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戊戌变法(word)八上历史人教版2024 期中复习 知识点+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戊戌变法(word)八上历史人教版2024 期中复习 知识点+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8 23:16:26

文档简介

专题06 戊戌变法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背景 ①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②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时间、地点 1895年,北京。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 这次上书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情境导学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知识点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材料研读:教材第35页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包提示: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官制”。他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都是变法的重要方面,但要使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关键在于变革官制。变革官制意味着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变法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一材多问:变官制会遇到哪些阻力和挑战 梁启超为什么认为育人才是变法之本
包提示:阻力和挑战:变官制可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碍,人们对新的官制可能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改革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如人员安置新旧制度衔接等问题。原因:有了具备新思想、新知识、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各项变革的进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进步。
特别提醒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是1895年兴起的、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系列行动。戊成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从属于维新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人物扫描,教材第35页
这段材料主要介绍了严复的个人背景、求学经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爱国行动,以及他的重要译著《天演论》和其中所宣传的进化理论产生的重大影响。
补充追问:说明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宣传的进化理论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
包提示《天演论》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促使更多人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核心概念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成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3)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名称来历: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主要措施及影响
主要措施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上书言事,但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由于皇帝没有实权,此项措施无法实施。
特别提醒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3.戊戌政变
(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
(2)概况: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学史崇德·教材第36页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深知变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鲜血和生命,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在临刑前的呼喊,既表达对变法失败的无奈,又展现为理想献身的豪迈,其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强大动力。
补充追问:谭嗣同选择为变法献身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观 会提示价值观:将探索救国置于个人生命之上,为了追求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不惜牺牲一切。
5.结果
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6.评价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积极性: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易错警示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是戊戌政变。
情境导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皇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皇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新政时期,康有为、光绪皇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名师点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相同点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主张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③都失败了。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侧重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
不同点 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1.(2025春 中方县期中)在这场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据此推断,这场运动(  )
A.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D.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2025秋 高青县期中)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为了富国强兵的“师夷之长技”,另一次是为了救亡图存而吸取西学以变政。这两次改革是指(  )
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2025春 社旗县期中)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中国近代的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近代海军的出场和角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C.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025秋 常德校级期中)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5.(2025春 于都县期中)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6.(2025秋 防城区期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2025秋 龙口市期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弘扬了民主科学
8.(2025秋 忻州期中)报刊记录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历史的传承演进。如图两份近代报纸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平均主义 C.变法、图强 D.救亡图存
9.(2025秋 清新区期中)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如图)。其中“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是(  )
A.谋求技术创新 B.谋求教育创新
C.谋求制度创新 D.谋求思想观念创新
10.(2025秋 綦江区期中)如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1.(2025秋 虞城县期中)有学者认为,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宣告了文明大变局时代的真正到来。此后,革命思潮全面兴起,直至辛亥之变,清帝逊位,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这表明戊戌变法后(  )
A.革命派积极号召变法图强
B.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思想文化的变革不断深入
12.(2025秋 平舆县期中)“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3.(2025秋 余杭区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___①___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___②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___③_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_④___慷慨就义。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5秋 高州市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15.(2025秋 安宁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 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16.(2025秋 滕州市校级期中)下列人物中,宣传维新思想并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
17.(2025秋 高安市期中)“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安庆起义 D.公车上书
18.(2025秋 南山区期中)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A.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9.(2025秋 南充校级期中)《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
A.科举考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戊戌政变
20.(2025秋 临平区期中)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21.(2025秋 嵩明县期中)学会抓关键词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1895年”“北京”“康有为”“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虎门销烟 C.金田起义 D.戊戌变法
