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复习讲义+课件(共9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单元复习讲义+课件(共9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18:37: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五单元复习讲义
一、重点字词梳理
第17课《猫》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xiāo hào( )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2)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yōu yù( )。
(3)它只是毫无生意地、lǎn duò( )地、郁闷地躺着。
(4)三妹便sǒng yǒnɡ( )着她去拿一只来。
(5)有时蝴蝶 ān xiánɡ( )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6)你这小猫呀,要被qǐ ɡài( )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7)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yù jǐng( )。
(8)我也chàng rán( )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9)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 )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10)妻常常dīng zhǔ( )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11)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chénɡ jiè( )。
(12)它很bēi chǔ( )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duàn yǔ( ),yuān wɑng(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1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è dài( ),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5)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fú róng niǎo( )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
(16)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wèi zuì qián táo( )”了,我以为。
2.解释重点词语。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曲着身体卧着。(可形容动物或人。)
悲楚:悲哀痛苦。
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
逞能:争强好胜不量力而行。
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
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
3.考考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辨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dǐ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妄下断语( ) dǐ( )抗 虐待(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语段对“我”进行了______描写,其中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wàng 抵 nüè (2)辨诉 辩诉 (3)我难道不想补救我的过失吗 (4)心理 比喻
第18课《我的白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望着远去的白鸽,他心中充满了chàng wǎng( )。
(2)这只小狗十分xùn shùn( ),总是跟在主人身边。
(3)她xiū qiè( )地低下了头,不敢正视大家的目光。
2.解释重点词语。
栖息(qī xī):指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翱翔(áo xiáng):在空中回旋地飞。
眷恋(juàn liàn):(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惬(qiè)意:满意,称心。
蜕(tuì)变: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邋遢(lā ta ):肮脏,不整洁。
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3.考考你。
1. 下列词语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惬意(qiè) 平庸(yōng) 焦急(jiāo) 亭亭玉立(tíng)
B. 愉跃(yuè) 邋遢(lā) 怦然(píng) 风烛残年(zhú)
C. 蜕变(duì) 鸟喙(huì) 铃听(líng) 不无遗憾(hàn)
D. 蜿蜒(yán) 排解(jiě) 胆惬(qiè) 按捺不住(nài)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瑰丽汉语中的精华。     已越千年,人们     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寻得     辞藻背后的丰沛情感,窥见绵密韵律织就的     。
A. 如果 也 简练 风云变幻 B. 如果 也 凝练 气象万千
C. 虽然 仍 凝练 气象万千 D. 虽然 仍 简练 风云变幻
第19课《大雁归来》
1.解释重点词语。
雾霭(ǎi):雾气。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缄默:程度较重,常是有意闭口不语。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郑重严肃的场合。后面一般带书面时间词,如“片刻”等。沉默:程度较轻,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不说话。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带口语时间词,如“一会儿”等。)
迁徙(xǐ):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本文指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
赌注:赌博时所押的财物。文中指大雁迁徙的成本很高,而且不能随意撤回。
沼(zhǎo)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瞄(miáo)准: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
狩(shòu)猎:打猎。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喧嚷(rǎng):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喧嚷:一般表示好些人大声喊。喧嚣:喧嚷叫嚣。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车马等)
邀(yāo)请: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字形易错,注意偏旁。
凋(diāo)零:(草木)凋谢零落。
枯燥(zào):单调,没有趣味。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义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反义词:光明正大)
2.多音字。
角:①jiǎo(号角) ②jué(主角) 丧:①sàng(丧失)②sāng(奔丧)
3.形近字。
霭(ǎi)(雾霭) 喧(xuān)(喧闹) 瞄(miáo)(瞄准) 徙(xǐ)(迁徙)
蔼(ǎi)(和蔼) 暄(xuān)(寒暄) 描(miáo)(描写) 徒(tú)(徒步)
谒(yè)(拜谒) 渲(xuàn)(渲染) 锚(máo)(抛锚)
4.考考你。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C.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解析】D项,不可估量: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可预期”。
●小试牛刀(17-19课)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慨叹不已。利奥波德向我们展现了大雁季节性迁xǐ(  )的过程,阐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狡黠的狼企图蒙骗屠夫,却顷(  )刻断送了自己的性命;郑振铎面对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的安xiánɡ(  )的猫,妄下断语,惩(  )戒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令他自责不已……这些文字,是我们在寂寞之时最佳的伴侣,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有所着落,有所依托。
(1)给加点字注音。
顷刻(qǐnɡ)    惩戒(chénɡ)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迁xǐ(徙)  安xiánɡ(详)
(3)下列词语中,与文中画横线的“断送”感彩不同的是(B)
A.蒙骗  B.殉职  C.狭隘  D.虐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他的考据旁征博引,材料过硬,从不根据推测妄下断语。
B.浸润书香,我们才能驶向无垠的海洋,才能领略气象万千的世界。
C.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D.站在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俯瞰,可以目空一切,你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第20课《狼》
(1)重点实词
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困窘,十分为难。)
弛担持刀(解除,这里指放下。)
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
屠暴起(突然。)
狼亦黠矣(狡猾。)
顷刻(一会儿。)
止增笑耳(罢了。)
(2)一词多义
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意 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
其 积薪其中(结构助词“的”,指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之 久之(无义,语气助词)
亦毙之(代词,指它)
前 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乃 屠乃奔倚其下(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投以骨(把)
以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
(3)古今异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4)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地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文言句式
省略句: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
一狼洞其中(“洞”后面省略介词“于”)
投以骨(“投”后面省略宾语“之”)
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
判断句: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也”,判断句的标志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判断词“盖”,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6)句子翻译
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②屠惧,投以骨。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
④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他)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考考你
1.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A.应为“其一/犬坐于前”;B.应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D.一狼径去 太丘舍去
解析:A项,第一个“止”的意思是“仅,只”,第二个“止”的意思是“停止”;B项,第一个“敌”的意思是“攻击”,第二个“敌”的意思是“敌人,敌方”;C项,第一个“前”的意思是“前面”,第二个“前”的意思是“上前”;D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顾野有麦场(《狼》)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B.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死无以致远(《诫子书》
