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识记《无衣》的关键诗句,明确诗歌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中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的作用,梳理诗歌层次结构,初步掌握表达情感的诗歌创作技巧。
3.体会诗歌中秦国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英雄的敬意。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中秦国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英雄的敬意。
学习难点
分析诗中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的作用,梳理诗歌层次结构,初步掌握表达情感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为了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学校计划举办一场“家国情怀”主题诗歌朗诵会,咱们班的参演篇目,就是今天要学的《无衣》。这首2000多年前的古诗,藏着和抗战精神相通的力量——那就是“同仇敌忾”。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学习这首诗,为朗诵会做好准备,也一起读懂这份穿越千年的家国担当。
二、检查预习
1.知背景,识《诗经》
查阅资料,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及《无衣》的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的305首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分为“风”(各地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无衣》出自“秦风”,属于“风”类,记录的是秦国百姓的真实情感与生活。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秦国面临外敌入侵时,军民被征召、共同备战的场景——这也是它充满力量的原因。
2.自由朗读诗歌,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诗歌大意: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三、课堂探究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受英雄气概
1.小组内朗读,设计朗读重读、语气,简单说明设计理由。
2.梳理诗歌层次。
任务二:再读诗歌——共绘英雄形象
1.抓细节,析形象
默读诗歌,圈出诗中描写秦军行动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能看出秦军的什么特点?
2.品手法,悟情感
(1)诗歌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对比三章内容,思考这种形式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2)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修”字,能否替换为“拿”或“用”?为什么?
任务三:深读诗歌——传承家国情怀
1.析结尾,品情感
这三章结尾“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在情感表达上有何递进关系?
2.传精神,扬文化
结合全诗内容,你认为《无衣》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了《诗经·秦风》怎样的地域特色?
四、拓展延伸
2000多年前,秦军以“同袍”之心保家卫国;80年前,抗战先烈以“同仇”之志抵御外敌;今天的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家国情怀”呢?
探究答案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受英雄气概
1.小组内朗读,设计朗读重读、语气,简单说明设计理由。
停顿节奏:“22”,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一章:
“无衣”重读,以反问语气强化“虽物资匮乏却不畏惧”的态度;“同袍”重读,突出战士间共享衣物的患难情谊;“兴师”点明战事背景,“戈矛”强调备战行动,“同仇”则直击核心——凝聚“共同抗敌”的信念,奠定全诗激昂基调。
第二章: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无衣”重复重读,保持情感连贯性;“同泽”(内衣)比“同袍”更贴近身体,重读凸显战士间不分彼此的亲密;“矛戟”较“戈矛”武器更锋利,重读体现备战升级;“偕作”(共同行动)重读,强调从“同仇敌忾”到“协同作战”的行动推进。
第三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第三次重读,形成情感叠加,强化“共克时艰”的决心;“同裳”(下装)与“同袍”“同泽”呼应,重读完整呈现“全身共享”的情谊;“甲兵”(铠甲兵器)涵盖攻防装备,重读凸显备战周全;“偕行”(共同奔赴)重读,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并肩赴战场”的决绝,收束全诗的力量感。
2.梳理诗歌层次。
第一章:“同袍”“同仇”——写军民同穿一件衣,确立共同的敌人。
备战起点:统一目标
第二章:“同泽”“偕作”——写同穿一件内衣,共同修整兵器。备战过程:落实行动
第三章: “同裳”“偕行”——写同穿一件下装,共同奔赴战场。
备战结果:奔赴前线
任务二:再读诗歌——共绘英雄形象
1.抓细节,析形象
默读诗歌,圈出诗中描写秦军行动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能看出秦军的什么特点?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修”是修整、打磨,说明秦军不是仓促应战,而是认真准备、重视战斗,体现“严谨认真”
“同仇”“偕作”“偕行”——“同”“偕”都是“一起”的意思,从“同恨敌人”到“同做准备”再到“同行战场”,说明他们始终团结,没有一个人掉队,体现“团结一心”。
“同袍”“同泽”“同裳”——古代衣物珍贵,却愿意“共用一件衣”,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共患难,更体现精神上的“生死与共”。
小结:
这首诗里的英雄,不是单独的“大英雄”,而是一群“团结、认真、愿意为家国并肩作战的普通人”——这正是最动人的地方。
2.品手法,悟情感
(1)诗歌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对比三章内容,思考这种形式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诗歌3章的句式几乎一样,只换了“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这几个词?这就是《诗经》里非常典型的“重章叠唱”手法。
重复的句式能让节奏更鲜明,读起来更有气势,适合朗诵;而换的词语,既让内容不单调(从衣物到兵器,再到行动),又让情感层层递进——从“同仇”的愤怒,到“偕作”的坚定,再到“偕行”的决绝,越来越强烈。这首诗的“重章叠唱”,使得秦军的家国情怀更有感染力。
(2)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修”字,能否替换为“拿”或“用”?为什么?
不能替换。“修”字是“修理、整治”的意思,它不仅仅表示拿起或使用武器,更强调了战士们临战前精心检查、擦拭、保养武器的动作和过程。这个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既体现了秦军纪律严明、准备充分、一丝不苟的作风,也透露出一种庄重、严肃、蓄势待发的临战氛围,为后文的“同仇”、“偕作”、“偕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修”字看似平常,却极具表现力。这就是诗歌中“炼字”的魅力!
任务三:深读诗歌——传承家国情怀
1.析结尾,品情感
这三章结尾“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在情感表达上有何递进关系?
“同仇”是思想基础,点明大家有共同的敌人和仇恨,目标一致;
“偕作”是行动开始,表明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准备战斗;
“偕行”是最终行动,指大家并肩奔赴战场。
从统一思想(同仇),到统一行动(偕作),再到共同奔赴战场(偕行),层层递进,展现了由内心同仇敌忾到外在统一行动、直至共赴沙场的完整过程,情感越来越激昂,决心越来越坚定。
2.传精神,扬文化
结合全诗内容,你认为《无衣》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了《诗经·秦风》怎样的地域特色?
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厚的战友情怀和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诗中反复强调的“同”(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是核心,彰显了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凝聚力。
这体现了《秦风》特有的粗犷豪迈、尚武好勇的地域特色。秦国地处西陲,常与西戎作战,生存环境艰苦,形成了秦人剽悍勇猛、重义轻生、团结协作的民风。
这首诗正是这种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团结互助、同仇敌忾、英勇尚武,确实是《无衣》的灵魂,也是秦人精神的写照。这首诗以最质朴有力的语言,唱响了团结战斗的凯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宝贵的一部分。理解其地域背景,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份穿越千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