22.(2025秋 资阳校级期中)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标志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B.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导致中国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23.(2025秋 江阴市期中)“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愿望喷薄而出。”材料中进行的“变法求新”的序幕是(  )
A.戊戌变法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 D.定国是诏
24.(2025秋 宁津县期中)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 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 公车上书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戊戌政变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A.A B.B C.C D.D
25.(2025秋 北辰区期中)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D.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6.(2025秋 烟台期中)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里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27.(2025秋 宜春期中)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旁白:1896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正在聊天。小王:我看见“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小李:我参加过公车上书。小张:我看见东交民巷都是洋人居住。小孙:我阻击过八国联军。
A.小王 B.小李 C.小张 D.小孙
28.(2025秋 阜宁县期中)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29.(2025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30.(2025秋 西华县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31.(2025秋 浦城县期中)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直接史料是(  )
A.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B.影视作品中的公车上书片段
C.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D.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32.(2025秋 宝安区校级期中)据《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33.(2025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畅销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深入 B.新式学堂的建立
C.公车上书的成功 D.维新变法的开展
34.(2025秋 荔湾区校级期中) 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右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35.(2025秋 南部县校级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奠定舆论基础
B.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C.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为维新变法启蒙了思想
36.(2025秋 武清区期中)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如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
37.(2025秋 福清市期中)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中国报刊销量第一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影响深远
38.(2025秋 郑州期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些言论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39.(2025秋 红桥区期中)慈禧太后等阻挠和破坏维新变法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C.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律例
40.(2025秋 阆中市校级期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XXX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该言论出自于谁?(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刘光第
41.(2025秋 河西区期中)如果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感动中国1898年度人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谭嗣同 D.杨靖宇
42.(2025秋 铜官区校级期中)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他曾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是(  )
A.谭嗣同 B.魏源 C.康有为 D.宋教仁
43.(2025秋 南昌县期中)戊戌政变后,拒绝出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矢志为变法献身的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光绪帝
44.(2025秋 绥棱县校级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哪一括号处(  )
为走救国之路,( A )七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45.(2025秋 东丽区期中)戊戌政变发生时,有人劝他逃走,但他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英勇就义。他是(  )
A.康广仁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46.(2025秋 蓝田县期中)如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维新变法献身,展现了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下列关于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成功上达光绪帝
B.运动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大力支持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不到一百天
D.由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
47.(2025秋 自流井区校级期中)属于“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而牺牲的自贡籍人士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刘光第 C.林旭 D.杨锐
48.(2025秋 西丰县期中)如图描绘的是在戊戌政变中被捕遇害的“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49.(2025秋 古田县期中)今年是谭嗣同死难124周年,这位热血志士一直为中国人民所怀念,是因为他(  )
A.领导洋务运动,开近代化之先河
B.视死如归,愿以颈血洗刷污政
C.创办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
D.收复新疆,捍卫国土
50.(2025秋 沙县区期中)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51.(2025秋 桥东区校级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  )
A.维新派 B.革命派 C.洋务派 D.激进派
52.(2025秋 科左中旗期中)有学者说“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在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这一历史事件(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53.(2025秋 沙坪坝区期中)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这表明维新派(  )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国民素养的普遍提升
C.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54.(2025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属于维新派的代表的是(  )
A.孙中山 B.陈独秀 C.康有为 D.曾国藩
55.(2025秋 嫩江市期中)下列人物不属于洋务派的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胡适
56.(2025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作为关键信息,如表可用于研究(  )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近代军事工业兴起的背景
B.近代官派留学的主要措施
C.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
D.义和团反侵略的深远影响
57.(2025秋 新抚区校级期中)“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8.(2025秋 南川区期中)“他们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学。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办法,而是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实业救国”实业家 D.先进的知识分子
59.(2025秋 邢台期中)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戊戌三月,康有为、李盛铎等同谋开演说恳亲之会于北京,大集朝士及公车数百人,名其会曰“保国”;康有为又倡设强学会于北京,京朝士大夫集者数十人,每十日一集,集则有所演说,欲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这说明维新派(  )
A.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思想
C.要推翻封建礼教思想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60.(2025秋 武威期中)从19世纪60年代到19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其中洋务派的中央代表人物是(  )
A.奕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考点清单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在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影响较大
天津《国闻报》严复等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习题精选