C.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狼洞其中 C.其一犬坐于前 D.—狼径去
解析:A.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B.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C.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D.去:离开。A、B、C三项都是词类活用,D是古今异义。
(5)选出下面翻译正确的一项( B )
A.其一犬坐于前(翻译: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
B.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C.屠自后断其股(翻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翻译:狼不敢上前,和屠户互相瞪着眼看)
解析:A项应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C项应为“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D项应为“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6)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
①《狼》中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狼》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狼》中前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④《狼》中点明主题,发表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两只狼一只“假寐”,一只“洞其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充分体现了狼狡猾、阴险的特性。
B.屠户由“弛担持刀”到“暴起”,与狼由对峙到反攻,既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又表现了他的勇猛。
C.屠户杀了一只狼之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机警、细致。
D.屠户杀了第二只狼后,才明白第一只狼假寐,“盖以诱敌”。说明屠户刚才被狼所迷惑,以为狼已放松了攻击,表示友好。现在,他才如梦初醒。
2.阅读理解。
狼 子 野 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②长,亦颇驯③,竟忘其为狼④。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⑤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⑥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⑦其未觉⑧,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dūn)言。狼子野心,信⑨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⑩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②稍:渐渐地。③颇驯:很顺从,驯服。④为狼:是狼。⑤作:发出。⑥就:靠。⑦伺:趁机。⑧未觉:没有醒。⑨信:的确。⑩遁逸:逃跑。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
①亦颇驯(也  ) ②兽不足道(值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这个人为什么把这两只小狼带回家,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3)这个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它们就会露出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坏人又何尝不是呢
(4)文章结尾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结尾部分是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观点,点明寓意,启发读者思考。
3.七年级(1)班开展了有关“狼”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示例的思路,以“狼”为对象,写一个成语,再用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
示例:龙→龙飞凤舞→他写的草书龙飞凤舞,不愧是位书法名家。
狼→狼吞虎咽→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已经饿极了。
(2)在辩论时,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倡导保护狼的辩论稿。请你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横线处再续写出一个保护狼的理由。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_______
示例:狼具有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
(3)同学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诗词等,请你从下列材料中概括出“狼”的特性。
词语: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
谚语:狼的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虚地把身子留在外面。
诗词: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于谦《出塞》)
示例:狡猾、贪婪、凶恶、本性难改等。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作《沙乡年鉴》。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二)科学小品文---《大雁归来》
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小试牛刀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猫》的作者郑振铎是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B.《我的白鸽》选自散文集《告别白鸽》。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C.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作《沙乡年鉴》。
D.《狼》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文言短篇小说集,揭露抨击封建统治和科举制度的黑暗。
三、相关知识
1.细节描写。
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如:《我的白鸽》中对白鸽的外形、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它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像是两颗晶莹的宝石”,让白鸽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写作时,注重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如临其境。
2.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此为正衬。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3.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我的白鸽》中作者将对白鸽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如“在那片金色的麦田上,白鸽优雅地飞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而富有意境的氛围。在创作中,学会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能更好地烘托气氛,表达主题。
阅读重点
《猫》思维导图
思考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三只猫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并说说你的发现。
拥有时 失去时
态度 原因 态度 原因
第一只猫 喜爱、快乐 漂亮、活泼,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难过,酸辛 病死(天灾)
第二只猫 喜爱,为它提心吊胆 更有趣、活泼,还会抓老 不高兴,怅然,愤恨 丢失(人祸)
第三只猫 更有趣、活泼,还会抓老鼠 难看、忧郁、懒惰,咬死鸟的“凶手” 十分难过,悔恨 冤死(己过)
我的发现:
①“我们”喜爱前两只猫,厌弃第三只猫,从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我”和家人完全是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对待猫。
②“我们”对三只猫的态度也有共同之处,即始终把猫放在给人带来娱乐、可以被人主宰命运的位置,对三只猫的“爱”与“不爱”,在本质上都是强大生命对弱小生命的武断支配,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③与失去前两只猫的态度相比,失去第三只猫时,“我”内心的痛悔显得更加深刻,从中能够看出“我”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
思考2: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为什么用前面两只猫而不是一只猫来衬托第三只猫?
明确: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以喜衬悲,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
写前面两只猫的受宠,层层递进,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处理事情,容易造成错误、悲剧。这样写更能引人深思和耐人寻味。
《我的白鸽》思维导图
本文记叙了“我”与白鸽相处的经历。阅读课文,用“ ”标出表示时间转换的语句,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和“我”的情感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情感
起始 喂食白鸽 喜爱、关切
那天早晨 ①白鸽主动飞到“我”的手臂上啄食 激动、欣慰
又是一个堪称美丽的早晨 发现白鸽产卵 欣喜、期盼
这一天 观察初生形态的白鸽 ②急切、期盼
③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 看见长成的幼鸽 喜悦、放心
那是一个下午 欣赏墙头落栖的白鸽 震颤、畏怯
黄昏(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 看四只白鸽在家乡的山川上空齐飞 ④陶醉、满足
《大雁归来》思维导图
思考:如何理解本文的思想价值?
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狼》思维导图
思考1:研读课文,按照小说故事的发展来理清故事情节,分别从屠户和两狼的角度为下面的连环画命名。
思考2: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五、阅读考点
考点一:故事情节
1.《猫》《我的白鸽》《狼》各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猫》叙述了“我”家养三只猫及第三只猫冤死的故事;《我的白鸽》讲了“我”与两代白鸽真诚相处,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故事;《狼》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2.《猫》一文是怎样做到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明确:
①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头。
②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冤枉其吃鸟。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考点二:句段的作用
1.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猫》)
明确: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2.《狼》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战胜。
考点三:人称的考查
1.《猫》一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明确:“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假如你是第三只猫,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没有要吃它们的想法。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3.《大雁归来》中作者每次称呼大雁,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语?(我们)文中还用“我们”称呼了哪些?为什么要用“我们”这个词?
