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风的作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 风的作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0 16: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5风的作用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说出风的力量可以侵蚀、搬运岩石和土壤,并能识别风蚀地貌(如戈壁、沙漠、雅丹地貌)。 知道风是改变地球表面的一种缓慢的自然力量,其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等快速变化不同。 科学思维 能根据模拟实验(砂纸打磨岩石)的现象,通过类比推理,解释风沙对岩石的磨蚀作用。 能基于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并推测敦煌等地典型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完成模拟风卷沙磨蚀岩石的实验,并客观地记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依据实验记录和资料,参与班级研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态度责任 对风塑造地表的神奇自然力量产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保护地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风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风力作用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并能将模拟实验(砂纸打磨)与真实的风蚀作用(风卷沙粒磨蚀岩石)建立有效的联系和类比。
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风蚀盒子模拟实验(透明塑料收纳盒(带盖)1个、短粉笔头数根、沙子一小杯、吹风机(冷风档)、放大镜) 学生: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呈现谜题,聚焦“风蚀”(预计时间:5分钟) 1.播放视频:展示敦煌雅丹地貌(魔鬼城)的壮丽奇景。 2.提问:“这些像城堡、石柱一样的奇特地貌,是谁的杰作? (预设:风的作用) 3.引出课题:“风,看不见摸不着,它是如何像雕刻家一样,‘雕刻’出如此宏伟的地貌的呢?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地质学家,一起来破解这个谜题!” 4.板书课题《风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风的“雕刻”作用,自然过渡课题,培养探究意识。) (二) 探索一:小组探究——亲身体验“磨蚀”作用(预计时间:12分钟) 1.提出猜想,明确任务:“风能直接‘啃’动巨大的岩石吗?如果不能,它可能会借助什么‘工具’?” (预设:风通过沙石进行磨蚀) 介绍小组实验:出示岩石和砂纸。“我们无法把风沙请进教室,但我们可以模拟这个过程。课件出示岩石、砂纸和放大镜。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什么?或者有什么作用?” (预设:岩石模拟自然界的岩石,放大镜用来观察岩石表面,砂纸用来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动的沙子) 3.合作探究,观察记录: 实验步骤: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表面的原始状态,画图或文字记录。 用砂纸快速、用力地打磨岩石10-20秒。 再次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被打磨处的变化,并记录在“我的观察记录表”中。 4.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是否产生粉末、岩石表面是否出现划痕或变光滑。 5.汇报现象,初步解释:小组分享观察结果。 (预设:学生能观察到:岩石被磨掉粉末,表面有磨损痕迹) 提问:“是什么磨掉了岩石粉末?” (预设:砂纸上的砂粒) 追问: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砂粒? (预设:我们的手) 再次追问:这模拟了自然界的什么过程?” (预设:风驱动沙粒,沙粒磨蚀岩石)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磨蚀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理解风如何借助沙石磨蚀岩石,为深入理解风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础。) (三) 探索二:演示验证——观看“风沙”的威力(预计时间:8分钟) 1.引导:“大家用砂纸模拟得非常棒!但在大自然中,风沙的磨蚀是瞬间完成的吗?(不是)它是怎么持续进行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模拟。” 2.进行演示实验: 介绍“风蚀效应箱”的模型对应关系(粉笔-岩石,沙-沙粒,风-风)。 用高清摄像头对准箱内,投影到大屏幕。 教师操作吹风机,间歇性吹风2-3分钟,全体学生观察。 3.对比观察,深化理解: “你观察到‘岩石’(粉笔)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表面被磨花,出现划痕,变小)” “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被风吹动,在箱内飞舞,持续撞击粉笔)” “这个演示实验,和我们刚才的小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沙粒在磨蚀岩石)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演示实验是风在持续驱动沙子,更接近自然状态)” (设计意图:演示实验将小组实验的“主动打磨”升级为“风力驱动”,完美模拟了风沙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两个实验,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状态下“风-沙-岩”的作用机制。) 探索三:推理建模——从“一分钟”到“一万年”(预计时间:10分钟)1.建立模型与真实的联系:“我们实验中短短一两分钟的变化,在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中,可能需要多久?” (预设:风的作用需要很久很久,引出风的作用有缓慢、长期的核心特点) 2.播放动画:展示风蚀地貌形成的延时模拟动画。 3.解读真实地貌成因: 提问:“现在,请用我们发现的‘风沙作用原理’,解释这些地貌的成因。” ①“(指戈壁图)风把什么搬走了?留下了什么?” (预设:风把细沙搬走了,留下了小石子的搬运作用) ②“(指沙漠图)被风搬走的沙子又去了哪里?” (预设:在风力减弱时,沙子堆积下来,成了沙漠,风的堆积作用) ③“(指雅丹地貌图)现在,谁能完整地讲述‘魔鬼城’的形成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思维进阶的关键,引导学生完成从实验现象到自然规律的抽象概括。) (五) 研讨与总结(预计时间:5分钟) 1.追问:“风的作用与地震、火山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预设:地震、火山速度很快,风的作用所需的时间很长) 2.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风通过侵蚀(磨蚀)、搬运、堆积作用,塑造了雅丹地貌、戈壁、沙漠。 3.“风这位沉默的雕刻师,用了上万年来创作。面对这些自然奇迹,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形成系统性认知,并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板书设计: 2.5风的作用 模拟实验:岩石块→自然界的岩石 砂纸→风 砂纸水平摩擦→风水平磨蚀岩石 风力作用:①磨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堆积作用 (蘑菇石、雅丹地貌) (戈壁) (沙漠)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小组探究、演示验证、推理建模和研讨总结等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的作用。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小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磨蚀作用,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演示实验升级了模拟过程,使学生更贴近自然现象。推理建模环节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抽象出自然规律,完成思维进阶。研讨总结环节强化了学生对风作用的系统认知,并培养了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实验和探究为核心,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