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②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侵略者 英、法两国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战况及结果 第一阶段(1856-1858年)
核心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想一想、教材第10页
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包提示会。“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知识链接
公使公使是近现代外交官官名,由派遣国国家元首任命,在所驻国家代表本国及本国元首办理外交事务。
2.签订条约
条约 签订国家 主要内容 危害
《天津条约》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破坏了中国内河航运权。
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与英、法、美。 清政府以“洋药”进口的名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导致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风气沉沦。
情境导学
火烧圆明园
下面为西周青铜器“虎蓥”自述留洋经历,结合其自述回答问题。
①我曾经深藏在豪华的皇家园林,被人好生照顾,但好景不长…。
②1860年的一天,我和我的许多伙伴被蓝眼睛的强盗掠到重洋之外的欧洲。
③2018年重回祖国怀抱,我的流散回归见证了国家民族的兴衰。
知识点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第二阶段)
(1)背景
①《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大沽炮台,再次挑起战事。守卫炮台的清军重创英法舰队。
②1860年8月,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③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经过: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然后放火烧毁。
(3)影响: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材料研读·教材第12页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包提示:
①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罪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②火烧圆明园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③火烧圆明园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一材多问:
(1)材料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什么
(2)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3)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包提示:
(1)两个强盗:英国和法国。
(2)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认识:西方列强是一伙强盗和掠夺者,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
2.《北京条约》的签订
(1)背景: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两国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于1860年10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2)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巧学妙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区别(口诀记忆)
①天津条约记清楚,外国公使北京驻。增开汉口等十处,军舰商船长江游。②北京条约天津埠,割让九龙添心堵。
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于1861年设立的。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知识点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概况: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过程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中国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和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7万多平方千米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易错警示
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不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情境导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摘编自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给家人的信
1.(2025秋 淄川区期中)《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到:“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2.(2025秋 宜都市期中)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次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第一次“半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是( )
A.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2025秋 烟台期中)史学界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因为两次战争( )
A.都因鸦片问题引起
B.中国均战败且签订不平等条约
C.都由英国主导发动
D.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
4.(2025春 福州期中)如图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笨拙》1860年12月22日刊登的漫画《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B.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进过程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实
5.(2025秋 禅城区期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作者的观点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
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6.(2025春 襄州区校级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7.(2025秋 高安市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旗昌、德忌利士、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外商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据统计,各国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发展
B.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D.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8.(2025秋 崇义县期中)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接恭亲王咨文,敬悉蜜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 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25秋 兴仁市期中)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次战争: 。
10.(2025秋 肇源县校级期中)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虎门销烟 D.闭关锁国
11.(2025秋 鸡冠区校级期中)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义和团运动
12.(2025秋 莲湖区校级期中)近代历史上,西方侵略者为掩盖其行为的非正义性,常常利用一些事件作为借口。下列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义和团运动
13.(2025秋 田林县期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借口哪一事件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 )
A.“亚罗”号事件 B.虎门销烟
C.马神甫事件 D.义和团运动
14.(2025秋 句容市期中)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金田起义 D.天京事变
15.(2025秋 中站区期中)如图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列强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借口是( )
A.“亚罗号事件” B.虎门销烟
C.修约受阻 D.《望厦条约》签订
16.(2025秋 宝丰县期中)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对中国贸易长期入超
17.(2025秋 句容市期中)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天京事变
18.(2025秋 达孜区校级期中)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甫事件”
C.禁止鸦片贸易 D.“亚罗号事件”
19.(2025秋 福田区期中)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始于( )
A.《天津条约》签订后 B.《黄埔条约》签订后
C.《南京条约》签订后 D.《暖珲条约》签订后
20.(2025秋 五莲县期中)如表是课本剧社团的同学在排演时的对白。据此该剧目的主题可能是( )
