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往事依依》的作者是________,她是当代著名________、散文家,长期深耕语文教学一线,主张“_______”,其散文多以回忆性笔触展开,语言质朴真挚。
(2)作者的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3)本文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题为“”,前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启《论语》十二章,核心学习目标是梳理往事脉络,体会________对成长的意义。
(4)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天下英雄谁敌手”等诗句,引发了作者的________情怀。
(5)文中引用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作者)的《________》。
2.解释词语
(1)往事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索枯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忆犹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绚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徜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雕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镌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鸦雀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谆谆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依依(yī)搜索枯肠(sōu)记忆犹新(yóu)
B.陶冶(zhì)绚丽(xuàn)水浒(hǔ)
C.京口(jīng)盈眶(yíng)闹春(nà)
D.留恋(liàn)品格(gé)模糊(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潦乱 记忆尤新
B.五彩班斓 谈笑风声
C.热泪盈眶 谆谆教导
D.心旷神移 深深感动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爷爷对年轻时参军的往事依依,常常给我们讲那时的故事。
B.面对这道难题,我搜索枯肠,终于想出了解题思路。
C.童年时和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D.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千家诗》中的诗句,让“我”感受到四季景色的________。
②老师讲《最后一课》时,________的神情,让“我”体会到文学的力量。
③这些童年往事,________在“我”心中,成为珍贵的回忆。
A.绚丽 热泪盈眶 萦绕
B.美丽 激动不已 围绕
C.绚丽 激动不已 围绕
D.美丽 热泪盈眶 萦绕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本义指清晰可见,文中指往事清晰)
B.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闹:本义指吵闹,文中指安静)
C.这些往事陶冶了我的情操。(陶冶:本义指熔炼金属,文中指破坏)
D.往事依依,让“我”难以忘怀。(依依:本义指留恋,文中指忘记)
(6)下列对文章体裁和结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文,总—分结构
B.记叙文,总—分—总结构
C.说明文,分—总结构
D.散文,并列结构
(7)文中引用大量《千家诗》中的诗句,其作用不包括( )
A.展现文学往事的核心内容
B.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C.突出作者的记忆力超群
D.让“文学滋养成长”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8)下列关于文章单元定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成长故事”
B.前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者均侧重童年生活趣味
C.后启《论语》十二章,共同传递学习与成长的智慧
D.核心学习目标不涉及写作手法的学习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一)课内精读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选段一
童年时代,我最难忘的是读《千家诗》。冬夜对灯读书,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绚丽景色吸引住,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诗的意境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让我看到春天杏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树阴浓夏日长”,带我感受夏日树荫浓密、清凉惬意的时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让我想象秋夜月色皎洁、霜华满天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令我沉醉于冬雪纷飞、银装素裹的世界。这些诗句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童年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与乐趣。
1. 选段主要回忆了哪件往事?这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段中引用了多句《千家诗》中的诗句,请任选一句,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段中“冬夜对灯读书”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作者对《千家诗》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段二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他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依然是十年前的清泉……”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两位老师的讲课分别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师讲课“入情入理”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选段中“雕镂”和“镌刻”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段中两次提到“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段三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些往事,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我就会想起那些陪伴我成长的文学作品,想起那些给予我启迪的老师。它们就像一股股清泉,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 选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段中“年华似流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段中“这些往事,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星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法赏析
1. 本文以“回忆往事”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选取了“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读《水浒传》”等多件往事,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请分析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语言质朴真挚,兼具教育智慧与人文温度,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核心写作手法,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拓展题
1. 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文学作品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某部文学作品或某篇文章对你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依依》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于漪;语文教育家;教文育人
(2)往事依依
(3)成长故事;文学
(4)爱国
(5)朱熹;春日
2.解释词语
(1)往事依依:对过去的事情留恋不舍(文中指作者对童年、少年往事的深切怀念)。
(2)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文中指不少事情已经模糊,竭力回想也记不起)。
(3)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文中指四件往事在作者心中印象深刻)。
(4)陶冶:怡情养性(文中指文学作品让“我”的情操得到培养,品格得到提升)。
(5)绚丽:灿烂美丽(文中指《千家诗》中描绘的四季景色灿烂动人)。
(6)徜徉:安闲自在步行。
(7)雕镂:雕刻,雕刻得精细(文中指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8)镌刻:雕刻,刻得印迹深(文中指诗句在“我”心中留下深刻记忆)。
(9)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10)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文中指教室因被老师的情感感染而十分安静)。