明确:“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亲切
作者感觉人类和自然万物就像是朋友、家人一样,如此看来,我们人类对待自然万物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要平等对待。
考点四:人物形象塑造
《狼》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手法塑造了屠户这一形象
明确:
(1)心理描写。
开始,“屠惧”。只身一人晚归的屠户惧怕两只饿狼,合乎情理。接着,“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表明屠户考虑周全,认清眼前形势。最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体现了屠户的机智。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大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考点五:课文主旨的理解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看法)。
[答题技法]
(1)看文章标题。(2)抓主要内容。(3)抓关键句段。(4)看文章类型。
[答题模式]
①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通过叙述……的故事(事迹、事件),表达(歌颂、揭示、批判)了……的思想(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②写景状物类文章:运用……手法,描绘了……景物(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以《猫》为例:
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出了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以及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对第三只猫因不讨喜而遭怀疑以致屈死的命运,作者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臆断。
本文的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我”和家人完全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直到黑猫出场,“我”才发现真相,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
“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鲜明地体现了本文的这一主题。
2.谈谈《我的白鸽》是如何通过白鸽表达主题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白鸽的描写,以及与白鸽相处的经历,借白鸽的自由飞翔表达对自由的向往,白鸽的离去引发对美好易逝的感慨,从而突出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的主题。
3.《大雁归来》,能否改为《大雁》?作者呼唤的仅仅是大雁的归来?
明确:不仅是大雁的归来,还有人正在失去的美好人性的归来,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4.《狼》一文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明确:主要是写狼。
①从标题上来看: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从行文上来看: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脚于狼。
③从结尾上来看:作者直接评论“狼性”,表明落脚点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作为狼的对立面出现,其用意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考点六、品味语句
1.用词角度。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猫》第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句中“暴起”“劈”“毙”“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暴起”写出了屠户终于醒悟,当机立断、速度之快。“劈”“毙”“断”表现了屠户手法娴熟,勇猛机智,绝不姑息狼的情状。
2.修辞角度。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猫》第1段)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白鸽在天空中翱翔,那矫健的身姿,像是在追逐着风的脚步,又像是在拥抱自由的怀抱。”
赏析:通过“追逐着风的脚步”和“拥抱自由的怀抱”这样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表达,赋予白鸽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出白鸽翱翔时的自由和活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3)“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结尾句的含义: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3月天空中迁徙的大雁的叫声比作“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说明大雁迁徙给整个大地带来了欢乐,带来了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
3.句式角度。
(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猫》第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2)比较下面两句,读一读,说说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改句: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明确: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4.描写角度。
(1)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2)找出《我的白鸽》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段落,并说明理由。
示例:“每当夕阳西下,白鸽总会飞回巢中,它的身影在余晖中被拉得很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仿佛为它而安静。”
理由:此段落通过对夕阳下白鸽归巢的情景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整个世界都仿佛为它而安静”这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白鸽的魅力和影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语法知识
(一)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概念
1.什么叫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数词有基序数和序数词两类。
基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具体大小,如“一、二、三、四……”,常用于计量某个物品或单位的多少。
(2)序数词。
序数词则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排列的先后次序,例如“第一位、第二个、第三个……”。
2.什么叫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个、对、壶、瓶、盘、顿、只、滴、条……”常用在数词后边。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名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3.什么叫数量词?
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如“一双鞋”中的“一双”、“一群人”中的“一群”……
数量词包括不定数量词和数词。
(二)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用法注意
1.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例如“一草一木”。
2.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3.数词和量词的语序一般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
例如“三个苹果”、“五条鱼”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语序也可以颠倒,例如“苹果三个”、“鱼五条”等。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
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三)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1.表达效果。
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1)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
(2)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
如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3)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2.赏析点拨。
(1)赏析下列一首古诗中的数量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确:运用“一片”和“万仞”,形象地表达了“河”远、“城”孤、“山”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说说下面这首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明确:这首诗十分别致,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四)能力达成
1.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量词。
一( )春风拂过,带来生机勃勃的绿意;恰逢惊蛰一( )春雷,震醒沉睡一冬的生命。风长草势,为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一( )清香扑面,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寒冬已过,春天又回到了大地。
答案:阵 声 缕
2.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①有一次,居然追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②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③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答案:数量词的结合能修饰名词,一般放在多个修饰语的最前面;数量词能做动词的宾语(补语)。
3.结合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杜甫《绝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4.结合语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地响起来。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
A.“在某一个安静时刻”中“安静”可以替换为“静谧”。
B.“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中“那时”是名词。
C.“然后是一串”中“一串”为数量词。
D.“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中“清清脆脆”为形容词。
答案:B【解析】B项中“那时”为代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2张PPT)
..................................................................................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五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逗 缕 倚
妄 消耗( ) 忧郁
懒惰( ) 怂恿( )
安详( ) 乞丐( ) 预警
怅然( ) 蜷伏( ) 叮嘱
读读写写
hào
duò
sǒnɡ yǒnɡ
xiánɡ
chànɡ
quán
ɡài
逗引、逗留
用于细长柔软的东西,如“一缕青丝”“几缕炊烟”。
靠着,如“倚树而立”。
仗恃,如“倚势欺人”。
偏,如“不偏不倚”。
荒谬不合理,如“狂妄”。
胡乱,如“胆大妄为”。
再三嘱咐
注意左边是“讠”
字词梳理
第17课《猫》
惩戒( )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
芙蓉鸟 畏罪潜逃( )
污涩( ) 红绫( )
诅骂( ) 相称( )
nüè
qián

