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题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题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21: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这部散文集原名《_______》,收录了作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2)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_______》等。
(3)文题中“百草园”是绍兴鲁迅故居里的园子,“三味书屋”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题目中“从……到……”的结构表明文章主要以______为顺序展开记叙。
(4)《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多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兼具______与______,既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也流露对师友的追思与温情。
2、解释词语
(1)确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渊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倜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和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高枕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逃(cuān)确凿(záo)攒成(cuán)敛息(liǎn)
B.拗断(ǎo)倜傥(tì)盔甲(kuī)绅士(shēn)
C.倘若(tǎng)鉴赏(jiàn)和蔼(ǎi)罕至(hàn)
D.蝉蜕(tuì)渊博(yuān)淋漓(líng)恭敬(gō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碧绿 菜畦 皂荚树 覆盆子
B.轻捷 云霄 蟋蟀 桑椹
C.质朴 博学 书塾 戒尺
D.倜傥 脊粱 珊瑚 收敛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种说法认为百草园是______的儿童乐园,而三味书屋就是一个囚牢,禁锢儿童身心。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种说法并不______作品实际,在作者的回忆中三味书屋里也流动着一股亲切的气氛,功课并未______儿童的谐趣。
A.无拘无束 满足 控制
B.无忧无虑 满足 压制
C.无拘无束 符合 压制
D.无忧无虑 符合 控制
(4)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C.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排比)
D.(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夸张)
(5)下列关于文章结构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百草园生活,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生活,两部分直接衔接,无过渡段落。
B.第9段作为过渡段,以疑问、无奈的语气猜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承上启下连接两部分内容。
C.写百草园的部分是第1-7段,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第8-24段。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先写童年时的百草园生活,再写少年时的三味书屋生活。
(6)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的生活道路和成长经历。
B.这部散文集兼具叙事性和议论性,既回忆往事,也对现实有所针砭。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均收录于《朝花夕拾》。
D.《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意为“早晨的花傍晚拾起”,喻指晚年回忆早年经历。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文章开头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连用,有何含义?请结合语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2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堪称经典,请从描写角度、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赏析这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后,插入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传说,有人认为这是赘笔,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详细描写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请分析这段文字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离开百草园时,作者写道“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对‘怪哉’这虫不予回答却允许学生在后园嬉戏”等看似矛盾的表现,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三味书屋的生活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但文中也描写了诸多乐趣,请列举这些乐趣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场景的对比,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9段中,作者连续用了三个“也许”猜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这种写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举例分析细节描写在表现内容、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拓展题
1. 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你读过的《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谈谈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回忆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在叙事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请分析“回忆视角”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及其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封建私塾教育与现代义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请结合本文中三味书屋的教育场景,谈谈你对现代教育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2)周树人;豫才;呐喊;野草
(3)空间转换
(4)批判性;温情性
2、解释词语
(1)确凿:确实。
(2)轻捷:轻快敏捷。
(3)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文物等)。
(4)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5)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6)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7)倜傥:洒脱,不拘束。
(8)敛:收拢。
(9)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10)高枕而卧:指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3、选择题
(1)B解析:A项“窜逃”的“窜”应读“cuàn”;C项“罕至”的“罕”应读“hǎn”;D项“淋漓”的“淋”应读“lín”。
(2)D解析:“脊粱”应改为“脊梁”。
(3)C解析:“无拘无束”强调自由不受约束,更贴合百草园的特点;“符合”指与实际相符,符合语境;“压制”指抑制、制止,比“控制”更能体现封建教育对儿童谐趣的抑制。
(4)D解析:该句是对比,而非夸张。