甲:听说这次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乙:是啊!并且之前可恶的鸦片贸易竟然合法了。丙: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2025秋 栾城区期中)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这说明( )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22.(2025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3.(2025秋 南昌县期中)1855年,美国公使称:“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御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实现美国这一意图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24.(2025秋 兰山区期中)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北京条约》
25.(2025秋 相城区期中)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这是因为(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26.(2025秋 界首市期中)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介绍中国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不断深入中国内陆地区。这些活动( )
A.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
B.为进一步侵略中国服务
C.使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
D.有利于内陆经济的繁荣
27.(2025秋 高青县期中)圆明园是我国清朝大型皇家御苑,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如图为圆明园海晏堂遗址,出现此种残破景色,见证了( )
A.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 B.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C.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俄国占领中国领土
28.(2025秋 苏州期中)某校历史社团搜集了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资料(如图文),它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浴血虎门 B.火烧圆明园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29.(2025秋 北辰区期中)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图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见证了( )
A.沙俄侵占中国的领土 B.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日军屠杀军民的罪行 D.美日侵略台湾的史实
30.(2025秋 沈河区校级期中)兽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和历史。今年(2025年) 上半年,珠海博物馆举办了下图中的主题展览,在展出的原件中,虎首、猴首、猪首身上清晰可见的凹损,是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印记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天津条约》的签订 D.火烧圆明园
31.(2025秋 无锡期中)1860年的10月,一位英军中校在日记中写道:“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他记载的是(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大屠杀 D.黄海大战
32.(2025秋 郑州期中)与如图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C.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 D.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33.(2025秋 靖江市期中)沃斯利《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得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俄国 D.英国和日本
34.(2025秋 惠山区期中)沃斯利在《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英国人和美国人
C.美国人和俄国人 D.英国人和日本人
35.(2025秋 容县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6.(2025秋 武清区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7.(2025秋 东台市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38.(2025秋 林州市期中)根据下面条约第六款内容,可以判定该条约是( )
第六款:前据当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9.(2025秋 浮梁县期中)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香港。其中,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40.(2025秋 中原区期中)当恭亲王奕 被火烧圆明园吓得想逃离京城之时,伊格那提业夫说他留下来接受联军的条件,以避免彻底灭亡。恭亲王接受的“联军的条件”包括( )
A.外国公使进北京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割香港岛给英国 D.增开天津为商埠
41.(2025秋 广州期中)下列选项中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相关的内容是( )
A.增开重庆为商埠
B.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款2亿两白银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2.(2025秋 廉江市校级期中)“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这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43.(2025秋 铁岭期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4.(2025秋 扶风县期中)1860年《北京条约》中:承认《 》继续有效,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45.(2025秋 乌当区期中)如图是小王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时间轴。据你分析,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野蛮的经济掠夺
C.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D.清朝阶级矛盾的加剧
46.(2025秋 茌平区期中)某条约的正文只有一百八十字,是中国近代史上字数最少的条约,但却让中国丧失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此条约是(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堪分西北界约记》
47.(2025秋 威远县校级期中)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以下哪一条约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改订条约》
48.(2025秋 社旗县期中)“1859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捕鱼遭到清军阻挠,可他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是( )
A.这是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
B.这里自古是沙俄的领土
C.这是中俄《北京条约》规定的
D.沙俄比中国国力强大
49.(2025秋 江阳区校级期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尼布楚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50.(2025秋 河东区校级期中)某初二同学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通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约40万平方千米
A.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51.(2025秋 遵化市期中)根据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 )
A.俄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52.(2025秋 岱岳区期中)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的中国领土,是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的 ( )
①中俄《改订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瑷珲条约》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53.(2025秋 青秀区校级期中)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左宗棠采取的行动是( )
A.收缴鸦片 B.编练新军 C.收复新疆 D.进行改革
54.(2025秋 长清区期中)清末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置伊犁将军 B.土尔扈特东归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新疆建省
55.(2025秋 河西区期中)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清政府采取这些举措是为了( )
A.削弱地方割据 B.促进经济发展
C.应对边疆危机 D.镇压农民运动
56.(2025秋 鞍山期中)“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该诗赞扬了( )
A.曾国藩创建湘军办洋务
B.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
C.左宗棠收复和治理新疆
D.谭嗣同主张革新图强
57.(2025秋 高碑店市期中)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展
B.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清朝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58.(2025秋 英德市期中)新疆是中国西部一片广袤的国土,在19世纪中期差一点从中国分裂出去,是谁力挽狂澜,收复新疆,保证了祖国领土完整(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孙中山
59.(2025秋 浏阳市期中)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60.(2025秋 九台区期中)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大臣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李鸿章 D.曾国藩
