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2026 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B)卷
(考试用时:8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试卷页数:12页;试题数量:33小题;测试范围:七上历史新教材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情境:考古分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如下远古人类遗址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这些远古人类( )
A.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B.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C.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D.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2.【新趋势:史料实证】绘制下图最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是( )
A.史书中的场景描写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牙齿化石
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资料 D.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烧骨
3.美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头脑中的一切审美意识。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下列图片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石器 B.骨笛 C.骨针 D.装饰品
4.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文物信息可用于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社会阶级的分化
5.某学校七年级的同学正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将收集的资料整合成如下表,该资料可佐证( )
A.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B.原始农业高度发达
C.中华文明多元发展 D.原始人类集体群居
6.【新趋势:历史解释】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元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产 B.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水平提高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仰韶文化时期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7.【新趋势:史料实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其中有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下列考古发现中,表明当时人类已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
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了几何图案的陶器
8.山西运城夏县大量流传的口头传说文本中,嫘祖教导民众养蚕取丝编绢,福祉万民,被尊称为“先蚕娘娘”“蚕祖”“蚕神”。2009年,夏县有关嫘祖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距今6000年以上、仰韶早期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这说明( )
A.传说蕴含着一些历史信息
B.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
C.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9.【新趋势:历史解释】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下表是山西、浙江、辽宁、广东等地出土的玉器。由此可以说明( )
A.早期文明各具特色 B.中原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C.社会贫富分化已进一步加剧 D.中原文明影响北方的文明
10.下图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现场。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该发现反映了( )
A.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B.商朝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C.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牧野之战战场的激烈程度
11.在中国古代谥法中,“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暴虐无亲曰厉”,“淫德灭国曰幽”。这些谥号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12.《周王权兴衰的财政经济原因》认为:东迁后周王受制于诸侯,主要依据是王畿的缩小和诸侯的不朝贡致使王室入不敷出。这一内容有助于探究( )
A.西周灭亡的原因 B.周王地位下降的因素
C.诸侯争霸的条件 D.诸侯势力发展的特点
13.【新趋势:历史解释】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通过争霸战争强化实力
14.【新情境:思维导图】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手工业规模扩大 B.诸子百家的出现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器牛耕的使用
15.《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16.左表内容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各学派思想主张趋同
D.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17.《黄帝内经》讲述了养生、预防、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内容。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均将《黄帝内经》视为医学经典著作。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B.内容丰富,影响广泛
C.奠基之作,领先世界 D.理论完善,与时俱进
18.《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楚辞》则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等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奔放。据此可知,两者本质区别为( )
A.《诗经》写实,《楚辞》浪漫 B.《诗经》篇幅短,《楚辞》篇幅长
C.《诗经》用四言,《楚辞》多变 D.《诗经》质朴,《楚辞》华丽
19.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的( )
A.法律残酷 B.国力强大 C.赋役沉重 D.中央集权制度
20.【新情境:史料分析】《琅琊台刻石》是记述秦代史实的可信史料,下面是石刻拓本及相关内容,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219年秦统一六国,立石刻。②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
③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作者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任用奸臣 D.施行暴政
22.【新情境:跨学科(语文)】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展现反抗命运的精神。下列语句同样体现这种向命运抗争精神的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3.《史记》中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涿鹿之战
24.【新情境:跨学科(语文)】“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唐朝诗人王珪所作的《咏汉高祖》赞扬了汉高祖( )
A.统一全国并建立西汉 B.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D.直抵秦都咸阳秦军投降
25.《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说明刘邦能够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原因在于( )
A.重用人才 B.收揽民心 C.实力强大 D.法纪严明
2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写到:“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材料表明( )
A.文帝景帝重视农业,使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的局面
B.汉初统治者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D.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得到增强
27.【新情境:思维导图】从传说时代到西汉中期,中国境内各民族交往交融情况如下,这反映出( )
A.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 B.以和为主促进民族交融
C.有战有和加剧民族分裂 D.民族交融只出现在北方
28.下图耧车是汉朝出现新型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该工具的出现说明汉代( )
A.汉武帝时期农业发展
B.汉高祖时期重视兴修水利
C.汉高祖时期强化了地方势力
D.汉武帝时期手工业发展
29.【新趋势:时空观念】公元前110年,中央政权在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据此判断,海南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1世纪前期 D.公元前1世纪后期
30.以下是统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分目录,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4分)
【王朝更替】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制度创新】
材料二
史料一: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就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舜。把天下传给舜,那么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把天下传给丹朱,那么全天下都会受到损害,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 ——摘译自《史记·五帝本纪》 史料二:禹到东方巡视,到达会稽就逝世了。他把天下传给益。……虽然禹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益辅佐禹的时间不长,天下臣民并不拥戴他。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并说:“我们的君主是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帝启。 ——摘译自《史记·夏本纪》
(1)材料二中的史料二分别体现了哪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它与史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4分)
材料三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6分)
【历史启示】
材料四 下面是关于分封制影响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观点二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3)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从夏、商、西周兴亡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着。……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赵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前后斩杀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商鞅变法的哪一条措施对秦国“兵革大强”的效用最大?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场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分析该时期中华文化圈分布特点。(4分)
33.七年级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以“中华英雄谱”为主题,进行了一次项目式学习,邀请你一起探究,完成以下任务。(14分)
任务一 【梳理教材内容】
同学们发现历史教材中“学史崇德”的栏目介绍了一些伟大人物,于是整理成下表。
时期 人物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史前时期 大禹 大禹治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战国时期 孟子 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战国时期 屈原 虽遭排挤被流放,但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 忧国忧民
(1)除上表所列人物外,你觉得本学期所学内容中还有哪位人物也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请续写表格。(4分)
任务二 【分析人物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位历史人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任务三 【完成学习作品】
材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根据本项目的所有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6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C C C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D C B B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D A D B A B B
31.(1)史料二:世袭制。(2分)
不同之处:禅让制是传位给贤德之人,世袭制是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2分)
(2)特点:商朝是一个松散的方国联盟;(2分)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2分)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2分)
(3)【示例一】赞成观点一。理由:分封制的实施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示例二】赞成观点二。理由:分封制下,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后期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任选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2分,理由与观点对应准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启示:①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关心民众,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分,任答一点即可)
32.(1)措施:奖励军功。(2分)战争:长平之战。(2分)
(2)结果:成功了。理由: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即可)
(3)局面:百家争鸣。(2分)
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3.(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答案示例如下。时期:春期时期;人物:孔子;主要事迹: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兴办私学,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精神品质:关爱他人。(4分,主要事迹与人物、时期对应准确即可得满分)
(2)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还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4分,答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积极意义即可得分)
(3)参考示例如下。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论证:
①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他的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历史发展。
②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经济管控,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思想方面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北击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些措施巩固了西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推动了历史发展。
结论: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在历史发展潮流中起到了推动作用。(6分,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