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城市形态?
参考答案:
1.周围山、湖、江作为天然防卫屏障,减少了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军事防御);河流穿城而过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供水和防涝);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交通便利等(水运交通)。
2.临安城的发展适应周边环境城市西侧受到西湖限制,东侧受到钱塘江限制,南部又有山地(凤凰山)分布,北部为平原,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架。南部山地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可防止洪涝灾的发生。
3.南部山地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居住条件优越;地势高,通风条件好等。
练一练
可达性是一定形式道路网在网络布局、交通方式和土地使用影响下的通达程度。读我国某城市区划示意图,完成1~2题。
1.为了促进该城市的快速发展,规划中的功能区可能为( )
A.陆港经济区 B.农业创新区
C.传统工业区 D.高级住宅区
2.该城市西北部交通条件完善后,中心商务区可达度依然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 )
A.河流 B.地形 C.历史 D.政治
C
A
解析:1.据图示信息可知,规划区位于城市西北方,陆路交通和航空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便利;与城区间有绿化带隔离,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故可以作为陆港经济区;传统工业区应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农业创新区往往远离城区布局;高级住宅区的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作用较小。A项正确,B、C、D项错误。所以选A。
2.图示城市西北部交通运输方式虽然完善,但中心商务区历来是该城市核心区域,是人口流动及多种交通方式的目的地,故可达蔓依然最高,综合分析可知,其受城市发展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受河流、地形、政治因素影响较小。C项正确,A、B、D项错误。所以选C。
金花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北部,属于广州老城区范围。下图示意金花街土地利用现状与区位。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丁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休闲区
4.影响图示甲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租
C.水源 D.环境
A
D
解析:
3.读图分析,丁功能区相对分散于丙功能区中,且不与交通线相邻,丙为表示不同功能区中所占用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所以丙为住宅区,住宅区内人口集中,需要建设休闲公同等配套设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图示甲功能区主要沿城市交通线路布局,所以甲功能区为商业区,为了更加接近消费群体,商业区一般布局在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街道处,因此可判断,影响图示甲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交通,A正确;地租、水源、环境对甲功能区布局的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3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与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4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情境1] 阅读教材P38内容。
目标一: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
任务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任务2: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你能说出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如生物、气温、降水、地下水的影响吗
参考答案:
1.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生物: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气温: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城市“热岛”现象。降水: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地下水: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归纳提升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 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 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 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 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 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情境2] 阅读教材P40活动材料。
任务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任务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任务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任务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任务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参考答案:1.警车的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将定位信息发给110指挥中心,使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知道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
2.所有车辆的信息都由地理信息系统(GIS)整理分析,因此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的相关数据,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3.可以用到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也可以通过车辆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以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感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同时通过互联网告知可能进入该路段的车辆及时避开。
4.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5.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援、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练一练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D
D
解析:
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2.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
3.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4.对2000年与201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C
A
解析:
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4.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情境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但北京的高峰拥堵和雾霾仍是“痛点”。
目标二:结合资料,分析区域城镇过程中的问题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城镇化中的应用。
任务3:若应用GIS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其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哪些?
任务2: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多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是什么?
任务1:北京市的绿化面积上升对和谐宜居指数的影响是什么?
任务4:北京冬奥会期间,假若观众能通过城市交通系统查询到从住地到北京赛区比赛场馆的最短路线图,那该城市交通系统综合了哪些图层信息?
参考答案:
1.绿化面积上升会提升和谐宜居指数。
2.大气污染严重。
3.快速查询道路通行状况,迅速定位事故地点,提供交通疏散方案;为道路规划提供最佳路径分析;查询路况信息,为道路养护和应急抢修服务等。
4.北京市交通线图层、北京市居民区分布图层、北京市宾馆酒店分布图层、比赛场地分布图层。
练一练
2021年7月17日-22日,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袭击,20日2时一21日2时,郑州市日累计降雨量达622.7mm,引发地铁、楼房进水,车辆被淹。左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右图为郑州市内涝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与此次郑州内涝有关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有( )
A.②④③ B.④⑤⑥ C.④⑤⑨ D.②⑤⑥
2.下列有关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B.疏通河道
C.增加植被覆盖率 D.围湖造陆
3.为监测此次内涝的发展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RS C.GIS D.BDS
D
B
B
解析:
1.此次郑州内涝的发生,一是降水量大,与④有关。二是城市道路硬化,下渗少,地表径流大,图中⑤为地表径流,⑥为下渗,B正确。②为海洋降水,与之无关,排除A、D。⑨为陆地蒸发(蒸腾),与之关系不大,C错,故选B。
2.围湖造陆会加剧湖泊萎缩,导致城市蓄洪空间减少,不利于城市内涝的防治,D不正确,符合题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疏通河道等可以提高城市泄洪能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强雨水下滲,增加植被对水源的涵养,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措施选项,故选D。
3.注意关键词监测",监测此次内涝的发展变化,属于对面状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应借助RS技术,B正确。GPS和BD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和导航,A、D错。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预测、规划等,C错。故选B。
交通拥堵指数是指城市设置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指数值。2016年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中2016年第一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较,各大城市拥堵情况变化显著。读图回答4~5题。
2016年第一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
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变化比较图
4.2016年第一季度天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显著,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社会文化因素 B.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C.产业转移 D.卫星城市的建立
5.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顽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
B.GIS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C.城市拥堵会使城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
D.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可有效改善城区拥堵状况
D
A
解析:
4.2016年第一季度天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显著,引起短时间内交通拥堵情况变化的最可能是社会文化因素,如实施新的交通法规、错开上下班高峰时间、实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A正确。短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比较困难,B错误。产业转移和卫星城市的建立短时间内对交通拥堵的改善效果没有这么明显,C、D错误。选A。
5.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GIS可以用来分析交通情况,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城市拥堵使城市道路资源更加紧缺,交通拥堵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使环境污染加重;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如果人们还在市内上班,可能加剧城区交通拥堵状况。选D。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结合实例,说出城镇化的定义、标志、意义,能够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情境1]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
目标一:了解城镇化的内涵与世界城镇化进程。
任务1:图示这一过程的含义是什么?
