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景色欣赏·壹
南京钟山风景区
杭州西湖
浙江嘉兴
苏州黎里
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你心中的“江南春景”。
江南的春天是明丽的,也是朦胧的;是充满生机的,也是蕴含深情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跟随大诗人杜牧的笔触,去领略他眼中的《江南春》,看看他笔下的江南春色,与我们看到的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
品读诗歌·贰
江南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七言绝句尤为一绝,被誉为“晚唐七绝第一大家”。语言清新生动,意境含蓄隽永,他善于将个人感慨与历史沉思融入写景之中。
语言:凝练含蓄,辞采清丽
意境:开阔深远,绵延不绝
手法:善用对比、象征,情景交融
诗人介绍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晚唐时期国势衰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南朝以来,佛教寺院大量兴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为社会问题。杜牧本人对佛教过度发展持批判态度。
创作动机:
诗人游览江南,触景生情。
借描绘眼前春色,抒发对南朝因崇佛而亡国的历史教训的思考。
表达了对晚唐社会命运的隐隐担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牧·唐
诗题“江南春”指的是”江南的春景“。
唐朝设立了江南道,“道”指的是行政区域,类似现在的“省”。江南道范围包括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以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乃至江苏、安徽、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
guō
根据节奏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江南春
杜牧·唐
绿树掩映着红花
指广阔的江南地区
译文: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
杜牧·唐
绿树掩映着红花
指广阔的江南地区
依山傍水的村庄。山郭:山村。
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译文:依山傍水的村庄到处是迎风招展的酒旗。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
杜牧·唐
绿树掩映着红花
指广阔的江南地区
依山傍水的村庄。山郭:山村。
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虚指,指形容寺院很多。
译文:这里还有南朝遗留下的数不清的寺庙。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牧·唐
绿树掩映着红花
指广阔的江南地区
依山傍水的村庄。山郭:山村。
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虚指,指形容寺院很多。
亭台楼阁,这里指寺庙建筑。
译文:无数的亭台楼阁都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了。
探景寻情·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牧·唐
听觉
视觉
听觉与视觉结合,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声色之美与生机勃勃。
依山傍水、山庄村落、酒旗招展是典型的江南特色。
“风”字让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酒旗招展暗示市井繁华,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
诗歌前两句由自然景色过渡到人文景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牧·唐
相关资料
南朝在不到170年的时间里,尤其是以梁武帝时期为顶峰,从上至下掀起了一场狂热的崇佛运动。其核心表现就是广建寺庙、广度僧尼。杜牧诗中的“四百八十寺”只是一个概数,形容数量极多,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据唐代史书记载,到了南朝梁、陈时期,仅首都建康(今南京)一带的寺庙就超过500座,僧尼达十余万人。整个江南地区更是“梵刹相望,塔寺遍布”。
南朝为何会如此大兴寺庙?
1. 统治者的狂热提倡与个人信仰(最主要动力)。梁武帝萧衍是其中最极端的代表。他不仅大量修建寺庙,还曾四次“舍身入寺”, 即皇帝不做,要出家当和尚。
2. 社会心理需求:乱世中的精神寄托。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与杀戮常见。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西方极乐世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
3. 与士大夫玄学结合,适应本土化。佛教初传中国时,其精深的哲学思辨与当时盛行的魏晋玄学有相通之处。许多高僧用玄学概念来解释佛经。形成了“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加速了佛教的传播。
4. 寺院经济的畸形繁荣。由于皇帝赏赐、贵族布施和百姓投附,寺庙拥有了大量的土地、房产和财富,并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寺院经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杜牧·唐
由晴朗明媚转入
烟雨朦胧
人文景观
《江南春》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莺啼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江南春》表达了作者既有对江南春色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与讽喻,更有对时代命运的隐忧与悲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与时代的深度思考。
课程总结·终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