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2《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咆哮、势不可当”等重点词语。
2. 完整梳理小说情节,准确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 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通过批注分析其性格特点。
4. 找出描写雨、洪水、桥的语句,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及结尾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 梳理小说情节,明确雨、洪水、桥的环境描写与老支书人物形象的关联。
2. 通过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深入感受其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1. 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既是逃生的物理桥,也是老支书用生命搭建的“责任桥”“精神桥”)。
2. 领悟小说最后点明老支书与小伙子父子关系的“欧·亨利式”写法的好处,体会悬念设置对主题深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洪水灾害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关键语句截图、情节梳理思维导图模板);生字词卡片、“环境描写句”“人物描写句”分类卡片;窄木桥模型(或简笔画)。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准备笔记本、批注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聚焦情节与环境,搭建理解框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展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平静的乡村小河、木桥;第二组是暴雨中的洪水、被冲毁的道路。提问学生:“看到这两组图片,你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如果身处洪水肆虐的场景,你最希望出现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在危难时刻,总有一些人会像‘桥’一样为大家撑起希望。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桥》,就讲述了一个在洪水中关于‘桥’与‘人’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桥》,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梳理基础
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标注自然段,圈出生字词,感受故事的紧张氛围。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段落反复读;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 生字词教学: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咆哮、惊慌、拥戴、放肆、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纠正易错读音(如“哮”读xiào,不读xiāo;“当”在“势不可当”中读dāng)。
重点指导写字:“哮”右边是“孝”,不要少写中间的“一”;“疯”左边是“疒”,笔顺为“点、横、撇、点、提”,右边是“风”,注意撇画穿插;“湃”右边是“拜”,左边两横不要连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 情节梳理:
出示“情节梳理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填写:
情节部分 具体内容
起因 黎明前,暴雨引发山洪,村子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村民惊慌失措
经过 老支书组织村民通过窄木桥撤离,要求党员排在后面,还揪出违反规则的小伙子(其子)让他排到队尾
结果 木桥坍塌,老支书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村民安全撤离,最后揭晓两人是父子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表格,教师点评补充,用课件呈现完整的情节梳理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对故事的整体认知。
(三)精读环境,分析作用
1. 明确任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能展现场景,还能烘托人物、推动情节。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标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2. 学生自主圈画批注,教师巡视,对批注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引导(如提示“关注动词、比喻句”)。
3. 分类交流,教师点拨:
描写“雨”的句子:
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提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泼’‘倒’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运用夸张手法,“泼”“倒”写出雨势之大、来得迅猛,没有过渡,瞬间营造出紧急、危险的氛围,为后文山洪爆发做铺垫。)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此时你就在村子里,看到这样的雨,会是什么心情?这和老支书的表现形成了什么对比?”(明确:村民的惊慌与老支书的冷静形成对比,初步凸显老支书的沉稳。)
描写“洪水”的句子:
依次出示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小组讨论:“这些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狂奔而来’到‘路面跳舞’再到‘狞笑逼近’,洪水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这对情节和人物有什么影响?”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洪水从“凶猛”到“肆虐”再到“致命”的升级过程,推动情节从“危机出现”到“生死关头”,同时通过环境的“险”,反衬老支书的“勇”——越是危险,越能体现他的镇定与担当。
描写“桥”的句子:
出示句子:“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提问:“‘窄窄的’‘木桥’说明这座桥有什么特点?‘发抖’‘呻吟’又让你感受到什么?”(明确:“窄窄的”说明逃生通道有限,增加撤离难度;“发抖”“呻吟”赋予桥生命感,暗示桥随时可能坍塌,加剧紧张氛围,也为后文桥塌、人物牺牲埋下伏笔,同时“唯一的桥”凸显老支书组织撤离的重要性——他是守护“生命桥”的人。)
4.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呈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个要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再次巩固理解。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1. 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雨、洪水、桥的环境描写,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和处境的危险。下节课我们将聚焦老支书,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深入认识这位平凡又伟大的英雄。
