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顾战国时期经济和政治状况。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铁农具让粮食变多了,按理说百姓能吃饱、少打仗,可实际却是“粮食越多,仗打得越凶”。国君们想的是“怎么打赢吞并别国”,百姓们怕的是“家乡被攻占、自己被迫当兵”。面对这样的乱局,到底该优先考虑国家利益还是百姓利益?2000多年前,不同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答案,有人希望“要靠仁爱的道德”,有人想要“要靠严格的法律”,还有人则“要回归自然别折腾”……这些不同的声音相互辩论、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最热闹的“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处理历史信息;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战国时,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辩难,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从而呈现出争芳斗艳的局面。
何为百家?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何为争鸣?
国家的治理方略
概念解析
百家争鸣
争什么?
老子
姓名
地位
时代
国籍
著作
姓李,名耳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
楚国人
《老子》(《道德经》)
一、老子和《道德经》
根据材料P39相关内容,完成老子的人物档案。
1.人物简介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是万物的本源,
应顺应自然。
事物都有对立面,
且相互转化(哲学观)
政治:无为而治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父亲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壮年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战争而死去,因为他儿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在老子之后600多年,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奉老子为教主,即太上老君,神化了老子学说的这些内容,老子也被道教徒尊崇,包括一些君主。
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一、老子和《道德经》
3.地位
姓名
地位
时代
国籍
著作
孔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
鲁国人
《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根据材料P40相关内容,完成老子的人物档案。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观看下图,简要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回家之后,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到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只字不提。
人际关系的准则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反对苛政
以德治国
孔子路过泰山,见到一妇女在坟前哭泣,就让弟子前去询问。
妇女说:“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你们一家为什么不搬离这里呢?”
妇女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说:“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育思想
兴办私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生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有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就去问老师,孔子笑呵呵地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退缩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3.思想主张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整理古籍
传承经典
孔子在晚年返回鲁国后,虽享有国老的尊敬,但并未获得政治上的重用。他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中。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他还在家中教授学生,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问。孔子的晚年生活并不容易,他经历了儿子和得意门生的去世,以及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4.文化成就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孔子晚年对于文化的贡献。
三、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
经济:战国时,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促进了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繁荣。
政治:战国时,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招纳人才。
文化:战国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诸子百家纷纷涌现。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影响最大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孙武
韩非子
庄子
荀子
墨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提倡礼治;礼法并用。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顺应自然和民心,
追求精神自由;
以法治国,君主权威;中央集权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后人尊称为“亚圣”。
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思想主张
孟子---亚圣
儒家学派代表人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家学派代表人
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应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应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三、百家争鸣
道家学派代表人
庄子
治国应顺应自然和民心;
人应追求精神自由
思想主张
庄周梦蝶
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三、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第8课 百家争鸣
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思想主张
法家学派代表人
韩非
楚国南部,丽水中产砂金,很多人偷偷去采金砂......尽管在砂金河边明示公告牌[禁采砂金,违者处死!!] 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天下最蠢的人也不会答应。”“金砂比起天下差得远呢,为何冒着分尸酷刑来盗采呢?”“因为不一定会被捉到啊!”
韩非结语: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
三、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说:我有爱心;
说:我民为贵;
说:我爱清静我无为;
说:我顺其自然;
说:我热爱和平;
说:把他们全抓了;
说:战场上见高低。
孔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老子
孙武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稷下学宫
三、百家争鸣
问题探究
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最容易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接受?
说说你的理由。
法家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乱世用法家
治世用儒家
新朝用道家
取法古人,建设良好班级
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围绕着班级出现的乱扔纸屑的现象。大家对解决问题意见不一:
卫生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款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变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了几张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情,根本不用管”
法家
儒家
道家
案例·展示
01.
一、道家学派
百家争鸣
1.老子:
2.庄子:
二、儒家学派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墨家学派
墨子:
核心思想“仁”;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礼治
“仁政”;“民贵君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四、法家学派
韩非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课堂小结
1.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话反映了( )
A.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刚,人们应顺应自然
B.老子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C.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
练习巩固
2.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他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主张有教无类,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他在教学中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B
3.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创办私学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C
练习巩固
4.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C
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A
练习巩固
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