考点01
戊戌变法

考点02
康有为

考点03
公车上书

考点04
《时务报》

考点05
戊戌政变

考点06
维新派和洋务派专题06 戊戌变法
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背景 ①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②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时间、地点 1895年,北京。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 这次上书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影响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情境导学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知识点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材料研读:教材第35页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包提示: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变官制”。他指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都是变法的重要方面,但要使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关键在于变革官制。变革官制意味着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变法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一材多问:变官制会遇到哪些阻力和挑战 梁启超为什么认为育人才是变法之本
包提示:阻力和挑战:变官制可能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和利益;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碍,人们对新的官制可能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改革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如人员安置新旧制度衔接等问题。原因:有了具备新思想、新知识、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各项变革的进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进步。
特别提醒
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是1895年兴起的、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目标的、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系列行动。戊成变法是1898年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从属于维新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人物扫描,教材第35页
这段材料主要介绍了严复的个人背景、求学经历、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爱国行动,以及他的重要译著《天演论》和其中所宣传的进化理论产生的重大影响。
补充追问:说明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宣传的进化理论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
包提示《天演论》宣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促使更多人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核心概念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成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3)在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名称来历: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主要措施及影响
主要措施 影响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上书言事,但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由于皇帝没有实权,此项措施无法实施。
特别提醒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3.戊戌政变
(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
(2)概况: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学史崇德·教材第36页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深知变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鲜血和生命,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在临刑前的呼喊,既表达对变法失败的无奈,又展现为理想献身的豪迈,其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强大动力。
补充追问:谭嗣同选择为变法献身反映了他怎样的价值观 会提示价值观:将探索救国置于个人生命之上,为了追求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不惜牺牲一切。
5.结果
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
6.评价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积极性: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易错警示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是戊戌政变。
情境导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皇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皇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新政时期,康有为、光绪皇帝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名师点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相同点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主张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③都失败了。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侧重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
不同点 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1.(2025春 中方县期中)在这场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据此推断,这场运动(  )
A.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D.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A
【解答】根据材料“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可知,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A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从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除D项。
故选:A。
2.(2025秋 高青县期中)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是为了富国强兵的“师夷之长技”,另一次是为了救亡图存而吸取西学以变政。这两次改革是指(  )
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一次是为了富国强兵的‘师夷之长技’,另一次是为了救亡图存而吸取西学以变政”及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C项正确;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运动,洪秀全领导发动了金田起义,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兴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
故选:C。
3.(2025春 社旗县期中)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中国近代的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近代海军的出场和角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C.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解答】根据题干“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海军的代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出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最终日军夺取了制海权。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B项符合题意,正确;
A.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C.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与题目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4.(2025秋 常德校级期中)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
A.弘扬了民主科学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实现了自强求富 D.促进了思想启蒙
【答案】D
【解答】A.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故A项错误;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
C.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自强求富”,但并未实现,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方面具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5.(2025春 于都县期中)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答案】D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教育与政治制度。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5秋 防城区期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戊戌变法”“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知,戊戌变法使人们从封建闭塞中解放出来了,头脑清醒了,强调了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洋务运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排除A项;题干重在强调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无法说明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
故选:D。
7.(2025秋 龙口市期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弘扬了民主科学
【答案】C
【解答】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故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制度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自强求富,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B项;弘扬了民主科学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故选:C。
8.(2025秋 忻州期中)报刊记录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历史的传承演进。如图两份近代报纸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强、求富 B.平均主义 C.变法、图强 D.救亡图存
【答案】C
【解答】A.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自强、求富”,故A项错误;
B.平均主义与材料中的报纸的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
