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这场战争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关键战役,以曹操以少胜多、奠定统一北方基础而闻名。关于“这场战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D.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作出自《观沧海》。成为本诗作者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据史书记载,官渡之战中,曹操军队约5万,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军队约11万,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兵力在数量上明显优于曹操。但曹操能够迅速歼灭袁军主力的主要原因是( )
A.运用巧妙战术 B.民心基础稳固
C.兵粮优势扩大 D.赢得政治主动
4.《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赤壁之战标志着曹操南下冒险行动的结束,因此也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此以后,在华南的孙权、刘备和迤西(主要是指云南西部地区)的其他军阀们就在南方土地上自行其是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曹操力图统一全国 B.曹操统一北方
C.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D.三国鼎立
6.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发生了很多战役。从下表分析,该战役( )
战役时间 交战方 兵力 胜方
208年 曹操 20万 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 约5万
A.战术是声东击西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基
C.发生于三国时期 D.形成了南北分立对峙的局面
7.下图中所示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时期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吴国的建立者派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B.在洛阳建立了政权的统治者是曹操
C.三国中最先称帝建国的政权是蜀国
D.官渡之战对图中形势有关键性影响
8.邮票不仅是寄信件所必须的“通行证”,更是一种颇有纪念价值的票体。下图所示邮票所纪念的事件( )
A.是中国正史中大陆与台湾通航的最早记录
B.使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的倭患基本解除
C.证明当时曹魏拥有比较强的海外交通能力
D.开创了黄渤海与东海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军 D.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10.验证诸葛亮观点“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1.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和评判的态度和方法。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齐桓公用管仲进行改革 B.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C.东汉末年发生黄巾起义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C.D.
13.“正当东风起,黄盖率数十艘朦幢斗舰开往曹军水寨,相距千余米时点燃船上干柴,艘艘战舰如火龙般吞没了曹军的连环战舰,并殃及岸边的曹军大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历史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下列剧情设计没有明显时空错误的是( )
A.蒋干盗版印书点江山 B.周瑜铺蔡侯纸写豪情
C.孔明用指南针借东风 D.黄盖造突火枪烧赤壁
15.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
16.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17.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对当时整个局势产生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大战
18. 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A. 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 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 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19.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关于赤壁之战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B.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
C. 史书没有记载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D. 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20. 对比下面两幅形势图,可以得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
A. 各民族隔阂消解出现大交融
B. 政权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
C.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D. 科技文化发达南方超过北方
2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
A.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22.诗句“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描述的历史事件有利于当时( )
A.北方的统一 B.西南的开发
C.对外的交流 D.边患的解决
23.“反间”治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一把大火化曹军战舰为灰烬。这次战役( )
A.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
C.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4.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5.如表是曹魏、孙吴、蜀汉三国统治者在建立政权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政权 主要贡献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巩固局部统一
D.促进商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为《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据如图判断,该战役可能发生的时间是
A春秋时期 B秦朝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如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C。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小组开展了“如何评价曹操”主题研学活动。
【资源共享】
材料一: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曹操是个英雄!他是一位既具有非凡政治胆略的政治家,又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他的诗文还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摘编自王立群《都是〈三国演义〉惹的祸》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生活的年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曹操取得政治上优势地位的原因,并列举史实证明曹操是位“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家”。
【思维共鸣】
材料二: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摘编自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3)材料二中曹操被看成是“花面的奸臣”,说明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容易受什么影响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答案
1-5ABACA 6-10BAACD 11-15DDCBA 16-20BBBB 21-25BADCC
26.地图中有孙刘联军和曹操军以及刘备军、赤壁的字样,由此推知其为东汉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抗击准备南下统一全国的曹操势力的史实,图注中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进入三国时期,208年为东汉期间,进一步印证的此战役为东汉时期的赤壁之战。故选项为C。
27.(1)东汉(汉末)。
(2)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
(3)小说、戏剧(曲)的描述(或外界的描述)。
(4)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来;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客观、全面地评价;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看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等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