línɡ

chèn
chénɡ
妄下断语
只有qián一个读音。
金丝雀的别称。
( )提心吊胆
( )提防



多音字
( )相称
( )称号

( )挣扎
( )包扎
( )驻扎

zhá

【串句记忆法】 1.战场上,指挥官提( )醒战士们要保持警惕,提( )防敌人新一轮的进攻。2.我们的所作所为要和“人民教师”这个称( )号相称( )。
zhā
字音巧记:用于“提防”“提溜”时读dī,其他时候读tí。
chēnɡ
chèn
字音巧记:意为“适合、相当、配得上”时读chèn,如“称心”“称职”等;其他情况读chēnɡ。
chēnɡ
chèn


蜷( )蜷伏
倦( )疲倦
绻( )缱绻
quǎn
形近字
quán
juàn
诅( )诅骂
组( )组织
沮( )沮丧



怅( )怅然
胀( )膨胀
伥( )为虎作伥
chànɡ
zhànɡ
chānɡ
比喻做恶人的帮凶,帮着做坏事。“为”读wèi。
恿( )怂恿
涌( )汹涌
勇( )勇敢
yǒnɡ
yǒnɡ
yǒnɡ
详( )安详
祥( )吉祥
【串句记忆法】
他看着母亲安详( )的面容,心中默念着:希望您今后能吉祥( )安康。
xiánɡ
xiánɡ
衔( )衔着
街( )街道
xián
jiē
xiánɡ
xiánɡ
1.逗【dòu】:引,招惹。
2.缕【lǚ】:一丝。
3.倚【yǐ 】:靠着。
4.妄【wàng 】:胡乱,荒诞不合理。
5.消耗【xiāo hào】:受损而逐渐减少。
6.★忧郁【yōu yù】:忧伤郁结。
7.懒惰【lǎn 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8.★怂恿【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9.★安详【ān xiáng】:平静自然。
10.乞丐【qǐ gài】:以乞讨为生的人。
11.预警【yù jǐng】:事先发出警报。
词语集注
怂恿:侧重于指用言语从旁劝诱别人做某事,用于贬义、非贬义都常见。
反义词:开朗
可形容举止、神态等。
12.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13.★蜷伏【quán fú 】:弯着身体卧着。
14.★叮嘱【dīng zhǔ】:叮咛,再三嘱咐。
15.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16.悲楚【bēi chǔ】:悲伤凄楚。
17.断语【duàn yǔ】:作结论的话。
18.冤枉【yuān wang】: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
19.虐待【nüè dài】: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
20.芙蓉鸟【fú róng niǎo】:金丝雀的别称。
21.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可形容动物或人。
叮嘱:着重于“叮”,再三嘱咐,叮咛,语气较重。
嘱咐:含告诫劝勉语气,不带强制性,语气较委婉。
考考你
心理 比喻
wàng 抵 nüè
辨诉 辩诉
我难道不想补救我的过失吗
喙 惬意 排解 豁朗
蜕变 邋遢 骊山
亭亭玉立 风烛残年 气象万千
huì
qiè
鸟兽的嘴。
读读写写
jiě
huò
tuì
lā tɑ