考点清单
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签订《天津条约》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习题精选
地
考点0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
考点02
亚罗号事件
地
考点03
马神甫事件
地
考点04
《天津条约》
地
考点05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地
考点06
《北京条约》
地
考点07
《瑷珲条约》
地
考点08
左宗棠收复新疆专题0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②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侵略者 英、法两国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战况及结果 第一阶段(1856-1858年)
核心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想一想、教材第10页
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包提示会。“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知识链接
公使公使是近现代外交官官名,由派遣国国家元首任命,在所驻国家代表本国及本国元首办理外交事务。
2.签订条约
条约 签订国家 主要内容 危害
《天津条约》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破坏了中国内河航运权。
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与英、法、美。 清政府以“洋药”进口的名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导致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风气沉沦。
情境导学
火烧圆明园
下面为西周青铜器“虎蓥”自述留洋经历,结合其自述回答问题。
①我曾经深藏在豪华的皇家园林,被人好生照顾,但好景不长…。
②1860年的一天,我和我的许多伙伴被蓝眼睛的强盗掠到重洋之外的欧洲。
③2018年重回祖国怀抱,我的流散回归见证了国家民族的兴衰。
知识点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第二阶段)
(1)背景
①《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59年6月,英、法公使借进京换约之机,炮轰大沽炮台,再次挑起战事。守卫炮台的清军重创英法舰队。
②1860年8月,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③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经过: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然后放火烧毁。
(3)影响: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材料研读·教材第12页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包提示:
①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罪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②火烧圆明园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③火烧圆明园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一材多问:
(1)材料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什么
(2)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
(3)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包提示:
(1)两个强盗:英国和法国。
(2)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认识:西方列强是一伙强盗和掠夺者,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
2.《北京条约》的签订
(1)背景: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两国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于1860年10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2)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巧学妙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区别(口诀记忆)
①天津条约记清楚,外国公使北京驻。增开汉口等十处,军舰商船长江游。②北京条约天津埠,割让九龙添心堵。
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于1861年设立的。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知识点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概况: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过程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中国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和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44万多平方千米
1881年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7万多平方千米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易错警示
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不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情境导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摘编自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给家人的信
1.(2025秋 淄川区期中)《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到:“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2025秋 宜都市期中)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次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第一次“半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是( )
A.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答】A.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排除。
B.由题干材料“第一次‘半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国半仗”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符合题意。
C.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排除。
D.八国联军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
故选:B。
3.(2025秋 烟台期中)史学界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因为两次战争( )
A.都因鸦片问题引起
B.中国均战败且签订不平等条约
C.都由英国主导发动
D.根本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从性质上来说都是侵略中国的战争。因而在目的和性质方面带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性质和起因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D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问题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排除A;中国均战败且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两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两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主导的,排除C。
故选:D。
4.(2025春 福州期中)如图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笨拙》1860年12月22日刊登的漫画《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B.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进过程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实
【答案】B
【解答】A.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40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
B.根据漫画刊登的时间“1860年”和“《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以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说明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符合题意。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变过程应有不同阶段的对比,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一点,排除。
D.题干中《笨拙》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其刊登的漫画把中国比喻成“恶龙”,说明杂志是不会证实火烧圆明园的恶行是属实的,排除。
故选:B。
5.(2025秋 禅城区期中)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作者的观点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
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答案】B
【解答】据题干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可知,蒋廷黻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若干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排除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排除D。