任务2: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哪些
任务3: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城镇化
参考答案: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的城镇发展为城市群。
参考答案: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归纳提升
[情境2] 材料一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几个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
任务2:各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任务1:材料二中各国城镇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目前各国处于城镇化的哪一个阶段 近20年来各国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3: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
参考答案:1.不同国家城镇化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镇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英国尤其早,因其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美国次之,日本第三,印度第四,巴西开始最晚。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而印度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巴西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近20年来,英国、美国、日本城镇化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巴西的城镇化加速发展,印度的城镇化速度较慢。
2.各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英国、美国、日本城镇化地域将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巴西将进入城镇化的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印度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快。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归纳提升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 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练一练
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B
D
解析:
1.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A错;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错;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对。
2.由图可知,全世界城镇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是上升的,故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据图,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
下表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据此完成3~4题。
3.据表可知( )
A.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比重降低
B.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
C.2010年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
D.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后期
4.与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上升最快 B.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C.农业用地面积增加 D.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叶
B
C
解析:
3.图中没有总人口数,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农村人口不一定减少,A错误;图中没有给出逐年数据,无法判断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况且1982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曲折的,B错误;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接近50%,说明2010年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C正确我国城镇化发展还处在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后期70%以上的水平。D错误。故选C。
4.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较多,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主要是第三产业上升最快,A错误;城镇人口比重提高是由于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B正确;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面积不会增加,可能减小。C错误;城镇化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减小,D错误。故选B。
[情境1] 教材P37活动材料。
目标二:结合资料,分析区域城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任务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任务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参考答案:
1.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化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19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2.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比西部优越,故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城镇化水平也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中西部劳动力流向东部城镇。所以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高。
[情境2] 材料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载体。“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材料二:2013年国家下令“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锁证工作”。20年底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确权指的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项权利的骑认、确定。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民法典》里明确提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任务1:我国发展县域城镇化过程中,县城可能存在的“短板弱项”有哪些?
任务2: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对于县域城镇化有什么作用。
任务3:县域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和大城市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不完善;环境承载力不足;城镇治理能力不够高;城镇化的动力不足等。
2.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有利于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等。
3.对于区域:促进工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等。
对于大城市:缓解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有利于大城市产业转型和城市化质量提升。
练一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可推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 )
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B.城镇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
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 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
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是(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多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B
B
解析: 1.根据材料,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上升可推知,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城镇人口比重将持续上升,B项正确,A、C项错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大城市环境压力将增加,D项错误。故选B。
2.材料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明要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进而带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①②⑤正确;大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端产业可向小城镇转移,③错误;以城镇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发展,进而吸引人口进入小城镇,④错误,B项正确。故选B。
读“2019年广东省域城镇人口比重”图,完成3~4题。
3.城镇人口不仅反映了聚落的发展变化历程,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以下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广东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B.山区人口数量比西翼区域多
C.政策对各地区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D.中东部地区更能吸引就业人口
4.地区之间协调发展是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广东省未来城市发展的建议合理的是( )
A.统筹全域资源进行统一配置,推进各地区城市同步发展
B.转移珠三角部分产业和城市功能区,降低当地城市化水平
C.加大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城市化发展
D.鼓励东西两翼及山区房地产大力发展,扩大城市规模
B
C
解析: 3.据图可知,广东省各地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说明广东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A项说法正确;广东省山区城镇化水平高于西翼并不能说明山区人口数量比西翼区域多,因为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多集中于城镇,相应城镇化水平较高,B项说法错误;国家政策对各地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C项说法正确;中东部地区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更能吸引就业人口,D项说法正确。故选B。
4.区域城市发展存在差异,全域资源统一配置,推进各地区城市同步发展并不现实,A错误;降低当地城市化水平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B错误;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C正确;东西两翼及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有限,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房地产企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C。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