第18课《我的白鸽》
孵化 怦然 雌鸽 土坯 诱饵 诞生 美味佳肴 聆听 亢奋
蔑视 肮脏 翱翔 南麓 兵谏
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pēnɡ


ěr
dàn
línɡ
kànɡ
miè
áo

jiàn
yáo
ānɡ
多音字
( )一幢
( )人影幢幢

zhuànɡ
chuánɡ
( )强迫
( )迫击炮


pǎi
( )间隙
( )中间

jiàn
jiān
只在“迫击炮”一词中读pǎi。
( )排解
( )解送
( )解数

jiě
jiè
记少余多法:作量词时,读zhuànɡ;
其余情况一般读chuánɡ。
( )笼罩
( )笼子

lǒnɡ
lónɡ
xiè
形近字
饲( )饲养
伺( )伺候
憾( )遗憾
撼( )撼动
hàn

hàn

蜕( )蜕变锐( )尖锐
tuì
ruì
蔑( )蔑视
篾( )竹篾
miè
miè
哺( )哺育捕( )捕捉


【形旁辨字法】
食物(饣)当诱饵( ),
用水(氵)泡普洱( )。
ěr
ěr
憾:失望,不满足。与心情相关,故为“忄”旁。
撼:摇,摇动。与动作相关,故为“扌”旁。
1.喙【huì】:鸟的嘴。
2.惬意【qiè yì】:形容心情感到愉快畅快,愉悦或舒畅或者是满意;称心;舒服。
3.排解【pái jiě】:调解纠纷、排除危难;宽慰;解释、解脱。
4.豁朗【huò lǎng】:豁达;开朗。
5.蜕变【tuì biàn】: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6.邋遢【lā ta】:脏乱,不整洁。
7.骊山【lí shān】:在陕西临潼东南,古迹众多。
8.亭亭玉立【tíng tíng yù lì】: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体修长。
9.风烛残年【fēng zhú cán nián】: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词语集注
高耸矗立的样子。
考考你
1. 下列词语中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惬意(qiè) 平庸(yōng) 焦急(jiāo) 亭亭玉立(tíng)
B. 愉跃(yuè) 邋遢(lā) 怦然(píng) 风烛残年(zhú)
C. 蜕变(duì) 鸟喙(huì) 铃听(líng) 不无遗憾(hàn)
D. 蜿蜒(yán) 排解(jiě) 胆惬(qiè) 按捺不住(nài)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瑰丽汉语中的精华。     已越千年,人们     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寻得     辞藻背后的丰沛情感,窥见绵密韵律织就的     。
A. 如果 也 简练 风云变幻 B. 如果 也 凝练 气象万千
C. 虽然 仍 凝练 气象万千 D. 虽然 仍 简练 风云变幻
C 
A
读读写写
雾霭( ) 缄默( ) 迁徙( )
赌注 沼泽( ) 瞄准
盘旋( ) 喧嚷( ) 邀请
凋零( ) 枯燥
弥漫( ) 目空一切 偷偷摸摸
水洼( ) 香蒲( ) 环颈雉( )
沙锥鸟( ) 蹼鸡( )
ǎi
jiān
zhǎo
rǎnɡ