故选:B。
6.(2025春 襄州区校级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众进行了自发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A正确;
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故B不正确;
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故C不正确;
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故D不正确。
故选:A。
7.(2025秋 高安市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旗昌、德忌利士、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外商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据统计,各国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发展
B.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D.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答案】B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旗昌、德忌利士、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外商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据统计,各国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可以得出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商轮船公司的数量和船只进出吨位增加,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所以B项正确;A项所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因为题干材料仅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商轮船公司的数量和船只进出吨位增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的“民族工业的产生”是指洋务运动后,与题干材料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不符,应排除;D项所述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题干材料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不符,应排除。
故选:B。
8.(2025秋 崇义县期中)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接恭亲王咨文,敬悉蜜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材料中的“(夷) 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答】据“接恭亲王咨文,敬悉蜜舆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夷) 氛逼近京城”所指的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 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B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5秋 兴仁市期中)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次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答案】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英法联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和主谋,所以,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故答案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
10.(2025秋 肇源县校级期中)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虎门销烟 D.闭关锁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闭关锁国是清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
故选:A。
11.(2025秋 鸡冠区校级期中)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答】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足鸦片战争获得的利益,提出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英军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2.(2025秋 莲湖区校级期中)近代历史上,西方侵略者为掩盖其行为的非正义性,常常利用一些事件作为借口。下列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义和团运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故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
故选:C。
13.(2025秋 田林县期中)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借口哪一事件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 )
A.“亚罗”号事件 B.虎门销烟
C.马神甫事件 D.义和团运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选:A。
14.(2025秋 句容市期中)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金田起义 D.天京事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故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
故选:B。
15.(2025秋 中站区期中)如图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列强发动这次侵华战争的借口是( )
A.“亚罗号事件” B.虎门销烟
C.修约受阻 D.《望厦条约》签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由图中可以看出,南京成为通商口岸,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因此图片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5秋 宝丰县期中)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对中国贸易长期入超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国联合法国,组成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
故选:B。
17.(2025秋 句容市期中)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天京事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鸦片战争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故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
故选:B。
18.(2025秋 达孜区校级期中)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
A.虎门销烟 B.“马神甫事件”
C.禁止鸦片贸易 D.“亚罗号事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
故选:B。
19.(2025秋 福田区期中)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始于( )
A.《天津条约》签订后 B.《黄埔条约》签订后
C.《南京条约》签订后 D.《暖珲条约》签订后
【答案】A
【解答】A.据材料“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及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外国的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进入了长江流域,故A正确。
B.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排除B。
C.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开放了沿海地区的五个通商口岸,排除C。
D.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排除D。
故选:A。
20.(2025秋 五莲县期中)如表是课本剧社团的同学在排演时的对白。据此该剧目的主题可能是( )
甲:听说这次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乙:是啊!并且之前可恶的鸦片贸易竟然合法了。丙: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答】据所学可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随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这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损害,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
21.(2025秋 栾城区期中)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这说明( )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答】A.材料未体现关税在晚清地位的信息,排除A。
B.根据材料“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一条。”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理念,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项正确。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表述错误,排除C。
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瓦解,排除D。
故选:B。
22.(2025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禁止中国用带有贬义的‘夷’字指代英国人。自此以后,各种著作中‘洋’字取代了‘夷’字。”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冲击了清王朝的“华夷观念”,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ACD。