C.根据图片信息《时务报》《国闻报》并结合所学可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时期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报刊;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两者都为了宣传变法、图强的主张,故C项正确;
D.救亡图存是整个晚清时期的主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9.(2025秋 清新区期中)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如图)。其中“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是(  )
A.谋求技术创新 B.谋求教育创新
C.谋求制度创新 D.谋求思想观念创新
【答案】C
【解答】由“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其中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力陈变法,推行维新,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最后失败了。所以近代中国在这场“接力赛”中的“第二段”追求的是政治民主化,谋求制度创新,C符合题意;谋求技术创新、谋求教育创新、谋求思想观念创新,不是“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排除ABD。
故选:C。
10.(2025秋 綦江区期中)如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B
【解答】观察图表可知,1890﹣1898年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改革变法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这说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且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未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的目的,排除A;辛亥革命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不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D。
故选:B。
11.(2025秋 虞城县期中)有学者认为,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宣告了文明大变局时代的真正到来。此后,革命思潮全面兴起,直至辛亥之变,清帝逊位,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这表明戊戌变法后(  )
A.革命派积极号召变法图强
B.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思想文化的变革不断深入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近代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项思想文化的变革不断深入符合题意,D项正确;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图强,而非革命派,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
故选:D。
12.(2025秋 平舆县期中)“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答案】B
【解答】据题干“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改良一些封建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具体主张体现在:主张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题干选项中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B项符合题意;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排除B项;陈独秀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13.(2025秋 余杭区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___①___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___②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___③_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_④___慷慨就义。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进行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后,为了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性,光绪帝深受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反对维新变法,发动了宫廷政变;为以血唤醒民众,谭嗣同甘做为变法牺牲的第一人,慷慨就义。
故选:A。
14.(2025秋 高州市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A.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
B.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
C.为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
D.以血唤醒民众,为变法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
故选:A。
15.(2025秋 安宁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那一横线处(  )
为走救国之路,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 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A.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
B.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的是光绪帝;
C.为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了宫廷政变;
D.以血唤醒民众,为变法慷慨就义的是谭嗣同。
故选:A。
16.(2025秋 滕州市校级期中)下列人物中,宣传维新思想并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
【答案】B
【解答】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林则徐领导禁烟斗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李大钊领导新文化运动。
故选:B。
17.(2025秋 高安市期中)“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安庆起义 D.公车上书
【答案】D
【解答】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二万万两赔款”与《马关条约》有关,与“要求迁都长安,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899——1900年,与“迁都”“将二万万两赔款改充军费,誓不对日求和”不符,排除A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18.(2025秋 南山区期中)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A.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后返回各省的举子开始关心时局,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公车上书扩大了维新派的阶级基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D项对应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
故选:C。
19.(2025秋 南充校级期中)《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事件是(  )
A.科举考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戊戌政变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可知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材料事件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C项;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9月21日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排除D项。
故选:B。
20.(2025秋 临平区期中)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答案】B
【解答】由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可知,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故选:B。
21.(2025秋 嵩明县期中)学会抓关键词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1895年”“北京”“康有为”“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虎门销烟 C.金田起义 D.戊戌变法
【答案】A
【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1895年”“北京”“康有为”“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
B.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B项;
C.1851年的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
D.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排除D项。
故选:A。
22.(2025秋 资阳校级期中)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标志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B.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C.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导致中国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接着,由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项正确;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不是标志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排除A项;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的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排除D项。
故选:C。
23.(2025秋 江阴市期中)“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愿望喷薄而出。”材料中进行的“变法求新”的序幕是(  )
A.戊戌变法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 D.定国是诏
【答案】B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变法求新”的高潮,排除A项;《天演论》是严复的著作,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
故选:B。
24.(2025秋 宁津县期中)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 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 公车上书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戊戌政变 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符合题意;1862年,京师同文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排除C;戊戌政变中维新派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排除D。
故选:B。
25.(2025秋 北辰区期中)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D.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答案】B
【解答】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故选:B。
26.(2025秋 烟台期中)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里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B