右边上部是“止”。
意为“干,水分少”,左边为“火”。
diāo
xuán


zhì
zhuī

第19课《大雁归来》
多音字
( )冲破
( )冲劲儿

chōnɡ
chònɡ
【串句记忆法】 就他这冲( )劲儿,我相信他一定能冲( )破这些阻碍。
chònɡ
chōnɡ
形近字
蹼( )鸭蹼
璞( )璞玉


缄( )缄默
箴( )箴言
jiān
zhēn
【串句记忆法】他们徒( )步进入这片草原,正好看到了大象迁徙( )的壮观景象。


雾霭(ǎi):雾气。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
迁徙(xǐ):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本文指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
赌注(dǔ zhù):赌博时所押的财物。文中指大雁迁徙的成本很高,而且不能随意撤回。
沼(zhǎo)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瞄(miáo)准:射击时为使子弹、炮弹打中一定目标,调整枪口、炮口的方位和高低。
狩(shòu)猎:打猎。
词语集注
缄默:程度较重,常是有意闭口不语。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郑重严肃的场合。后面一般带书面时间词,如“片刻”等。
沉默:程度较轻,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不说话。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带口语时间词,如“一会儿”等。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喧嚷(rǎng):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邀(yāo)请: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字形易错,注意偏旁。
凋(diāo)零:(草木)凋谢零落。
枯燥(zào):单调,没有趣味。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义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反义词:光明正大
喧嚷:一般表示好些人大声喊。
喧嚣:喧嚷叫嚣。可以用于人,也可用于车马等。
考考你
【解析】D项,不可估量: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可预期”。
D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向(cuàn) 拗断(ào)  雕缕(lòu)  人声鼎沸(dǐng)
B.感概(kǎi) 争执(zhì) 企盼(qǐ) 恍然大悟(huǎng)
C.确凿(záo) 盔甲(kuī)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D.和霭(ǎi) 渊博(yuān) 沉浸(qìn) 油然而生(yóu)
●小试牛刀(17-19课)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慨叹不已。利奥波德向我们展现了大雁季节性迁xǐ(  )的过程,阐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狡黠的狼企图蒙骗屠夫,却顷(  )刻断送了自己的性命;郑振铎面对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的安xiánɡ(  )的猫,妄下断语,惩(  )戒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令他自责不已……这些文字,是我们在寂寞之时最佳的伴侣,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有所着落,有所依托。
(1)给加点字注音。
顷刻( qǐnɡ )    惩戒( chénɡ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迁xǐ( 徙 )  安xiánɡ( 详 )
(3)下列词语中,与文中画横线的“断送”感彩不同的是( B )
A.蒙骗  B.殉职  C.狭隘  D.虐待
.
.
1.重点字词
芜湖(wú) 溃退(kuì) 荻港(dí)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遏(è) 管辖(xiá) 逃窜(cuàn)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ɡ) 督战(dū ) 瑞典(ruì)
挪威( nuó ) 诺贝尔( nuò ) 颁发( bān ) 渗透(shèn)
遗嘱(zhǔ ) 巨额( é ) 仲裁( zhònɡ cái )
凌空( línɡ ) 优雅( yǎ ) 掠过( lüè ) 翘首( qiáo )
酷似( kù ) 敦煌( huánɡ ) 潇洒(xiāo ) 慷慨( kǎi )
绷直( bēnɡ ) 轻盈(yínɡ) 悄然(qiǎo) 由衷(zhōnɡ )
一刹那(chà) 眼花缭乱( liáo ) 屏息敛声(bǐnɡ) 震耳欲聋( zhèn )
澎湃( pénɡ pài )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 一丝不苟( ɡǒu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考据旁征博引,材料过硬,从不根据推测妄下断语。
B.浸润书香,我们才能驶向无垠的海洋,才能领略气象万千的世界。
C.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D.站在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俯瞰,可以目空一切,你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D
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一起;跟原来一样
困窘,十分为难
解除,这里指放下
覆盖、遮盖
注视的样子
这里指神情、态度
突然
狡猾
一会儿
罢了
第20课《狼》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一狼径去
盖以诱敌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
今义:薪水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今义:几何学
止增笑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弛担持刀
古义:解除,卸下
今义:放松,松懈
◆一词多义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动词,攻击
名词,敌人

止有剩骨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副词,仅、只
动词,停止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与日去
名词,神情、态度
动词,打算、企图
名词,意志
《诫子书》

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名词,前面
动词,上前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把
介词,用、拿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静以修身(《诫子书》)

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人不堪其忧
代词,指狼
代词,指麦场
代词,指柴草堆
代词,指屠户
代词,那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
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代词,指狼
助词,的
《〈论语〉十二章》

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于是、就
副词,才

缀行甚远
夫君子之行
动词,行走
名词,品行、行为
《诫子书》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止增笑耳
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狼”,即“投(狼)以骨”
投以骨
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
省略介词“于”,即“屠乃奔倚(于)其下”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即“一狼洞(于)其中”
倒装句:
意暇甚
投以骨
状语后置,即“以骨投”
状语后置,即“意甚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判断词“盖”,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判断句的标志 )
判断句:
◆成语积累
成语 本课例句 释义
故步自封 并驱如故
腹背受敌 恐前后受其敌
去国怀乡 一狼径去
悬梁刺股 自后断其股
梦寐以求 乃悟前狼假寐
死不瞑目 目似瞑
原来
攻击
离开
大腿
睡觉
闭上眼睛
成语 本课例句 释义
左顾右盼 顾野有麦场
杯水车薪 积薪其中
虎视眈眈 眈眈相向
倚马千言 屠乃奔倚其下
好整以暇 意暇甚
无所适从 一狼仍从
靠着,靠
从容,悠闲
跟从

柴草
注视的样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2)屠惧,投以骨。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他)看见田野中有一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句子翻译
解析:A项,第一个“止”的意思是“仅,只”,第二个“止”的意思是“停止”;B项,第一个“敌”的意思是“攻击”,第二个“敌”的意思是“敌人,敌方”;C项,第一个“前”的意思是“前面”,第二个“前”的意思是“上前”;D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D
解析:
A.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B.应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
A
考考你
4.解析:A.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B.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C.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D.去:离开。A、B、C三项都是词类活用,
D是古今异义。
D
B
5.解析:A项应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C项应为“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D项应为“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6.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
(1)《狼》中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狼》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中前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___。
(4)《狼》中点明主题,发表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只狼一只“假寐”,一只“洞其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充分体现了狼狡猾、阴险的特性。
B.屠户由“弛担持刀”到“暴起”,与狼由对峙到反攻,既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又表现了他的勇猛。
C.屠户杀了一只狼之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机警、细致。
D.屠户杀了第二只狼后,才明白第一只狼假寐,“盖以诱敌”。说明屠户刚才被狼所迷惑,以为狼已放松了攻击,表示友好。现在,他才如梦初醒。
D
 狼 子 野 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②长,亦颇驯③,竟忘其为狼④。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⑤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⑥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⑦其未觉⑧,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dūn)言。狼子野心,信⑨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⑩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②稍:渐渐地。③颇驯:很顺从,驯服。④为狼:是狼。⑤作:发出。⑥就:靠。⑦伺:趁机。⑧未觉:没有醒。⑨信:的确。⑩遁逸:逃跑。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
(1)亦颇驯(  ) (2)兽不足道(   )