(11)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3.选择题
(1)A解析:B项“陶冶”的“冶”应读“yě”;C项“闹春”的“闹”应读“nào”;D项无错误,但A项所有注音均正确。
(2)C解析:A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记忆尤新”应为“记忆犹新”;B项“五彩班斓”应为“五彩斑斓”,“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D项“心旷神移”应为“心旷神怡”。
(3)A解析:“往事依依”指对往事留恋不舍,不能用来形容“爷爷对参军往事”的讲述,使用对象不当。
(4)A解析:“绚丽”比“美丽”更能体现景色的灿烂,契合《千家诗》中景色的特点;“热泪盈眶”更具体地描绘出老师感动的神态;“萦绕”有盘旋往复、难以忘怀之意,比“围绕”更能体现往事在心中的深刻印记。
(5)A解析:B项“闹”在文中指春天的生机盎然,与本义不同;C项“陶冶”在文中指怡情养性,与本义不同;D项“依依”在文中指留恋,与本义一致,但选项中“文中指忘记”表述错误。
(6)B解析:本文是记叙文性质的散文,以“总—分—总”结构展开,开头总领全文引出回忆,中间分述往事,结尾总结升华。
(7)C解析:引用诗句主要是为了展现文学内容、增强文化底蕴、凸显主题,并非突出作者记忆力。
(8)D解析:单元核心学习目标包括“学习情景交融与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一)课内精读
选段一
1. 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读《千家诗》的往事。这件事让作者感受到四季景色的绚丽动人,为童年生活增添了诗意与乐趣,使作者得到美的享受,培养了生活情趣。
2. 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中“闹”字用得精妙,文中借这个字写出了春天杏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将春景的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既传递出作者对文学描绘美景的喜爱,也体现了《千家诗》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
3. 营造了温馨静谧的读书氛围,为下文描写《千家诗》中绚丽的景色做铺垫,体现了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吸引力。
4. 作者对《千家诗》充满喜爱与感激之情。从“最难忘”“常常被书中描绘的绚丽景色吸引住”“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诗的意境中”等表述可以看出,《千家诗》给作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作者对这段读诗往事十分珍视。
选段二
1. 选段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一位教古文时的悲歌慷慨引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一位教白话文时的深情投入培养了作者对新文学的兴趣。
2. 第一位教古文的国文老师:通过朗诵辛弃疾的词,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使作者从此爱上读辛弃疾的词。第二位代课老师:通过朗诵田汉《南归》中的诗,让作者被深深感动,从此对新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
3. 作者通过描写老师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其讲课“入情入理”。例如写教古文的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通过“左右摇摆”的动作和“悲歌慷慨”的状态,展现出老师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写代课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神情凝注”的细节,体现出老师对白话文作品的情感共鸣。
4. “雕镂”和“镌刻”都有雕刻的意思,且程度较深。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和文中的诗句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难以磨灭,体现了这些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
5. 反复强调“至今还能背出”,一方面突出了老师的讲课和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影响之深,时隔几十年仍记忆清晰;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全文“往事依依”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往事和文学启蒙经历的珍视与怀念。
选段三
1. 结构上:总领全文(开头部分)或总结全文(结尾部分),呼应标题“往事依依”,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强调难忘的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文学作品及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华”比作“流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暗示了许多往事已模糊,但难忘的往事却依然清晰,为下文回忆往事做铺垫,也带有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少事情的模糊”与“几件事的清晰”进行对比,突出了这几件往事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象和重要地位,自然引出下文对具体往事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些往事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星光”具体指童年读《千家诗》、听两位老师讲课、读《水浒传》等难忘的往事,以及这些往事中涉及的文学作品和老师的教导。它们像星光一样,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启迪和指引,滋养了作者的心灵。
(二)写法赏析
1. 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开头以“年华似流水”总领全文,引出对难忘往事的回忆;中间分述“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读《水浒传》”等具体往事,紧扣“文学与成长”的核心;结尾总结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升华主题。这种结构既便于读者梳理文章内容,又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往事依依”的主旨。
2. 详写“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略写“读《水浒传》”。原因:“读《千家诗》”是作者童年文学启蒙的重要经历,展现了文学对美的熏陶;“听老师讲课”直接培养了作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国情怀,是文学影响成长的关键事件,这两件事最能体现“文学滋养心灵、往事塑造品格”的主题。略写“读《水浒传》”则作为补充,丰富了往事的内容。作用:详略得当的安排既突出了文章的核心主题,又避免了内容冗杂,使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例如“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用平实的语言开篇,像与人闲谈般引出回忆,却蕴含着对往事的深切怀念;又如“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通过简洁的动作描写,不加修饰却生动地展现出老师的形象。同时,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天下英雄谁敌手”等,又使语言兼具文化底蕴,体现了“教文育人”的作者特质。
4. 文中多处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往事场景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例如“冬夜对灯读书,我常常被书中描绘的绚丽景色吸引住,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诗的意境中”,将“冬夜对灯读书”的静谧场景与“对四季美景的向往”的情感交融,既展现了读《千家诗》的具体情境,又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再如“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鸦雀无声,深深被文中的情感打动”,将老师讲课的场景与作者内心的感动之情交融,体现了文学作品通过老师的传递对作者产生的情感影响。这种手法使情感表达更真挚自然,也让读者更易代入情境,感受往事的意义。
三、综合拓展题
1. 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保尔·柯察金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理想、顽强奋斗的经历,让我深受震撼。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我正面临学习上的低谷,几次考试失利让我失去了信心。但看到保尔在失明、瘫痪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用文字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我深感羞愧。从此,我以保尔为榜样,遇到难题时不再退缩,而是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感到疲惫时,想到保尔的坚韧便重新振作。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难免遇到挫折,重要的是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它就像一座灯塔,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塑造了我的坚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