【解答】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符合题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编练建立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自强的运动,排除A;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排除D。
故选:B。
27.(2025秋 宜春期中)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旁白:1896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正在聊天。小王:我看见“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小李:我参加过公车上书。小张:我看见东交民巷都是洋人居住。小孙:我阻击过八国联军。
A.小王 B.小李 C.小张 D.小孙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小李的台词符合史实,B项正确;“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
故选:B。
28.(2025秋 阜宁县期中)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答案】A
【解答】据题干“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并结合所学可知,《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其销量增长表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故A符合题意;《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思潮兴起,排除B;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排除D。
故选:A。
29.(2025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据所学知,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时务报》,其他几项报刊的创办地不是在上海。
故选:A。
30.(2025秋 西华县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6年《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可以看出,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B项正确;“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题干材料说明不了《时务报》的畅销,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排除A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没有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故选:B。
31.(2025秋 浦城县期中)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直接史料是(  )
A.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B.影视作品中的公车上书片段
C.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D.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答案】A
【解答】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直接史料是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因为这是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BCD都不是第一手史料。
故选:A。
32.(2025秋 宝安区校级期中)据《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答案】B
【解答】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
B.根据材料“《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可知,《时务报》销量不断增加,这说明维新思想得到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
C.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D.辛亥革命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D项。
故选:B。
33.(2025秋 瑶海区校级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畅销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深入 B.新式学堂的建立
C.公车上书的成功 D.维新变法的开展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时务报》畅销的背景是维新变法的开展。故D正确;1895年洋务运动失败,排除A;《时务报》畅销的背景是维新变法的开展,不是新式学堂的建立,排除B;公车上书失败,排除C。
故选:D。
34.(2025秋 荔湾区校级期中) 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右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答案】C
【解答】据图片信息“时务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戊戌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时间较早,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B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35.(2025秋 南部县校级期中)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奠定舆论基础
B.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C.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为维新变法启蒙了思想
【答案】D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896年《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得出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为维新变法启蒙了思想,D符合题意;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奠定舆论基础是三民主义,排除A;“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题干材料说明不了《时务报》的畅销,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排除B;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
故选:D。
36.(2025秋 武清区期中)报刊是我们了解时政热点的重要渠道。如图所示的报刊中最有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B项;“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的,排除D项。
故选:C。
37.(2025秋 福清市期中)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中国报刊销量第一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影响深远
【答案】A
【解答】《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表明维新思想广泛传播,A项正确;销量过万不能说明中国报刊销量第一,排除B项;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目的不是推翻清朝统治,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C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时务报》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38.(2025秋 郑州期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些言论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答案】A
【解答】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A符合题意;《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B;《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C;《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
故选:A。
39.(2025秋 红桥区期中)慈禧太后等阻挠和破坏维新变法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C.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律例
【答案】A
【解答】慈禧太后等阻挠和破坏维新变法并发动了“戊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故选:A。
40.(2025秋 阆中市校级期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XXX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该言论出自于谁?(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刘光第
【答案】C
【解答】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C项正确;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都逃往了国外,排除AB项;刘光第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但题干中的言论并非出自他,排除D项。
故选:C。
41.(2025秋 河西区期中)如果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感动中国1898年度人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谭嗣同 D.杨靖宇
【答案】C
【解答】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体现了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C项正确;明末戚继光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排除A项;邓世昌在1894年9月的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将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40年,杨靖宇在与日寇周旋几昼夜后,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排除D项。
故选:C。
42.(2025秋 铜官区校级期中)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他曾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是(  )
A.谭嗣同 B.魏源 C.康有为 D.宋教仁
【答案】A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甘愿为变法牺牲。不久,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上,他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几天后,谭嗣同等六人被押赴刑场,刑场上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谭嗣同是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据题干关键信息“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谭嗣同,A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B项;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排除C项;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43.(2025秋 南昌县期中)戊戌政变后,拒绝出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矢志为变法献身的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光绪帝
【答案】A
【解答】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故选:A。
44.(2025秋 绥棱县校级期中)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哪一括号处(  )