值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这个人为什么把这两只小狼带回家,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8.阅读理解
(3)这个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防人之心不可无。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它们就会露出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坏人又何尝不是呢
(4)文章结尾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结尾部分是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观点,点明寓意,启发读者思考。
七年级(1)班开展了有关“狼”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示例的思路,以“狼”为对象,写一个成语,再用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
示例:龙→龙飞凤舞→他写的草书龙飞凤舞,不愧是位书法名家。
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吞虎咽
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已经饿极了
9.综合性学习
(2)在辩论时,某同学代表正方写了一份倡导保护狼的辩论稿。请你在这份辩论稿节选部分的横线处再续写出一个保护狼的理由。
我认为应该保护狼。首先,狼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时刻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一有机会,马上出击。其次,狼富有进取心,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最后,_______
示例:狼具有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
(3)同学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诗词等,请你从下列材料中概括出“狼”的特性。
词语: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
谚语:狼的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虚地把身子留在外面。
诗词: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于谦《出塞》)
示例:狡猾、贪婪、凶恶、本性难改等。
作品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文学文体常识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作《沙乡年鉴》。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科学小品文---《大雁归来》
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
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猫》的作者郑振铎是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B.《我的白鸽》选自散文集《告别白鸽》。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C.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作《沙乡年鉴》。
D.《狼》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文言短篇小说集,揭露抨击封建统治和科举制度的黑暗。
●小试牛刀
D
1.细节描写。
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如:《我的白鸽》中对白鸽的外形、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它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像是两颗晶莹的宝石”,让白鸽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写作时,注重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如临其境。
相关知识
2.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此为正衬。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
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3.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我的白鸽》中作者将对白鸽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如“在那片金色的麦田上,白鸽优雅地飞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而富有意境的氛围。在创作中,学会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能更好地烘托气氛,表达主题。
语文要素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情景交融指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周围的环境完全交织在一起。而借景抒情指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也叫借物抒情。
名师导学
阅读重点
《猫》思维导图
思考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三只猫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并说说你的发现。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拥有时
态度
原因
喜爱、快乐
喜爱,为它提心吊胆
难看、忧郁、懒惰,咬死鸟的“凶手”
漂亮、活泼,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不喜欢,愤怒
更有趣、活泼,还会抓老鼠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失去时
态度
原因
病死(天灾)
丢失(人祸)
十分难过,悔恨
难过,酸辛
冤死(己过)
不高兴,怅然,愤恨
(续表)
我的发现:
①“我们”喜爱前两只猫,厌弃第三只猫,从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我”和家人完全是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对待猫。
②“我们”对三只猫的态度也有共同之处,即始终把猫放在给人带来娱乐、可以被人主宰命运的位置,对三只猫的“爱”与“不爱”,在本质上都是强大生命对弱小生命的武断支配,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③与失去前两只猫的态度相比,失去第三只猫时,“我”内心的痛悔显得更加深刻,从中能够看出“我”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
思考2: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为什么用前面两只猫而不是一只猫来衬托第三只猫?
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以喜衬悲,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
写前面两只猫的受宠,层层递进,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处理事情,容易造成错误、悲剧。这样写更能引人深思和耐人寻味。
《我的白鸽》思维导图
本文记叙了“我”与白鸽相处的经历。阅读课文,用“ ”标出表示时间转换的语句,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和“我”的情感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情感
起始 喂食白鸽 喜爱、关切
那天早晨 激动、欣慰
又是一个堪称美丽的早晨 发现白鸽产卵 欣喜、期盼
这一天 观察初生形态的白鸽
看见长成的幼鸽 喜悦、放心
那是一个下午 欣赏墙头落栖的白鸽 震颤、畏怯
黄昏(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 看四只白鸽在家乡的山川上空齐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急切、期盼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
陶醉、满足
白鸽主动飞到“我”的手臂上啄食
《大雁归来》思维导图
思考:如何理解本文的思想价值?
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狼》思维导图
屠户:
思考1:研读课文,按照小说故事的发展来理清故事情节,分别从屠户和两狼的角度为下面的连环画命名。
人狼对抗,
紧密交织
双方力量,
此消彼长
两狼:两狼缀行
屠户遇狼
屠户惧狼
两狼并驱
两狼眈眈
屠户御狼
屠户杀狼
两狼被毙
缀行甚远
思考2: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贪婪
狡诈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尾随跟踪,寻找时机
交相吃骨,穷追不舍
眈眈相向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与人对峙,琢磨对策
相互配合,前后夹击
考点一:故事情节
1.《猫》《我的白鸽》《狼》各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猫》叙述了“我”家养三只猫及第三只猫冤死的故事;
《我的白鸽》讲了“我”与两代白鸽真诚相处,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故事;
《狼》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阅读考点
2.《猫》一文是怎样做到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①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头。
②伏笔的设置表现为:
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冤枉其吃鸟。
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1.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郑振铎《猫》)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表示伤心的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坚决,放在结尾,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考点二:句段的作用
2.《狼》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战胜。
考点三:人称的考查
1.《猫》一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明确:“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假如你是第三只猫,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没有要吃它们的想法。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
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
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3.《大雁归来》中作者每次称呼大雁,前面都有一个修饰语?(我们)文中还用“我们”称呼了哪些?为什么要用“我们”这个词?