故选:B。
23.(2025秋 南昌县期中)1855年,美国公使称:“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御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实现美国这一意图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答案】B
【解答】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据题干的时间“1855年及美国公使称”等信息可知,题文描述的内容与《天津条约》有关,实现了侵略者在鸦片战争后梦寐以求的愿望,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未涉及“外国公使”的问题,排除A项;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没有“外国公使的相关规定”,排除C项;1843年《望厦条约》签订,规定美国军舰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4.(2025秋 兰山区期中)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B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时列强势力还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A项;《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5.(2025秋 相城区期中)清朝时候,商人张三从上海运一批货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这是因为(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C
【解答】据所学可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C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北京条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
26.(2025秋 界首市期中)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介绍中国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不断深入中国内陆地区。这些活动( )
A.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
B.为进一步侵略中国服务
C.使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
D.有利于内陆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答】据题干“鸦片战争结束后......深入到中国内陆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介绍了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而上述刊物为《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传教士不断深入内陆地区,搜集了内陆地区的信息提供了便利。这些活动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不符合史实,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没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是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排除A项;使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说法错误,且更多的是被动,西方列强的目的是侵略中国获得更多利益,排除C项;介绍通商口岸的情况和传教士深入内地的目的是侵略中国获得更多利益,是不利于内陆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
故选:B。
27.(2025秋 高青县期中)圆明园是我国清朝大型皇家御苑,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如图为圆明园海晏堂遗址,出现此种残破景色,见证了( )
A.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 B.列强发动鸦片战争
C.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俄国占领中国领土
【答案】A
【解答】据题干“圆明园是我国清朝大型皇家御苑,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和“圆明园海晏堂遗址,出现此种残破景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的残破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劫掠,A项正确;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军事侵略,英军没有大规模破坏圆明园,排除B项;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但与圆明园的破坏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确实占领了中国领土,但圆明园的破坏是由英法联军所为,排除D项。
故选:A。
28.(2025秋 苏州期中)某校历史社团搜集了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资料(如图文),它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浴血虎门 B.火烧圆明园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答案】B
【解答】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
B.根据材料“北京圆明园”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B项正确。
C.1875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
D.1885年,冯子才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9.(2025秋 北辰区期中)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图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见证了( )
A.沙俄侵占中国的领土 B.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日军屠杀军民的罪行 D.美日侵略台湾的史实
【答案】B
【解答】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排除。
B.根据题干“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符合题意。
C.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排除。
D.美日侵略台湾与材料中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不符,排除。
故选:B。
30.(2025秋 沈河区校级期中)兽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和历史。今年(2025年) 上半年,珠海博物馆举办了下图中的主题展览,在展出的原件中,虎首、猴首、猪首身上清晰可见的凹损,是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印记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天津条约》的签订 D.火烧圆明园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也因此流失海外,D项正确;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A项;马神甫事件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B项;《天津条约》未涉及圆明园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31.(2025秋 无锡期中)1860年的10月,一位英军中校在日记中写道:“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他记载的是(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大屠杀 D.黄海大战
【答案】B
【解答】A.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B.根据材料“1860年的10月”“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结合所学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火烧圆明园,符合题意。
C.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占领旅顺后,对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黄海大战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2.(2025秋 郑州期中)与如图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C.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 D.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A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A符合题意;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时间为《马关条约》签订后,时间不符,排除B;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和清朝签订《辛丑条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D。
故选:A。
33.(2025秋 靖江市期中)沃斯利《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得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俄国 D.英国和日本
【答案】B
【解答】“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反映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
故选:B。
34.(2025秋 惠山区期中)沃斯利在《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英国人和美国人
C.美国人和俄国人 D.英国人和日本人
【答案】A
【解答】“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反映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
故选:A。
35.(2025秋 容县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英法 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答案】英法。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然后防火烧毁。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故答案为:
