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时间:30 min 满分:42分)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浙江宁波高一期中)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
A.SO3 B.H2SO4 C.Ca(OH)2 D.NH4Cl
2.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需用肥皂等清洗双手。下列实验图标中表示“洗手”的是( )
A. B. C. D.
3.(2025·陕西汉中高一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水和冰 B.CO2和CO C.金刚石和石墨 D.N2H4和NH3
4.(2025·江苏扬州学业考试)化学源自古代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下列生产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器 B.酿造陈醋 C.烧制瓷器 D.冶炼铁器
5.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铝、纯碱、盐酸 B.红磷、熟石灰、水
C.石墨、稀硫酸、胆矾(CuSO4·5H2O) D.石灰水、干冰、空气
6.(2025·江苏南京高一期中)下列不属于碱的通性的是( )
A.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B.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
D.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7.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Fe(OH)3悬浊液属于碱
D.图甲中“……”包含混合物
8.(2025·浙江嘉兴高一期中)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按照分散剂的不同,胶体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
D.把氯化钠研磨成直径在1~100 nm的颗粒然后分散在水中即可形成胶体
9.(2025·浙江丽水高一阶段练习)关于制备Fe(OH)3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
B.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能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C.向加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热水
10.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工业上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氨的催化氧化,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11.试管内壁附着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A.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C.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留下的红色物质
D.用足量CO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黑色物质
12.(2025·浙江杭州高一期中)下列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反应类型依次为( )
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
13.(2025·浙江杭州高一期中)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u→CuO→Cu(OH)2 B.NaOH→Na2CO3→NaCl
C.CaCO3→CaO→Ca(OH)2 D.H2O→O2→CO2
14.A、B、C、D、E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是( )
A.铜 B.碳 C.铁 D.钙
第1周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S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不选A;H2SO4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故不选B;Ca(OH)2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不选C;NH4Cl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盐,故选D。
2.D 解析:A表示“护目镜”;B表示“锐器”;C表示“用电”;D表示“洗手”。
3.C 解析:水和冰都是H2O,是同一种物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不选A;CO2和CO是不同的化合物,不是同素异形体,故不选B;金刚石和石墨是仅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C;N2H4和NH3是不同的化合物,不是同素异形体,故不选D。
4.A 解析:雕琢玉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正确;酿造陈醋,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陶瓷烧制时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冶炼金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5.A 解析:铝是单质,纯碱是碳酸钠,为化合物,盐酸是混合物,A正确;红磷是单质,熟石灰是氢氧化钙,为化合物,水是纯净物,B错误;石墨是单质,稀硫酸是混合物,胆矾是CuSO4·5H2O,为化合物,C错误;石灰水是混合物,干冰是二氧化碳,为化合物,空气为混合物,D错误。
6.C 解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不属于碱的通性,C错误,故选C。
7.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图甲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A正确;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也属于酸性氧化物,B错误; Fe(OH)3悬浊液是混合物,而酸、碱、盐均为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错误;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故图甲中“……”不包含混合物,D错误。
8.C 解析: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不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A错误;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系为胶体,小于1 nm的为溶液,大于100 nm的为悬浊液或乳浊液,B错误;按照分散剂状态的不同,可以将胶体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C正确;把氯化钠研磨成直径在1~100 nm的颗粒然后分散在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不属于胶体,D错误。
9.C 解析:向NaOH溶液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A错误;如图所示的装置能用来分离液体和不溶于该液体放热固体,不能用来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故B错误;向加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热水,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故D错误。
10.D 解析:图示反应为4NH3+5O24NO+6H2O,然后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反应特点分析判断。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A错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B错误;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NO、H2O两种氧化物,C错误; 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D正确。
11.C 解析:A项,露置的石灰水会和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难溶物CaCO3,C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而被除去:CaCO3+2HCl===CaCl2+H2O+CO2↑;B项,红褐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Fe(OH)3,能与稀盐酸反应而被除去:Fe(OH)3+3HCl===FeCl3+3H2O;C项,生成的红色物质是铜,Cu不与稀盐酸反应;D项,生成的黑色物质是铁,Fe的金属活动性较强,能与稀盐酸反应而被除去:Fe+2HCl===FeCl2+H2↑。
12.B 解析:C和CuO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和CO2(或CO),属于置换反应;C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涉及的反应类型依次为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故选B。
13.A 解析:Cu与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uO,CuO与H2O不能反应生成Cu(OH)2,A不能一步实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钠,B能一步实现;碳酸钙高温分解可以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再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能一步实现;水电解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能一步实现。
14.D 解析:A为CaO,B为Ca(OH)2,C为Ca(NO3)2,D为CaCl2,E为CaCO3。它们所含的相同元素是Ca(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