明确:“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
作者感觉人类和自然万物就像是朋友、家人一样,如此看来,我们人类对待自然万物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要平等对待。
亲切
考点四:人物形象塑造
《狼》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手法塑造了屠户这一形象
(1)心理描写。
开始,“屠惧”。只身一人晚归的屠户惧怕两只饿狼,合乎情理。接着,“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表明屠户考虑周全,认清眼前形势。最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体现了屠户的机智。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大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看法)。
考点五:课文主旨的理解
[答题技法]
1.看文章标题。 2.抓主要内容。
3.抓关键句段。 4.看文章类型。
[答题模式]
①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通过叙述……的故事(事迹、事件),表达(歌颂、揭示、批判)了……的思想(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②写景状物类文章:运用……手法,描绘了……景物(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以《猫》为例:
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出了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以及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对第三只猫因不讨喜而遭怀疑以致屈死的命运,作者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臆断。
本文的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我”和家人完全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直到黑猫出场,“我”才发现真相,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
“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鲜明地体现了本文的这一主题。
2.谈谈《我的白鸽》是如何通过白鸽表达主题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白鸽的描写,以及与白鸽相处的经历,借白鸽的自由飞翔表达对自由的向往,白鸽的离去引发对美好易逝的感慨,从而突出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的主题。
3.《大雁归来》,能否改为《大雁》?作者呼唤的仅仅是大雁的归来?
明确:不仅是大雁的归来,还有人正在失去的美好人性的归来,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4.《狼》一文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明确:主要是写狼。
①从标题上来看: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从行文上来看: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脚于狼。
③从结尾上来看:作者直接评论“狼性”,表明落脚点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作为狼的对立面出现,
其用意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
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中心。
考点六:语言赏析
1.用词角度。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猫》第3段)
明确:“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句中“暴起”“劈”“毙”“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暴起”写出了屠户终于醒悟,当机立断、速度之快。“劈”“毙”“断”表现了屠户手法娴熟,勇猛机智,绝不姑息狼的情状。
2.修辞角度。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猫》第1段)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白鸽在天空中翱翔,那矫健的身姿,像是在追逐着风的脚步,又像是在拥抱自由的怀抱。”
赏析:通过“追逐着风的脚步”和“拥抱自由的怀抱”这样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表达,赋予白鸽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出白鸽翱翔时的自由和活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3)赏析“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结尾句的含义: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3月天空中迁徙的大雁的叫声比作“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说明大雁迁徙给整个大地带来了欢乐,带来了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
3.句式角度。
(1)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猫》第23段)
明确: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2)比较下面两句,读一读,说说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改句: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明确: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4.描写角度。
(1)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明确:“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2)找出《我的白鸽》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段落,并说明理由。
示例:“每当夕阳西下,白鸽总会飞回巢中,它的身影在余晖中被拉得很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仿佛为它而安静。”
理由:此段落通过对夕阳下白鸽归巢的情景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整个世界都仿佛为它而安静”这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白鸽的魅力和影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概念
1.什么叫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数词有基序数和序数词两类。
语法知识
(1)基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具体大小。
如“一、二、三、四……”,常用于计量某个物品或单位的多少。
(2)序数词。
序数词则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排列的先后次序,例如“第一位、第二个、第三个……”。
2.什么叫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个、对、壶、瓶、盘、顿、只、滴、条……”常用在数词后边。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名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3.什么叫数量词?
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如“一双鞋”中的“一双”、“一群人”中的“一群”……
数量词包括不定数量词和数词。
二、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用法注意。
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例如“一草一木”。
01
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02
数词和量词的语序一般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
例如“三个苹果”、“五条鱼”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语序也可以颠倒,例如“苹果三个”、“鱼五条”等。
03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
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04
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
如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1
2
3
一、表达效果
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二、赏析点拨
1.赏析下列一首古诗中的数量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确:运用“一片”和“万仞”,形象地表达了“河”远、“城”孤、“山”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说说下面这首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明确:这首诗十分别致,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1.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量词。
一( )春风拂过,带来生机勃勃的绿意;恰逢惊蛰一( )春雷,震醒沉睡一冬的生命。风长草势,为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一( )清香扑面,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寒冬已过,春天又回到了大地。



答案:数量词的结合能修饰名词,一般放在多个修饰语的最前面;数量词能做动词的宾语(补语)。
2.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①有一次,居然追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②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③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小试牛刀
3.结合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杜甫《绝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4.结合语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地响起来。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
A.“在某一个安静时刻”中“安静”可以替换为“静谧”。
B.“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中“那时”是名词。
C.“然后是一串”中“一串”为数量词。
D.“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中“清清脆脆”为形容词。
答案:B【解析】B项中“那时”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