2.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描写洪水的2-3个关键句子。
在课文中用“波浪线”标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尝试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聚焦人物与写法,深化主题理解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 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洪水肆虐时,唯一的逃生通道是什么?面对危险,老支书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回答:窄木桥;组织村民撤离)
2. 过渡:“老支书是如何组织撤离的?他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敬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支书的形象世界。”
(二)精读人物,感受品质
1. 自主探究:学生结合上节课的预习批注,再次默读课文,从“动作、语言、神态”三类描写中,各选2-3个最能体现老支书品质的句子,深入分析其表达效果,填写“人物描写分析表”:
描写类型 课文原句 关键词/手法 人物品质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2. 小组交流:4人一组,分享自己填写的表格,互相补充完善,每组推选1-2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准备全班展示。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动作描写示例:
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分析:“冲”“揪”两个动词,力度极强,体现老支书动作的果断,没有丝毫犹豫;结合后文可知小伙子是他的儿子,却依然严格要求“党员排后面”,凸显他不徇私情、坚守原则的品质。
语言描写示例:
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分析:三句短句,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像命令一样清晰,体现老支书在危急时刻的冷静与领导力;“党员排在后边”直接点明原则,把生的机会让给群众,展现大公无私的精神。
神态描写示例:
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分析:“不说话”“盯着”是静态的神态,与“乱哄哄的人们”形成对比;把老支书比作“山”,形象写出他的沉稳、可靠——像山一样坚定,给村民带来安全感,体现他的镇定与担当。
4. 总结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以上分析,用词语概括老支书的品质(如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心系群众),教师板书关键词,形成人物形象思维导图。
(三)深读探究,领悟写法
1.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提问:“课文中,老支书对小伙子的态度前后有变化吗?(引导学生找出“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两处情节)大家一开始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什么时候才知道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课文最后一句“她丈夫和她儿子”)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而是放到最后才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写法好处:
增强阅读冲击力:前文老支书“严厉对待小伙子”,读者会疑惑“为什么对这个小伙子这么严格”,结尾揭晓父子关系后,之前的疑惑瞬间转化为震撼——老支书不仅“舍己”,还“舍子”,抉择更艰难,形象更高大。
深化主题:如果提前点明关系,读者可能会觉得老支书的“无私”带有私人情感;结尾揭晓后,更能体现老支书在“亲情”与“集体利益”之间,坚定选择后者,凸显“党员责任高于一切”的主题,也让“桥”的象征意义更深刻(既是逃生桥,也是“责任桥”“大义桥”)。
符合小说特点:小说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种“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故事更有张力,也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体现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特点。
3. 拓展“桥”的象征意义:
提问:“课文中的‘桥’仅仅是一座木桥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桥”既指村民逃生的物理木桥,也象征老支书用生命搭建的“精神桥”——这座桥连接着“党员与群众”“责任与担当”“小我与大我”,老支书用自己的牺牲,让这座“精神桥”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四)写作迁移,落实要素
1. 结合单元要素“创编生活故事”,布置小练笔:“生活中也有像老支书一样的‘平凡英雄’,比如暴雨中疏导交通的交警、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请你选择一个场景(如‘暴雨中的校门口’‘拥挤的公交车上’),模仿课文‘环境烘托人物’的写法,写一个100-150字的片段,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2. 教师出示示例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作要点:先写环境(如“暴雨砸在车窗上,视线模糊不清”),再写人物动作/语言(如“交警叔叔披着雨衣,站在马路中间,一手挡着雨,一手指挥车辆”),最后间接体现品质(如“他的裤脚全湿了,却没顾上擦一把,只为让我们安全回家”)。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
1. 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认识了老支书的高尚品质,领悟了小说环境描写和悬念结尾的妙处。希望大家不仅能读懂小说,更能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英雄”,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
2. 作业:
完成课堂小练笔,同桌互相批改,重点关注“环境描写是否烘托了人物品质”。
推荐阅读同类小说《党费》(王愿坚),感受革命年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板书设计
小说要素 具体内容
情节 起因:暴雨山洪→经过:组织撤离(党员在后)→结果:桥塌牺牲(父子关系揭晓)
环境 雨(泼、倒)→洪水(野马、狞笑)→桥(狭窄、呻吟) (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人物)
人物 老支书: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描写:动作“冲、揪”;语言“党员排后”;神态“像一座山”)
写法 1.环境烘托人物;2.结尾设置悬念(欧·亨利式);3.象征(桥=精神桥)
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生字词认读、情节梳理、句子分析环节的参与度,记录主动发言、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观点的学生。
2. 作业批改:检查预习批注的完整性、“人物描写分析表”的准确性,对有创意的批注或分析进行课堂表扬。
(二)结果性评价
1. 课堂小练笔评分标准:
等级 标准
优秀 场景明确,环境描写具体,人物动作/语言清晰,能通过环境有效烘托人物品质,语句通顺。
良好 场景明确,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但环境与人物的关联不够紧密,语句基本通顺。
合格 能写出场景和人物,但环境描写简略,人物品质体现不明显,存在少量语句不通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