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波的干涉和衍射
教案2
波的衍射(第二课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2、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知道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衍射条件进行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波的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对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闻其声不见其人”、“隔墙有耳”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波遇到狭缝、小孔或较小的障碍物时会产生一种特有得现象,这就是波的衍射。
(二)进行新课
1.波的衍射
教师:波在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波线弯曲,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而绕到障碍物的背后继续转播,这种现象就叫做波的衍射。
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教师:大家想一想,你见过的哪些现象是波的衍射现象?
学生举例: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头、芦苇等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房间内讲话,在房外也可以听到;收音机在房间内也能收到电台发射的电磁波等等。
教师:任何波在遇到障碍物时,都能发生衍射,但不同的波发生衍射的明显程度不同。下面我们用水波槽和小挡板来做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一个小挡板,让波源发出的圆形波遇到小挡板,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
现象:水波绕过小挡板继续传播。
将小挡板换成长挡板,重新做实验。
现想:水波不能绕到长挡板的背后传播。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结论:发生衍生的条件与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下面通过实验研究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演示】在水波槽里放两块小挡板,当中留一狭缝,观察波源发出的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1)保持水波的波长不变,该变窄缝的宽度(由窄到宽),观察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
观察到的现象:
在窄缝的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波绕到挡板后面继续传播。
在窄缝的宽度比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波在挡板后面的传播就如同光线沿直线传播一样,在挡板后面留下了“阴影区”。
(2)保持窄缝的宽度不变,改变水波的波长(由小到大),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
可以看到:在窄缝不变的情况下,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将课本图2-37中的甲、乙、丙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它们是做衍射实验时拍下的照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窄缝宽度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有明显的衍射现象。
窄缝宽度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窄缝宽度与波长相比非常大时,水波将直线传播,观察不到衍射现象。
结论: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课件演示:波的衍射(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地再现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给学生再次留下清晰直观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大家都熟悉“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介绍:能够引起听觉的声波范围是20Hz~20
000Hz,空气中的声速按340m/s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求解声波的波长范围,并解释“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原因。
学生计算:由得,能够引起听觉的声波波长范围是1.7cm~17m之间。这个范围可以和一般的障碍物的尺寸相比,因此声波能够绕过一般障碍物,发生明显的衍射。
教师:为何“不见其人”呢?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光的知识。光也是一种波。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在0.4~0.7μm之间,跟一般障碍物的尺寸相比非常小,所以通常情况下看不到光的衍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光沿直线传播”。
强调指出: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
[投影]例题
如图所示,S为在水面上振动的波源,M、N为在水面上的两块挡板,其中N板可以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处水没有振动。为使A处水也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使波源的频率增大
B.使波源的频率减小
C.移动N使狭缝的距离减小
D.移动N使狭缝的距离增大
解析:本题考察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减小波源的频率,波长增大;移动N使狭缝的距离减小都可以使衍射现象更加明显。故BD正确。
答案:BD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波的衍射。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但是,能否发生明显的衍射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教学建议:
此节内容讲解过程要突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结论,不要在理论上进行讨论。因此,不要引导学生探究诸如“为什么会发生衍射?”“为什么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小?”等问题。所以,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并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图片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