(5)B解析:A项两部分通过第9段过渡;C项写百草园的部分是1-8段,三味书屋是10-24段;D项文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
(6)无错误选项(若需设置错误项可调整,此处按原文逻辑无错)。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久远导致记忆模糊;“确凿”表示确定,因为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是真切而深刻的,这种情感记忆十分清晰。二者连用,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念,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作者的情感体验中。
2. 这段景物描写具有三大特点:①形、声、色、味俱全,符合儿童心理。视觉上有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听觉上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味觉上有覆盆子“又酸又甜”,既抓住事物特点,又贴合儿童的感知习惯。②层次井然,条理清晰。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聚焦“泥墙根一带”写局部,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顺序分明。③语言生动,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如“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将昆虫人格化,赋予景物生命力,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 不同意。美女蛇的传说并非赘笔,其作用有三:①丰富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符合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②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赤练蛇,再引出美女蛇传说,衔接自然,体现了童年“我”的联想与想象;③“做人之险”的感受加深了“我”对百草园的记忆,使百草园的“趣”更具层次,是全文有机组成部分。
4. 文中运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连贯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这些动词精准捕捉了捕鸟的每个细节,展现了操作的专业性与趣味性,生动表现出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也体现了“我”对捕鸟活动的熟练与喜爱。
5.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作者将蟋蟀、覆盆子、木莲等动植物当作朝夕相处的朋友,用德语“Ade”(再见)一一告别,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不舍之情更真挚动人,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思维特点。
6. 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形象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①他有传统私塾先生的特点,学识渊博但思想保守,对“怪哉”这类“无关经义”的问题不予回答,坚守传统教学内容;②他严格却不苛刻,有戒尺却不常用,允许学生到后园折蜡梅花、寻蝉蜕,课堂上也默许学生偷偷做游戏、画画儿;③这种“矛盾”实则体现了他的开明之处,在封建教育背景下,他保留了对儿童天性的些许包容,在鲁迅眼中是可亲、可敬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下教师的无奈与局限。
7. 三味书屋的乐趣主要有:①后园中的嬉戏,如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②课堂上的“偷乐”,如趁先生读书入迷时做游戏、画画儿;③听先生大声朗读时的沉浸与模仿。这些乐趣的作用是:①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突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同时也表明儿童追求快乐的天性不可完全禁锢;②体现了作者回忆的温情,说明三味书屋的生活并非全是枯燥,也有童年特有的单纯快乐,使回忆更真实立体。
8. 文章通过对比表达了三大主题:①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与自由活动展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天性,是作者心中的“乐园”;②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三味书屋的单调规矩、脱离儿童实际的教学内容(如不回答“怪哉”问题),束缚了儿童身心发展,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的陈腐;③对童年生活的温情回忆,无论是百草园的乐趣还是三味书屋的点滴快乐,都饱含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儿童天性的重视。
9. 三个“也许”猜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表现出“我”对离开百草园的不解与无奈。这种不确定的猜测,既符合儿童天真的思维特点,也暗示了成年人世界的决定对儿童的不可抗拒性,强化了“我”的失落与依恋之情,为下文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做了情感铺垫。
10. 示例:①雪地捕鸟的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展现过程,体现百草园的乐趣;②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迷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先生专注的神态,表现其博学与可爱;③“我”在课堂上“偷偷画画儿”的细节,反映了儿童天性与私塾规矩的冲突。这些细节描写使内容更真实可感,将情感融入具体场景,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三、综合拓展题
1. 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具有“温情与批判交织”的特点:①温情体现在对童年乐趣的细腻描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嬉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送书的感动,这些回忆充满童真与暖意;②批判蕴含在对成长环境的反思中,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转变暗批封建教育,《五猖会》中父亲逼背书揭露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这些回忆既承载着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也暗含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是个人记忆与时代反思的结合,体现了作者“以回忆观照现实”的写作意图。
2. 本文的“回忆视角”主要体现为成年作者对童年经历的回望:①语言上兼具儿童的天真与成人的沉稳,如描写百草园时用“弹琴”“低唱”等儿童化表达,而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则流露成年的怅惘;②情感上既有童年的纯粹快乐,也有成年后的理性审视,如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既记取了儿童的偷乐,也洞察了封建教育的弊端;③艺术效果上,这种视角使文章既有童真童趣的感染力,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形成“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让个人回忆上升为对普遍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3. 三味书屋的教育场景折射出封建私塾教育的局限:①教育理念上,以经义为核心,忽视儿童兴趣与好奇心(如不回答“怪哉”问题);②教学方式上,强调死记硬背,缺乏互动与实践;③师生关系上,等级森严,虽有包容但本质是权威压制。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有:①教育应尊重儿童天性,保护好奇心与求知欲;②教学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兼顾知识传授与兴趣培养;③师生关系应平等民主,鼓励互动交流;④教育应注重全面发展,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避免刻板规矩对身心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