为走救国之路,( A )七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A.A B.B C.C D.D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乱党,废除新政诏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故“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C处。
故选:C。
45.(2025秋 东丽区期中)戊戌政变发生时,有人劝他逃走,但他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英勇就义。他是(  )
A.康广仁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答案】D
【解答】谭嗣同是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就义前他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D符合题意;康广仁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排除A;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是出逃,排除BC。
故选:D。
46.(2025秋 蓝田县期中)如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维新变法献身,展现了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下列关于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成功上达光绪帝
B.运动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大力支持
C.自始至终一共经历了不到一百天
D.由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
【答案】D
【解答】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故D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排除A;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排除B;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排除C。
故选:D。
47.(2025秋 自流井区校级期中)属于“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而牺牲的自贡籍人士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刘光第 C.林旭 D.杨锐
【答案】B
【解答】A.谭嗣同是湖南人,排除A。
B.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中刘光地,出生地四川自贡市富顺县,B项正确。
C.林旭是福建人,排除C。
D.杨锐是四川绵竹人,排除D。
故选:B。
48.(2025秋 西丰县期中)如图描绘的是在戊戌政变中被捕遇害的“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戌六君子。因此,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②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
故选:C。
49.(2025秋 古田县期中)今年是谭嗣同死难124周年,这位热血志士一直为中国人民所怀念,是因为他(  )
A.领导洋务运动,开近代化之先河
B.视死如归,愿以颈血洗刷污政
C.创办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
D.收复新疆,捍卫国土
【答案】B
【解答】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所以今天,我们纪念谭嗣同是因为他视死如归,愿以颈血洗刷污政,B符合题意;谭嗣同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排除A;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排除C;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国土,排除D。
故选:B。
50.(2025秋 沙县区期中)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
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C
【解答】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律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材料表明近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故选:C。
51.(2025秋 桥东区校级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  )
A.维新派 B.革命派 C.洋务派 D.激进派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以“自强”“求富”口号,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因而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员是洋务派。
故选:C。
52.(2025秋 科左中旗期中)有学者说“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在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这一历史事件(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解答】“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在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反映的史实与戊戌变法有关,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A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并未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未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D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故选:A。
53.(2025秋 沙坪坝区期中)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这表明维新派(  )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国民素养的普遍提升
C.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积极创办女子学堂,带动了社会上的办女学运动,这说明维新派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与维新派的努力不符,排除A项;创办女学教育,有利于适龄女童接受教育,打破传统观念,但不足以推动国民素养的普遍提升,排除B项;“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说法夸大,排除C项。
故选:D。
54.(2025秋 津南区校级期中)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属于维新派的代表的是(  )
A.孙中山 B.陈独秀 C.康有为 D.曾国藩
【答案】C
【解答】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C符合题意;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排除B;陈独秀是洋务派代表,排除D。
故选:C。
55.(2025秋 嫩江市期中)下列人物不属于洋务派的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胡适
【答案】D
【解答】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
故选:D。
56.(2025秋 碑林区校级期中)作为关键信息,如表可用于研究(  )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近代军事工业兴起的背景
B.近代官派留学的主要措施
C.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
D.义和团反侵略的深远影响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维新变法的措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动了变法运动,维新变法在变法运动中的举动形式有学堂、报刊、学会,通过这些形式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这不仅开发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对整个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近代军事工业是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维新派采取的措施,没有涉及留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内容是维新变法,与义和团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57.(2025秋 新抚区校级期中)“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C
【解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句话宣扬的是变法的重要性,因此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
故选:C。
58.(2025秋 南川区期中)“他们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学。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办法,而是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实业救国”实业家 D.先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B
【解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个别还有创办和经营新式企业的直接经验。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道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B符合题意;地主阶级洋务派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排除A;“实业救国”实业家代表人物有张謇等,排除C;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排除D。
故选:B。
59.(2025秋 邢台期中)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戊戌三月,康有为、李盛铎等同谋开演说恳亲之会于北京,大集朝士及公车数百人,名其会曰“保国”;康有为又倡设强学会于北京,京朝士大夫集者数十人,每十日一集,集则有所演说,欲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这说明维新派(  )
A.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思想
C.要推翻封建礼教思想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答】据题干“……戊戌三月,康有为、李盛铎等同谋开演说恳亲之会于北京,大集朝士及公车数百人,名其会曰‘保国’;康有为又倡设强学会于北京,京朝士大夫集者数十人,每十日一集,集则有所演说,欲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可知,这说明维新派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故B符合题意;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要推翻封建礼教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题干材料说明维新派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不是强调维新派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
故选:B。
60.(2025秋 武威期中)从19世纪60年代到19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其中洋务派的中央代表人物是(  )
A.奕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左宗棠
【答案】A
【解答】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洋务派中央以奕 为代表,地方以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清单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在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影响较大
天津《国闻报》严复等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作用: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习题精选

考点01
戊戌变法

考点02
康有为

考点03
公车上书

考点04
《时务报》

考点05
戊戌政变

考点06
维新派和洋务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