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4: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 ),字汝忠,号( )。汉族,山阳人。( )代杰出的小说家 ,代表作《 》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根据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huānɡ huānɡ张张,前后寻mì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2、给加点字注音。
金箍(  )棒    吆(  )喝
3、根据拼音写汉字。
huānɡ huānɡ(    )张张 寻mì(  )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树梢 铁钳 窗棂 园睁凤目
B、磕头 云宵 饿鹰 趁着机会
C、踪迹 猢狲 低贱 众皆愕然
D、翎毛 鳜鱼 拽满 安下云头
下面是小语同学的阅读感悟,请你修改完善。
①阅读,恰似一场奇妙的旅行。②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通往未知的入口,引领我们饱览世间万象,邂逅无数绮丽的风景。③翻开书页,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纯粹的白求恩,怀揣着满腔热忱,奔赴救亡一线,用生命诠释无私奉献;海伦·凯勒,于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以笔为剑,书写自己的传奇。④岁月漫漫,他们被历史铭记,只因在人生中绽放出独有的生命华彩的缘故。
5、第①句中的“场”是__________(词性)。
6、请在第③句□内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7、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应,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
B、《西游记》运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其中杂用了不少方言、俗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C、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D、文中的大圣指二郎神,小圣指孙悟空。
9. 在“共读《西游记》”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孙悟空的经历与“山”息息相关,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山的名称和相应的故事情节。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名著联读】班级组织读书分享会。小语发现《朝花夕拾》里的篇目看似独立,但内容上有关联;你发现《西游记》中一个个降妖伏魔的故事看似独立,情节上也有关联。请把你的发现写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不少于80字)(4分)
【小语的发现】《朝花夕拾》里的篇目看似独立,但内容上有关联。比如在《狗·猫·鼠》一文中,长妈妈踩死了作者的隐鼠,引起了作者的怨恨;但到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们看到因为长妈妈一心一意为作者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作者的怨恨自此完全消失了。
【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圣施威降大圣
却说小圣二郎,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甲、直健二将军——聚集殿前道:“适才玉帝调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去来。”众兄弟俱忻然愿往。即(原作“郎”)点本部神兵,驾鹰牵犬,踏弩张弓,纵狂风,霎时过了东洋大海,径至花果山。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不能前进。因叫道:“吾乃二郎显圣真君,蒙玉帝调来擒拿妖猴者,快开营门。”一时,各神层层传入。四大天王就同李天王同出辕门迎接。相见毕,问及胜败之事,天王将上项备陈一遍。真君笑道:“小圣来此,必须妖猴赌赛。列公将天罗地网重重密布,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立空中。恐他一时败阵,逃走他方,切须与我照耀明白。”
  真君领着四太尉、二将军,连本身七兄弟,出营挑战,直到水帘洞外。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有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真君道:“那泼妖怎么称得起齐天之职?”那小猴见了真君,急报猴王。大圣即掣金箍棒,身穿黄金甲,足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腾出营门,睁睛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真生打扮: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原作“胯”)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椶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我乃玉帝外甥,敕封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你这郎君小辈,可急回去,换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刀!”大圣侧身躲过,疾举金箍棒,劈手相还。他两家这场好杀:
  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铁棒赛飞龙,神锋如舞凤,左挡右攻,前迎后映。这阵上梅山六弟助威(原作“感”)风,那阵上马流四将传军令。摇旗擂鼓各齐心,呐喊筛锣都助兴。两个钢刀有见机,一来一往无丝缝。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若还身慢命该休,但要(原缺“要”字)差池为蹭蹬。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馀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原作“双”)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甲、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那水帘洞外,纵着鹰(原作“雁”)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抛枪;跑的跑,喊的喊。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
  大圣正斗时,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走那里,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走入洞中,正撞着康(原缺“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甲、直健二将军,一齐挡住道:“泼猴!走那里!”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一个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稍头钉住。二郎观见,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摇身一变,变作个□(左“鸟”右“戎”)莺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做一只朱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原缺“相似”二字),立在蓼汀之上等他。大圣见了,“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真君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中。见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那吒住立云端,真君道:“曾见妖猴么?”天王道:“不曾上来。”真君把那睹变化,弄神通,细说一番。李天王就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大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个隐身法,往你那灌江口去也。”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又听下回分解。
“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情节设计极富想象力。大圣、小圣先后多次变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大圣与二郎神变化斗法的过程。
12. 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并分析大圣的性格特点。
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13、品味语言
(1)“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2)“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内涵受到历史传统、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B.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绘画中广泛使用,于是成为红色之王,文艺复兴时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C.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青铜器及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紫色颜料。
D.汉紫这一色料的制备,需要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并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论述。
B.材料一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使用“较为”、“也许”、“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C.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的颜料,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的遗憾。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6.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 )
A.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青出于蓝”中的“蓝”是指蓝草,其叶子含有一种色素,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C.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D.铅白自汉代以来就被用于壁画以及建筑物墙壁的粉饰,它的制作一般是让可溶性醋酸铅与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反应产生碳酸铅沉淀。
17.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国紫”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请简要分析其意图。
18.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列选段,完成各题。
这大圣点看不尽,忽闻得一阵酒香扑鼻,急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勾了多时,酕菘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 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遏,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宫,不行旧路,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即按云头,回至花果山界。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提到的两件事。
20.选文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么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21.孙悟空“丹满酒醒”之后,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然后使个隐身法逃去,如此行动,你认为有损孙悟空的形象吗?
答案
1、吴承恩 射阳山人 明 西游记 2、ɡū yāo 3、慌慌 觅 4.D 5.量词 6、 : 7.删除“的缘故”。 8.D 9.五行山 翻过火焰山,坚持克难关 灵山 10.示例:《西游记》中一个个降妖伏魔的故事看似独立,情节上也有关联。比如“火云洞的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也是“女儿国”如意真仙的外甥。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服,铁扇公主和如意真仙都认为孙悟空害了红孩儿,所以都跟孙悟空结下仇怨,不肯给悟空芭蕉扇、落胎泉。
11、大鹚老 鱼鹰儿 花鸨 土地庙儿 原身
1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悟空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及时识得对方的变化之术,可见他谨慎细致、足智多谋。
13.(1)“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2)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14.A 15.C 16.C
17、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18、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②凸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19.大闹蟠桃宴;偷食老君丹
20.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被众神拿下,太上老君用炼丹炉将他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无所畏惧,敢于反抗。
21、孙悟空“丹满酒醒”后隐身遁去的行为不会损害他的形象。孙悟空是个敢于蔑视皇权,有造反精神的英雄,但他也是一个平常之人。他机智勇敢却也时常恶作剧,顽皮自由是他的性格,文段中孙悟空“隐身遁去”则表现出他的双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