英法。
36.(2025秋 武清区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答】A.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排除。
B.1858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排除。
C.依据所学知识,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符合题意。
D.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排除。
故选:C。
37.(2025秋 东台市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D
【解答】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等,并没有开放天津为商埠,排除A;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等,未涉及开放天津,排除B;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等特权,不包括天津,排除C;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所以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北京条约》,D正确。
故选:D。
38.(2025秋 林州市期中)根据下面条约第六款内容,可以判定该条约是( )
第六款:前据当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品......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因此该条约是《北京条约》,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割占的是香港岛,与九龙司关系不大,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与九龙司等地区关系不大,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但并未割占九龙司等地区,排除D项。
故选:C。
39.(2025秋 浮梁县期中)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香港。其中,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答案】A
【解答】《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符合题目中“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描述,A项正确。《天津条约》主要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内容,没有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的相关条款,B项错误。《望厦条约》是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主要涉及美国在华的特权等,与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无关,C项错误。《黄埔条约》是法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主要涉及法国在华的特权等,与割占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无关,D项错误。
故选:A。
40.(2025秋 中原区期中)当恭亲王奕 被火烧圆明园吓得想逃离京城之时,伊格那提业夫说他留下来接受联军的条件,以避免彻底灭亡。恭亲王接受的“联军的条件”包括( )
A.外国公使进北京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割香港岛给英国 D.增开天津为商埠
【答案】D
【解答】A.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北京,排除A。
B.1858年,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B。
C.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C。
D.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列强强迫中国承认《天津条约》,并增开天津为商埠。D符合题意。
故选:D。
41.(2025秋 广州期中)下列选项中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相关的内容是( )
A.增开重庆为商埠
B.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款2亿两白银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D
【解答】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D符合题意;增开重庆为商埠、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和赔款2亿两白银与《马关条约》有关,排除ABC。
故选:D。
42.(2025秋 廉江市校级期中)“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这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D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永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 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个不平等条约是《北京条约》,D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排除A项;《虎门条约》签订于1843年,排除B项;《黄埔条约》签订于1844年,排除C项。
故选:D。
43.(2025秋 铁岭期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答】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内容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C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没有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A;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没有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B;《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没有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D。
故选:C。
44.(2025秋 扶风县期中)1860年《北京条约》中:承认《 天津条约 》继续有效,割 九龙司 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答案】天津条约;九龙司。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北京条约》中: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故答案为:
天津条约;九龙司。
45.(2025秋 乌当区期中)如图是小王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时间轴。据你分析,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野蛮的经济掠夺
C.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D.清朝阶级矛盾的加剧
【答案】C
【解答】A.材料所列条约条款未涉及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冲击,排除。
B.材料所列条约条款未涉及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排除。
C.根据题干“《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瑷珲条约》割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给俄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符合题意。
D.材料所列条约条款体现的是中外民族矛盾,无法体现清朝阶级矛盾,排除。
故选:C。
46.(2025秋 茌平区期中)某条约的正文只有一百八十字,是中国近代史上字数最少的条约,但却让中国丧失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此条约是(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堪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A
【解答】A.根据材料“是中国近代史上字数最少的条约,但却让中国丧失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及所学可知,《瑷珲条约》的内容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管辖权,故A正确。
B.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 与俄罗斯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即承认被俄罗斯割占的6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4个山东省大小的领土合法化。排除B。
C.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领土范围以及面积为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排除C。
D.《勘分西北界约记》是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今称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排除D。
故选:A。
47.(2025秋 威远县校级期中)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以下哪一条约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改订条约》
【答案】A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北方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瑷珲条约》割占我国领土范围是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A项正确;中俄《北京条约》割占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排除B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中俄《改订条约》割占我国领土范围是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排除D项。
故选:A。
48.(2025秋 社旗县期中)“1859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捕鱼遭到清军阻挠,可他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是( )
