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叠山理水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叠山理水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08 19: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二单元 可游可居——中国园林艺术
叠山理水
欣赏视频,走进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初心:中而新,苏而新
贝聿铭在接受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时,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原则。他坚持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力求打造出一座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博物馆。他的设计理念与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一座标志性作品。
融传统与现代设计为本的苏州博物馆,山、廊、亭、水错落搭配,水面建筑相互呼应,呈现出一种布局上的美。
你知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答案就在今天的课堂《叠山理水》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北墙之下为贝氏独创的片石假山。也是苏博的景观之眼。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叠石: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借着拙政园的墙,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感受苏州博物馆的叠山理水
以“片石假山”为特色,将切割过的“片石”错落竖立在粉墙边,如米芾山水画。水面占主庭院四分之一,与山石、建筑呼应,营造出“立体水墨山水”意境,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
感受苏州博物馆的叠山理水
利用片石的肌理、材质、颜色变化,在白墙上绘画,在庭院墙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贝聿铭设计片石假山灵感
山石、建筑、水与花木并列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这些园林中的石头历史悠久,已经被人们爱了几千年
那它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查阅资料,了解太湖石的形成及特点。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太湖石能否和上面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高大的太湖石在园林中如何应用?
任务壹
太湖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太湖石

指石头形体婀娜多姿、坚劲挺拔。
指石头上有洞穴、坑道,表面凹凸起伏。

指石头表面纹理变化有致,有曲线、皴纹。

指石头空灵剔透、玲珑可人,强调避免沉闷压抑,以能显出背景和有透视效果为上。

北宋米芾提出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
欣赏视频:太湖石的“瘦皱漏透”
思考与探究
你了解的园林中还有哪些山石作品 能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选形态奇特的巨石,底座常配石台或浅池,独立成景."冠云峰"高6.5米,底座为莲花状石盆。
散置
自然散落,三五成组模拟山野意境,常用于水边或墙角。网师园"殿春簃"庭院散石配梅树,如天然盆景。
孤置
太湖石应用形式
模仿真山脉络,结合小径、洞穴增加趣味。 环秀山庄湖石假山,清代戈裕良用"钩带法"堆叠。
叠石
假山
水石结合
石岸曲折延伸,形成"水随石转"效果。 拙政园"小飞虹"旁湖石围岸,倒影如山水画。
太湖石精品:江南四大奇石
“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美誉的冠云峰,它以瘦和皱出名,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镜梳妆。
瑞云峰则以“透”著名,形状像半个月亮,多孔玲珑。
邹云锋的“皱”是典型,它就像飘动的云彩一样。
玉玲珑的“漏”很厉害,孔多如蜂巢,还能出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
小组讨论:太湖石能否和苏州博物馆中的山石进行替换?
欣赏视频

何为理水
如果山石是园林的‘骨架’,那么水就是园林的‘血脉’!中国传统园林中处理水体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布置和设计,将自然中的水引入园林,塑造出各种水景,如湖、池、溪、瀑等,以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景观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水相依的自然意境。相对于堆山叠石,园林中的水更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梳理,这个过程便称为理水。
园林常见水体形式
理水是对自然之水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自然之水内在精神的塑造。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静有动。
动态
静态
狮子林的理水有聚有散,开合有度,是理水中的佳作。
狮子林 元 江苏苏州
狮子林水城手绘图
狮子林平面图


水源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仁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其园中的理水,分别找出集中与分散、静与动的理水设计。
任务贰
案例1:网师园
网师园
怡园
案例2
环秀山庄
案例3
拙政园
案例4
撰写一份视觉笔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感受。
任务叁
图文结合的可视化笔记,它涉及标题、项目符合、边框连接符号、图像和文字六个主体性要素和排版模型、图像效果这两个辅助性的要素。
视觉笔记
常见的有绘画日记、手抄报、思维导图,还有新兴的研究日志、涂鸦笔记、知识地图、电子化视觉笔记等。
自然笔记
分模块
4
画图像
3
写标题
1
记文字
2
引导线
5
添色彩
6
标题应大且醒目,具有设计感
1、重要信息有帮助的信息,有关键词句,可以是二级标题+内容文字形式。
2、字体及大小要有区分,标题最大,二级标题次之,最后是内容文字
文字描述较复杂时,可以用图案,图标,流程图的方式直观描述
箭头等图案顺序进行连接。
将分好区块的文字,用图形框或背景色块等方式,进行模块划分。
视觉笔记制作步骤
图文并茂,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色彩
作业要求
运用电脑互动小程序,
搭建你心中理想的园林。
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建筑搭建游戏,模拟苏州园林的搭建。如:江南百景图、模拟人生、心动小镇装修等建筑搭建游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享誉中外的苏州博物馆,品鉴其“叠山理水”理念的实践。了解了古典园林中山石的艺术价值与太湖石特点,学习了理水的集中与分散、静与动两种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完成了相关任务,还初步感知 “天人合一” 的造园哲学。大家在交流中深化了对园林山水美的理解,后续可继续完善视觉笔记,为后续搭建理想园林做好准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