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8 21: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国籍)诗人______,他是首位获得______文学奖的亚洲人,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擅长以儿童视角展现纯真情感,代表作有诗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2)《荷叶·母亲》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诗人,她倡导“_______”哲学,核心包含母爱、童真与自然,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本文选自《_______》。
(3)《散文诗二首》收录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以“”为主题,前承《秋的怀念》《散步》等叙事性作品,本课文则以散文诗体裁拓展了亲情的表达形式,核心学习目标是体会______的手法,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2.解释词语
(1)匿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攲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荫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菡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慈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繁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nì)祷告(dǎ)攲斜(jī)
B.荫蔽(yīn)徘徊(huái)花瓣(bàn)
C.罗摩衍那(yǎn)菡萏(hándàn)姊妹(zǐ)
D.花梗(gěng)莲蓬(péng)覆盖(f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沐浴 阴影 姊妹 心绪
B.遮蔽 覆盖 并蒂 乘凉
C.嗅觉 花瓣 慈怜 木梗
D.敧斜 徘徊 烦闷 莲篷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妹妹躲在门后匿笑,想趁妈妈进门时给她一个惊喜。
B.奶奶每天清晨都会在窗前祷告,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C.狂风过后,院子里的小树被吹得攲斜,仿佛随时会折断。
D.夏日的午后,大树的荫蔽挡住了烈日,我们在树下惬意地休息。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______,又在新叶上跳舞。
②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______。
③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______?
A.摇摆攲斜荫蔽
B.摇晃倾斜遮蔽
C.摇摆倾斜荫蔽
D.摇晃攲斜遮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巨匠,其作品兼具哲理与诗意,《金色花》体现了他对童真与母爱的深刻感悟。
B.冰心的“爱的哲学”在《荷叶·母亲》中得到充分体现,文中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对母爱的赞颂。
C.《金色花》选自《新月集》,该诗集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世界,充满童真童趣;《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一)》,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D.泰戈尔与冰心的作品都注重借助具体意象表达情感,前者以“金色花”为核心意象,后者以“荷叶”“红莲”为核心意象。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匿笑:本义指偷偷地笑,文中指孩子的顽皮)
B.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沐浴:本义指洗澡,文中指淋雨)
C.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阴影:本义指影子,文中指阳光)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雨点:本义指下雨的水滴,文中指自然降雨)
(7)下列对两首散文诗体裁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质,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诗意。
B.不注重押韵和节奏,完全遵循散文的表达自由。
C.情感表达细腻真挚,常借助意象传递深层内涵。
D.篇幅相对短小,却能以小见大展现情感与主旨。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一)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金色花》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 选段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头,这样的想象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段描绘了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场景,请分别概括,并说说这些场景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一句中“匿笑”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尾处母亲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坏孩子”一词蕴含着母亲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表达情感,这样的视角有什么独特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荷叶·母亲》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选段开头写祖父和“我”赏莲的往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段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梳理,并说说情绪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我”看到荷叶覆盖红莲的情景后,“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理解结尾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含义?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段中“勇敢慈怜的荷叶”这一表述有什么深刻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阅读《金色花》与《荷叶·母亲》全文,完成下列小题。
1. 两首散文诗都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散文诗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别说明“物”与“情”的对应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首散文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叙事视角来看,《金色花》与《荷叶·母亲》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情感表达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两首散文诗都以“亲情”为核心,请结合文本说说它们各自展现了亲情的哪些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二首》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印度;泰戈尔;诺贝尔;飞鸟集;新月集
(2)冰心;谢婉莹;爱的;繁星;往事(一)
(3)亲情之美;借物抒情
2.解释词语
(1)匿笑:偷偷地笑(文中指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观察母亲时的顽皮神态)。
(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文中指母亲日常的祈福行为,体现家庭的温馨氛围)。
(3)攲斜:倾斜、歪斜(文中指大雨中红莲被打得歪斜的样子)。
(4)荫蔽:(枝叶)遮蔽,也指保护、庇护(文中既指荷叶对红莲的遮挡,也指母亲对“我”的庇护,一语双关)。
(5)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的荷花(文中描绘红莲初开前的状态)。
(6)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文中可联想“我”观荷时因心绪不适而来回走动的状态)。
(7)慈怜:慈爱怜惜(文中形容荷叶像母亲一样对红莲充满怜爱与保护之情)。
(8)繁杂:多而杂乱(文中形容雨声的密集杂乱,烘托“我”烦闷的心情)。
3.选择题
(1)B解析:A项“攲斜”的“攲”应读“qī”;C项“菡萏”的“菡”应读“hàn”;D项无错误,但B项全部正确。
(2)D解析:“敧斜”应为“攲斜”,“莲篷”应为“莲蓬”。
(3)D解析:“荫蔽”指(枝叶)遮蔽,此处应用“树荫”更准确。
(4)A解析:“摇摆”更能体现金色花的活泼姿态,“攲斜”比“倾斜”更具文学性且贴合原文,“荫蔽”既指遮蔽又含庇护之意,符合语境。
(5)C解析:《荷叶·母亲》是散文诗,并非散文。
(6)A解析:B项文中“沐浴”指洗澡,与本义一致;C项“阴影”文中指树的影子,与本义一致;D项“雨点”文中象征困难,与本义不同。A项表述准确。
(7)B解析:散文诗虽不严格押韵,但仍注重节奏与诗意的营造,并非完全脱离诗歌特质。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一)课内文本阅读
《金色花》选段
1. 以“假如”开头引发想象,将孩子化身金色花这一印度传统中象征神圣与纯真的意象,既符合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又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具象载体。这种想象突破了现实的局限,让孩子可以用独特的方式与母亲互动,含蓄而生动地展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使情感表达更具诗意与感染力。
2. 三次嬉戏场景分别是:①开放花瓣让母亲嗅到花香;②将影子投在母亲读的书页上;③黄昏时变回孩子求母亲讲故事。这些场景表现了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母亲的细心关注与深深依恋。
3. “匿笑”意为“偷偷地笑”,精准刻画了孩子藏起来观察母亲时的顽皮神态。这个词比“偷笑”更显童真,既表现出孩子与母亲玩“捉迷藏”的乐趣,又暗含着他不愿被母亲发现、想默默陪伴母亲的心理,生动展现了儿童的纯真与灵动。
4. “坏孩子”一词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亲昵与疼爱。表面上是责备,实则是母亲发现孩子归来后的欣喜与嗔怪,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注——即便孩子只是短暂“失踪”,母亲也牵挂不已,这种责备背后是浓浓的母爱。
5. 儿童视角以纯真无邪的眼光看待母爱,语言直白自然,情感真挚纯粹。如孩子化身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情节,完全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纯粹,避免了成人视角的复杂解读,使母爱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
《荷叶·母亲》选段
1. 运用插叙手法。回忆九年前祖父与“我”赏莲的往事,提及“三蒂莲应花瑞”的情节,为后文写荷叶护红莲作铺垫。同时,将昔日园里莲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与当下雨中红莲的困境形成对比,自然引出母亲庇护子女的主题,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
2. “我”的情绪经历了“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感动”的变化。原因:①起初因浓阴天气和久未看莲而烦闷;②看到白莲凋谢、红莲虽开却面临风雨,心生不适;③目睹荷叶主动覆盖红莲,联想到母亲的庇护,心绪平复;④被荷叶护莲的情景深深触动,领悟到母爱的伟大。
3.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昨夜还是菡萏”与“今晨却开满了”形成对比,突出红莲绽放的迅速与生命力;“亭亭地立着”赋予红莲人的姿态,生动描绘出红莲盛开时的挺拔与美丽,为后文荷叶护莲的情节埋下伏笔,也暗含着“我”对红莲的怜爱之情。
4. 因为“我”看到荷叶在大雨中主动倾侧覆盖红莲,保护红莲不被风雨摧残,这一场景让“我”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荷叶成为红莲的庇护所,正如母亲是“我”人生路上的依靠,这种联想让“我”内心的不安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母爱的感悟与慰藉。
5. 含义:这句话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荷叶,将“我”比作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意思是当人生遭遇困境时,只有母亲能成为“我”最坚实的庇护者,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与依赖。作用:①点明全文主旨,升华情感;②总结上文荷叶护莲的意象,完成从自然景象到母爱的联想;③以反问句式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引发读者共鸣。
6. “勇敢慈怜”既写出荷叶在狂风暴雨中主动保护红莲的无畏姿态,体现其“勇敢”;又表现出荷叶覆盖红莲时的轻柔与呵护,体现其“慈怜”。这一表述实则是母亲形象的化身,借荷叶的特质赞美母亲既坚强又充满慈爱的品格,为后文的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
(二)对比阅读
1. 《金色花》侧重表达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与关爱,通过孩子与母亲的嬉戏场景,展现亲情中天真烂漫、互动亲昵的一面;《荷叶·母亲》侧重赞颂母亲对子女的庇护与牺牲,以荷叶护莲的意象,展现亲情中深沉、无私、坚定的一面。前者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后者是“对母亲的感恩与赞颂”,情感侧重各有不同。

