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名著导读(一)(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名著导读(一)(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5: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名著导读(一)
一、阅读导读:
1.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施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其籍贯存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原籍苏州,后迁居淮安,与兴化、盐城大丰等地关联密切 。
他自幼才思过人,科举顺遂: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登进士第,曾任钱塘县尹。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仅任职两年便弃官归隐。元末张士诚起义时,他曾入幕参谋,却因张士诚渐趋腐化而失望离去,漫游山东、河南后,最终隐居淮安著书。
隐居期间,他以民间梁山起义传说为蓝本,创作《水浒传》,塑造林冲、武松等百余位鲜活人物,深刻揭露“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弟子罗贯中始终相伴,协助校勘书稿,二人还合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明初王道生所撰墓志,及淮安大香渠巷故居、兴化新垛镇墓地等遗存,为研究其生平提供关键依据。
施耐庵以孤高气节和文学才力,为中国古典小说立下里程碑,《水浒传》更位列四大名著,影响深远。
2.成书背景:
《水浒传》成书是历史事件、民间文学与时代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⑴历史原型奠基:北宋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河朔一带起义(《宋史》有载),其“横行齐魏,官军莫敢撄锋”的事迹,成为故事最初原型,为文学创作提供现实土壤。
⑵民间文学滋养
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记录好汉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著录“青面兽”“花和尚” 等话本名目,《大宋宣和遗事》串联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等情节,初步勾勒故事框架。
元代:水浒戏大量涌现(今存40 余种),如《李逵负荆》强化 “替天行道” 主题,丰富人物性格,让故事更具戏剧性。
⑶文人整合与时代映照: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成为创作催化剂。施耐庵(一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吸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素材,摒弃碎片化叙事,以“官逼民反”为核心,串联108将命运,借北宋故事暗讽元末黑暗,将民间演义升华为结构完整的白话章回小说,完成从“街谈巷语”到文学经典的蜕变。
3.作品概述: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108位梁山好汉从被迫聚义到最终凋零的悲壮历程。故事始于洪太尉误放伏魔殿内的 108 位魔君,隐喻梁山好汉的宿命。
前七十回聚焦个体命运:禁军教头林冲遭高俅陷害,历经“风雪山神庙”后雪夜投奔梁山;鲁智深为救弱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出家后倒拔垂杨柳震慑泼皮;武松打虎后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这些故事共同勾勒出“官逼民反”的核心主题 —— 从高俅等权臣的腐败,到西门庆、蒋门神等恶霸的横行,层层压迫迫使百姓铤而走险。
梁山聚义后,好汉们竖起“替天行道”大旗,三打祝家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势力渐盛。然而,宋江主导的招安打破了平衡。受招安后,梁山军奉命征辽、平方腊,虽战功赫赫,却伤亡惨重,最终仅27人幸存。宋江、卢俊义被毒杀,吴用、花荣自缢蓼儿洼,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以悲剧收场。
小说通过群像式叙事,既歌颂了兄弟情义与反抗精神,也揭示了农民起义在封建体制下的局限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忠义”与“幻灭”交织的经典。
二、阅读目标
1.解析人物群像的复杂性:
以林冲、武松、宋江等核心人物为切入点,分析其性格的多面性(如林冲的隐忍与爆发、宋江的忠义与妥协),理解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联,避免将“好汉”标签化。
2.探究“官逼民反”的深层逻辑:
梳理高俅、西门庆等反派所代表的权力腐败链条,结合具体情节(如林冲被陷害、武松除恶霸),分析底层民众反抗的必然性与局限性,理解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3.品味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关注“链式结构”(一人引出另一人)的衔接技巧,赏析口语化语言中蕴含的市井气息(如李逵的粗话、吴用的计谋话术),以及重复情节(如“逼上梁山”)的象征意义。
4.思考经典的现代回响:
对比书中“替天行道” 的理想与招安后的悲剧,探讨“正义实现”的多元路径;联系现实中对“侠义”“规则”的讨论,理解作品跨越时代的人性洞察。
三、阅读计划
同学们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建议用五周的时间完成这本诗选的阅读。
第一周
1.阅读范围:引言、第一至二十回。
2.阅读目标:了解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出现的原因,把握史进、鲁智深和林冲之间的交集及相关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的前因后果,吴用等人劫生辰纲、宋江私放晁盖的经过;重点把握林冲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经过。
第二周
1.阅读范围:第二十一至四十回。
2.阅读目标:了解武松与宋江、施恩、孙二娘等人的交集及相关情节;了解宋江上梁山的经过;了解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内容;了解大闹清风寨、夜闹浔阳江、好汉劫法场、英雄小聚义等情节。
第三周
1.阅读范围:第四十一至六十回。
2.阅读目标:了解李逵下山杀四虎、真假李逵、攻打高唐州、大破连环马、三山聚义等情节;重点把握三打祝家庄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呼延灼上山、晁盖之死等内容。
第四周
1.阅读范围:第六十一至八十回。
2.阅读目标:了解卢俊义上梁山、智取大名府、元夜闹东京、三败高太尉的经过。
第五周
1.阅读范围:第八十一至一百回。
2.阅读目标:了解破辽国、征方腊等情节;重点把握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经过与梁山英雄的结局。
阅读方法:
《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阅读时,可以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先大致阅读整本书,了解小说全貌;然后重点精读前七十回。
1.把握题材特点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全貌,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英雄的起义,深刻地揭露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阅读时,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题材特色,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分析人物形象
《水浒传》全书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大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如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份、经历和遭遇的不同,所以走上梁山的原因也不一样。作者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把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逼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了解人物独有的绰号、特长、性格等,着重去感受《水浒传》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了解艺术手法
《水浒传》在情节的设计上,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快速转换场景,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既纵横开阖,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阅读《水浒传》时,也要意识到这一点,理解小说“串珠式”的结构特点,理清小说脉络。
4.体会语言风格
《水浒传》的语言是古代白话,极富表现力。《水浒传》中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在后来的文人小说中已经不多见,阅读时要着重体会它白描式的语言特点。《水浒传》的语言还具有通俗、生动、明快、色彩强烈的特点。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语言生动准确,极富表现力。又如写林冲的妻子被高衙内调戏,林冲赶到拽过高衙内就要打,但是,“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只得“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这两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林冲愤怒之极但又必须强忍的心理状态,充分展现了林冲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
5.形成阅读“网”
《水浒传》的篇幅很长,人物众多,阅读起来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以主要人物为线索串联故事,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阅读,把一群人的英雄传奇拆成一个一个的侠客传记。比如先读九纹龙史进,再读花和尚鲁智深,接着读豹子头林冲……这样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读下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最后跳跃性地看看他们的结局。或者我们也可以先为那些主要人物填写履历表,把他们的简历(相关的故事名称)列出来,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最后将各色人物衔接起来,这样就好比织了一张网,把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