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核心能力卷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ù fù( )说:“那些用华丽的词句堆砌起来的shū kān( ),或许可以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一下,却远不如满带着zhēn qíngg shí gǎn ( )的zhì pǔ( )篇章感人。”听了他的jiào huì( ),我恍然大悟。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9分)
如( )似( ) 一( )半( )
( )( )不忘 不言( )( )
( )( )无味 ( )心( )血
( )( )不同 ( )( )如生
(1)画“——”的词语含有比喻词,像这样的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选词填空)(1分)
(3)我能任选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传说 传记 水浒传
B.奔跑 投奔 飞奔
C.出差 参差 差不多
D.试卷 卷宗 卷轴
(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聪敏) B.学而不厌(满足)
C.余尝谓(说) D.却只漫浪诵读(浪漫)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晨晨的作文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读后都深受感动。
B.这盘菜看起来色泽诱人,但吃起来却索然无味。
C.我们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
D.这道数学题太难了,哥哥给我讲了半天,我还是一知半解。
(4)下面对“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既到矣,眼口还用到吗?
B.心既到矣,眼口会到吗?
C.心既到矣,眼口不用到。
D.心既到矣,眼口就一定会到。
(5)根据下面三位同学的对话,可知他们欣赏的书法作品是( )
优优:用笔方整,字形竖长,结构严谨。
新新: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
乐乐: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
B. C. D.
(6)下列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自己喜爱的名著作品,我们可以反复去读,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B.读书必须一知半解地读,随便拿起一本书就看,在文字里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C.“温故知新”,也叫“隔时读书法”,就是隔一段时间去温习已读过的书,这样更能巩固已有的知识。
D.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4.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7分)
(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写句子)(2分)
(2)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 )他的生活也往往是机械的,随波逐流的。
( )读书是一门艺术,是修养人生的一种雅事。
( )不读书或读书很少又不吸收的人,从时间和空间上说,他的世界往往受眼前事物所局限和禁锢。
( )而他拿起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就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新鲜的理念和更加深刻的思想。
( )甚至,可以读到忘我。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9分)
古人深谙读书之道。“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是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学习智慧;“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了学海无涯的道理;“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到之中,________________”又为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指点迷津。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观书有感》(其一)中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实践。(6分)
五(1)班开展了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练习。
1.请给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下面是全校150名五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2分)
书目类别 童话故事 文学名著 卡通漫画
人数(人) 49 23 78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阅读___________的人数最少,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读书分享环节,老师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人物。(3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与理解。(22分)
(一)忆读书(节选)(7分)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多选)(2分)
A.词句华丽的文章。 B.带着真情实感的文章。
C.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 D.无病而呻的文章。
2.语段中加点词“消遣”可以理解为( )(1分)
A.作者无所事事。 B.作者非常喜爱读书。
3.画“ ”的句子中,作者用____________的写法,对《西游记》和《封神榜》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比较,又对《水浒传》和《荡寇志》的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书 架(15分)
①大凡人们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11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儿,见到这位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这老爷爷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显得高深莫测。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是不是在这位拥有万卷书的博知的长者面前,任何人都会自觉轻浅,不敢轻易开口呢?
④我可弄不清自己那冥顽混沌的少年时代的心理和想法,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一本本立在上边。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⑤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我就到爷爷、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急不可耐,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⑦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一本本书汇成书的海洋,大洋深处,有谁到过?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地融成一滴。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下来。(3分)
(1)形容头发和胡须都白了的样子。( )
(2)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 ( )
(3)形容无比的大。( )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3分)
(1)第②段不仅承上启下,还用悬念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 )
(2)最初“我”到处搜罗书籍是为了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 )
(3)文章以“书架”为名是为了更好地写出家中书架的前后变化。( )
3.第⑦段中,画线的几个句子先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写出了“我”和别人买书的不同。再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读第③~⑥段,通过下列表格,梳理“我”填充家中“大书架”的经历。(4分)
与“书架”有关的行为 “我”的感受
见到同学爷爷的书架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遗憾,急不可耐
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
作者的读书经历或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与表达。(30分)
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你和这个“好朋友”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或是与书的巧遇,或是读书的曲折经历,抑或是与书中人物的共鸣…请你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语句通顺,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100
200
300
400
500
参考答案
一、1.舅父 书刊 真情实感 质朴 教诲
2.饥渴 知 解 念念 而喻 索然 呕 沥 与众 栩栩
(1)示例:骄阳似火 心急如焚(2)不言而喻
(3)示例:栩栩如生 这幅画上的鸟儿栩栩如生,似乎要展翅飞翔。
3.(1)D(2)D(3)B(4)D(5)D(6)B
4.(1)示例: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一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2)3 1 2 4 5
5.不耻下问 是知也 诲人不倦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1.示例: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2.文学名著 示例:我认为小学生可以多读文学名著,因为多读名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还可以滋润心灵
3.示例:孙悟空 西游记 。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尽心尽力地保护唐僧。
三、(一)1.BC 2.B
3.对比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人物栩栩如生
4.示例:这句话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书。
(二)1.(1)皓首霜须 (2)高深莫测 (3)硕大无比
2.(1)√(2)X(3)x
3.对比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之间是有关联的
4.从上到下:自觉轻浅,不敢轻易开口 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自己房间里,把自己的书立在上边在家中到处搜罗书,想把书架填意识到真正需要填满的是“我”自己这个满"大书架”
5.示例: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书架,每学习一点知识就像是把一本书填人了自己这个“书架”。我要不断学习、探索,让自己的“书架”丰富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