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专题10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期中复习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一 帝制复辟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一 帝制复辟
想一想,教材第59页
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匀提示“二十一条”对中国的主权、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
巧学妙记
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一正式,二解散,三修改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知识讲解
1
背景
(1)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2)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爆发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二 护国战争
2
材料研读、教材第59页
阅读材料,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会提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并表达了武力讨伐,维护共和的立场。
概况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行径不得人心,连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
结束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二 护国战争
3
4
特别提醒
1.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
③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
2.护国战争的性质护国战争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二 护国战争
1
背景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军阀势力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三 军阀割据
2
派别 人物 势力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影响
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名师点拨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①通过签订《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扶植袁世凯,帮助他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袁世凯死后,扶植各派军阀作为其代理人,以确保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由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到在中国扶植代理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三 军阀割据
3
情境导学
近代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原因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毛泽东选集》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三 军阀割据
教材素材创新设问 相关史事·教材第61页
本部分文字简要介绍护法运动。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并被选举为大元帅,体现了他坚决维护共和制度的决心和不懈斗争的精神,但他选择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补充追问,段祺瑞为何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提示原因:段祺瑞一是想效仿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通过掌握军政大权来巩固自身势力;二是认为《临时约法》和国会对其权力有诸多限制,不利于其推行专制政策。评价:孙中山举起“护法”大旗,体现了他坚决维护共和制度的决心和不懈斗争的精神,但他选择借助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知识讲解
知识剖析
知识点三 军阀割据
综合训练
考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1.(2025秋 旺苍县期中)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洋政府的大总统黎元洪发布一则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五年是公元(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是公元1912年1月1日成立的。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所以民国年代=公元年代﹣1912+1,也就是民国年代=公元年代﹣1911。中华民国五年应为1911+5=1916,即1916年,故B项正确;1915年是中华民国四年,1917年是中华民国六年,1923年是中华民国十二年,排除ACD项。
故选:B。
B
典例分析
综合训练
考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2.(2025秋 朝阳区期中)如图是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
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在武昌发生了辛亥革命,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D
典例分析
知识剖析
考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2025秋 长沙期中)民国建立之初,有人写了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指出“不是东西”。该对联意在抨击(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清朝宣统帝被迫退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形同虚设
袁世凯在民国建立后逐渐掌握实权,并试图复辟帝制,其行为被普遍视为背叛了民主共和的原则。这与对联中“不是东西”的讽刺意味相吻合,暗指袁世凯的品质和行为,B正确;清朝统治被推翻虽然是民国建立的重要前提,但对联中的“不是东西”并未直接指向清朝统治,排除A;清朝宣统帝被迫退位是清朝结束的标志,但与对联中的讽刺意味无直接关联,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形同虚设虽然反映了民国初年政治状况的一部分,但并非对联直接抨击的对象,排除D。故选:B。
B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4.(2025秋 鲤城区校级期中)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清朝宣统皇帝被迫退位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据题意可知,这副对联中讽刺的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针对的应该是袁世凯复辟,所以讽刺的是袁世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篡夺革命的果实后,意图建立帝制,遭到了国人的一致的反对。B项正确。
故选:B。
B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2025秋 无锡期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该文献( )
A.主张责任内阁 B.维护封建专制
C.倡导司法独立 D.肯定自由民主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的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民平等的享受自由民主,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原则,D项正确;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的权利。”没有提及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体,排除A项;从“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该文献否定了封建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司法独立的内容,排除C项。
故选:D。
D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25秋 观山湖区校级期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这充分体现了该宪法( )
A.肯定自由民主
B.维护封建专制
C.强调分权制衡
D.倡导司法独立
由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自由民主,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封建专制;材料中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排除C;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司法独立,排除D。
故选:A。
A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4 二次革命
7.(2025秋 顺庆区校级期中)1913年,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之所以被称为“二次革命”是因为( )
A.袁世凯废除了总统制,宣布称帝
B.袁世凯复辟帝制,出卖国家利益
C.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D.是革命派的意愿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成果被卖国复辟的袁世凯所窃取,所以二次革命所要完成的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C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4 二次革命
8.(2025秋 新郑市期中)有人这样评价袁世凯:“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基于此,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公车上书
B.护国战争
C.二次革命
D.广西起义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教仁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13年在上海被刺杀身亡,普遍认为这是袁世凯为了巩固权力所策划的暗杀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革命党人的不满,导致袁世凯与革命党人的矛盾激化,随后革命党人发动了针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以推翻袁世凯的统治,C项正确;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序幕,排除A项;1915年12月袁世凯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排除B项;广西起义是革命派发动的起义,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C。
C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5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8.(2025秋 佳木斯校级期中)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如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A.民族交融,思想繁荣
B.国家统一,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D.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从图片中的“奉系”“皖系”等内容可知,图片反映了军阀割据的情况,当时因为各派军阀割据一方,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军阀混战,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军阀混战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排除D。
故选:C。
C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5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9.(2025春 蓬莱区期中)如图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表。导致军费支出增加是因为当时( )
A.军阀割据混战
B.抗击列强侵略
C.卷入一战旋涡
D.镇压农民起义
据题干“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表”可知,在1916—1925年,北洋军阀的军费预算开支在整个财政开支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军阀之间相互混战,造成军费开支较大,A项符合题意;1916﹣1925年间列强忙于战争和战后恢复,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列强侵略,排除B项;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排除C项;在1916﹣1925年之间,没有出现农民起义现象,排除D项。
故选:A。
A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6 护国战争
9.(2025秋 五华区校级期中)1915年底,蔡锷起兵讨伐袁世凯,梁启超起草《云南致各省通电》。两人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以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军阀割据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护国战争,B项正确;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军阀割据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
B
典例剖析
知识剖析
考点6 护国战争
10.(2025秋 仪征市期中)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等人宣告云南省独立,北上讨袁,北洋军人心涣散,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在绝望中死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金田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A.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1851年),与题干中1915年的时间背景不符,排除A;B.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斗争,早于题干中1915年的事件,排除B;C.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北上讨袁,最终袁世凯众叛亲离病逝,这一系列事件即护国战争,C项正确;D.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发起的运动,与题干时间无关,排除D。
故选:C。
C
典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