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诗。诗歌以孩子的视角展开想象,描绘了孩子变作金色花与母亲嬉闹的几个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母子之间浓浓的爱意。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却有诗一样的语言,凝练而生动。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又有点调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通过简略的笔墨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疼爱。文章像早起的天空,清澈、明亮、温和,给人清新、愉悦之感。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读懂文章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谊,基本具备通过朗读体现人物情感的能力。但这种体会比较抽象,需要引导立足文本精读品析,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化的语言。学习本文可从以下2个环节展开:一是立足文本,从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角度朗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读懂文章内涵;二是延伸拓展,播种诗歌种子。朗读泰戈尔的诗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泰戈尔的诗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文章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景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季节之美的一种经典表达,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春天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审美取向,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语言运用:朱自清运用了丰富而精妙的语言来描写春天,如大量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和描绘事物。文中句式的多样变化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范例。
思维能力: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来描写春天,从盼春到绘春再到颂春,体现了清晰的写作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春天不同景物的细致刻画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思维。
审美创造:全文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和蓬勃向上的氛围,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基础上,受到启发去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简介作者
1.PPT呈现泰戈尔金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天空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2.简介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是一位杰出的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改革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思想与作品对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于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充满艺术与哲学氛围的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是当时孟加拉知识界的中心,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他从8岁开始写诗,一生创作浩繁。他不仅写诗,还创作小说、剧本、散文、歌曲,并亲自绘画。
他1913年凭借英译本诗集 《吉檀迦利》 (Gitanjali,意为“献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孟加拉语诗歌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包括《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他的诗歌充满哲思、韵律优美,歌颂神性、自然、母爱与童真。
他的长篇小说《戈拉》《家庭与世界》深刻反映了印度的社会问题。戏剧《邮局》《暗室之王》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创作了数千首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另一首《金色的孟加拉》则是孟加拉国国歌。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创作了两国国歌的人。
他于1901年在桑蒂尼克坦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后发展成为维斯瓦-巴拉蒂大学。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梵我合一”,强调宇宙的统一与和谐,倡导普遍之爱。
晚年他开始绘画,举办了多次画展。他的画作风格独特,充满神秘主义和表现主义色彩,与他的诗歌相得益彰。
他对中国文化十分敬仰,1924年访问中国,由徐志摩、林徽因等人陪同。他的访华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人,如冰心、郭沫若等早期创作都受到他的启发。
泰戈尔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是印度文艺复兴的巨人。他用自己的笔,为印度塑造了现代的精神面貌,也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遗产。他那些歌颂爱、自然、生命与神性的诗句,至今仍在慰藉和启迪着全球无数读者的心灵。
3.简介“金色花”。“金色花”象征着神圣、美好、纯洁。
二、自主朗读,品析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谈谈初读印象,文章的感情基调。
预设:文章描写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变作金色花和他妈妈“躲猫猫”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温馨、喜悦、调皮的氛围。
2.明确文体。从标点符号、字词、句子、语段等角度讨论读法,文章怎样表现孩子的调皮可爱?可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分工合作:2人读,1人解释读法,1人解释理由。
散文诗:(阅读提示)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预设:
标点符号:“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问号,非疑而问。要读得轻柔,缓慢,语调上扬,体现孩子与妈妈玩游戏时的调皮与娇憨 。
词语: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句中的“突然”要读得轻快,读出孩子的调皮,希望妈妈看见他出现的惊喜;“求你”要读得缓慢、轻柔,读出孩子撒娇的语气,表现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金色花”要重读,“笑嘻嘻”“跳舞”要读得欢快、轻柔,读出孩子的高兴、天真可爱。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句中“匿笑”要读得轻柔,欢快,读出孩子与妈妈“躲猫猫”时的狡黠。
句子: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要读得轻柔、缓慢,读得深情,读得娇憨,读出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语段:第4、5小节:要读得轻柔、欢快,语调上扬,读出孩子想悄悄地为妈妈做点事情,报答妈妈的深情。
小结:这是一个天真可爱、调皮、懂事、依恋母亲……的孩子。
阅读秘诀:赏析人物性格特征,可以从标点符号、字词、句子、语段等多角度展开。
3.运用“秘诀”,结合朗读,分析妈妈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
“孩子,你在哪里呀?”问号,要读出延长音,声调上扬,读出妈妈的焦急与担心。
换标点对比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生硬,责怪意味重)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冷漠,没有温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气温柔,宠溺)
句中的“坏”要轻读,“?”语音要延长,读出妈妈的佯嗔,对孩子的包容。
小结:这是一个温柔、关心、疼爱孩子……的母亲。
三、延伸拓展,初步了解诗风
1.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泰戈尔的诗风。
《孩童之道》(Baby's Way)(原文选段)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赏析:这首诗以“孩子本属天国”的灵性视角展开,强调孩童因对母亲的爱而自愿滞留人间。诗中“飞上天去”象征孩子未被世俗束缚的自由灵魂,而“倚在妈妈的胸间”则体现对人间温情的依恋。泰戈尔通过孩子的选择,揭示爱是超越自然法则的更高存在。
《纸船》(Paper Boats)原文选段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赏析:孩童通过放纸船的行为,完成与世界的精神对话。纸船既是实物也是象征:承载着自我介绍的愿望,暗喻人类对联结与理解的永恒渴望。结尾“睡仙坐在船里”的想象,将童真与梦境交织,体现泰戈尔对儿童诗意宇宙的守护。
《同情》(Sympathy)原文选段
假如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盘里的东西时,你会向我说“不”吗?
你会赶开我,对我说“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吗?
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赏析:通过孩子假设自己变成小狗的稚气提问,揭露成人世界无意识的“条件之爱”。孩子以决绝的“永不要你喂我”捍卫平等尊严,暗藏对纯粹之爱的诉求。泰戈尔借孩童逻辑批判世俗情感中的功利性,赞颂无差别的慈悲。
《海边》(On the Seashore)原文选段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
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
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死亡,
死守在无穷的波涛里冲撞。
孩子们却游戏着,
在他们海滨的世界里,
聚集着枯叶与贝壳,用沙子盖起房屋。
赏析:“风暴”与“船舶破碎”的成人世界危机,与孩子们用枯叶贝壳游戏的场景形成尖锐对比。海滨象征文明边缘,孩童王国在此超越成人世界的混乱逻辑。泰戈尔以永恒童真对照人类社会的短暂冲突,揭示游戏精神对生命苦难的救赎意义。
小结:泰戈尔的诗歌主题:充满哲思、韵律优美,歌颂神性、自然、母爱与童真。
2.微写作:模拟创作,试着写一句或几句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