A.这是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
B.这里自古是沙俄的领土
C.这是中俄《北京条约》规定的
D.沙俄比中国国力强大
【答案】A
【解答】A.根据材料“1859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捕鱼遭到清军阻挠,可他却说自己是合法的。”及所学可知,《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A项正确。
B.“这里自古是沙俄的领土”表述错误,排除B。
C.题干信息与中俄《北京条约》无关,排除C。
D.材料未涉及沙俄与中国国力对比的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选:A。
49.(2025秋 江阳区校级期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尼布楚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其中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是《瑷珲条约》,达到60多万平方千米。
故选:B。
50.(2025秋 河东区校级期中)某初二同学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通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约40万平方千米
A.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B.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题目给出的表格中的不平等条约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是从清王朝手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故选:A。
51.(2025秋 遵化市期中)根据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 )
A.俄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答案】A
【解答】根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稍后的一段时期,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故选:A。
52.(2025秋 岱岳区期中)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的中国领土,是俄国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的 ( )
①中俄《改订条约》
②中俄《北京条约》
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瑷珲条约》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先看清楚阴影部分位于中国东北部,清政府割让的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正是中俄《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的内容。故选D。
53.(2025秋 青秀区校级期中)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左宗棠采取的行动是( )
A.收缴鸦片 B.编练新军 C.收复新疆 D.进行改革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可知,材料体现了左宗棠认为新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因此,左宗棠采取的行动是收复新疆,C项正确;收缴鸦片进行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排除A项;编练新军是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主张进行改革与题干收复新疆问题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54.(2025秋 长清区期中)清末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置伊犁将军 B.土尔扈特东归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新疆建省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率兵进入新疆,清军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C项正确;乾隆帝时期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排除A项;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选:C。
55.(2025秋 河西区期中)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清政府采取这些举措是为了( )
A.削弱地方割据 B.促进经济发展
C.应对边疆危机 D.镇压农民运动
【答案】C
【解答】根据题干“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清政府通过在边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巩固国防,应对边疆所出现的危机。故题干清政府这些实行的举措的共同目的是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C项正确;根据晚清时期的时局可知,加强边疆治理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而不是削弱地方割据,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清政府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当时边疆的危机主要是列强入侵,不是农民运动,排除D项。
故选:C。
56.(2025秋 鞍山期中)“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该诗赞扬了( )
A.曾国藩创建湘军办洋务
B.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
C.左宗棠收复和治理新疆
D.谭嗣同主张革新图强
【答案】C
【解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面临危机,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在当地各族人民的配合下,痛击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据“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首诗颂扬了左宗棠为收复和治理新疆所做出的的贡献,C项正确;曾国藩创建湘军办洋务与洋务运动有关,在题干诗句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在题干诗句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谭嗣同革新图强与维新变法运动有关,在题干诗句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57.(2025秋 高碑店市期中)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展
B.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清朝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答】A.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俄英日法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边疆的侵略,英国侵占香港,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政府面临海疆危机,因此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符合题意。
C.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故选:B。
58.(2025秋 英德市期中)新疆是中国西部一片广袤的国土,在19世纪中期差一点从中国分裂出去,是谁力挽狂澜,收复新疆,保证了祖国领土完整(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孙中山
【答案】B
【解答】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新疆是中国西部一片广袤的国土,在19世纪中期差一点从中国分裂出去,是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保证了祖国领土完整。
故选:B。
59.(2025秋 浏阳市期中)19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统治者内部也兴起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左宗棠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下列行动中,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 B.成功收复新疆
C.筹建福建海军 D.取得廊坊大捷
【答案】B
【解答】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率军队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进军路线和战术,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故B正确;AD与边塞无关,排除;筹建福建海军不属于左宗棠重视塞防的具体实践,排除C。
故选:B。
60.(2025秋 九台区期中)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大臣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李鸿章 D.曾国藩
【答案】B
【解答】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许多地方。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局势处在危机中。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率兵进入新疆,清军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故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大臣是左宗棠。
故选:B。
考点清单
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签订《天津条约》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习题精选
地
考点0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
考点02
亚罗号事件
地
考点03
马神甫事件
地
考点04
《天津条约》
地
考点05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地
考点06
《北京条约》
地
考点07
《瑷珲条约》
地
考点08
左宗棠收复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