2. 《金色花》中,“金色花”是孩子的化身,象征着童真与神圣,借金色花的“开放、投影、回归”等动作,含蓄表达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中,“荷叶”象征母亲,“红莲”象征“我”,“雨点”象征人生困境,通过荷叶护红莲的场景,将母亲对“我”的庇护这一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意象,实现“物”与“情”的统一。

3. 相同点:都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细腻真挚,富有诗意。如《金色花》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和《荷叶·母亲》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都以简洁的语言勾勒生动画面。不同点:《金色花》语言活泼灵动,充满童真童趣,多运用拟人修辞,如“匿笑”“跳舞”等词;《荷叶·母亲》语言深沉温婉,带有抒情性与哲思,如结尾的反问句,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深沉。

4. 《金色花》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以孩子的口吻展开叙述;《荷叶·母亲》采用第一人称成人视角,以回忆的口吻叙事抒情。影响:儿童视角让《金色花》的情感更显纯真自然,通过孩子的嬉戏展现亲情的灵动;成人视角让《荷叶·母亲》的情感更显深沉厚重,以回望的姿态感悟母爱的伟大,前者侧重“体验”,后者侧重“感悟”。

5. 《金色花》展现亲情的特质:①互动性,通过孩子与母亲的嬉戏体现亲情中的双向关怀;②纯真性,以儿童视角展现亲情的纯粹无染;③隐秘性,孩子默默陪伴母亲,体现亲情中“润物细无声”的关爱。《荷叶·母亲》展现亲情的特质:①庇护性,以荷叶护莲象征母亲对子女的守护;②无私性,母亲的爱不求回报,如荷叶默默为红莲遮风挡雨;③永恒性,母爱如荷叶般始终存在,成为子女永恒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