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专题06 免疫与免疫规划
期中复习
思维导图
1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讨论: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机制(教材第42页)
知识讲解
(1)呼吸道黏膜具有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在正常人的鼻、咽、喉的黏膜上常能检出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许多细菌,而气管和支气管中仅有少量细菌。这说明呼吸道黏膜具有阻挡和清除细菌的功能。
(2)吞噬细胞可吞噬病菌:当病菌侵人人体时,吞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聚集到病菌侵入部位,将病菌吞、消灭。这说明吞噬细胞可吞噬病菌,从而使人体免受病菌的感染,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作用。
(3)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水痘: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一般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该疫苗的人则容易患病。这说明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其体内会产生抵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殊物质,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侵人人体时就会被这种物质消灭,人就不会患水痘了。
1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讨论: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机制(教材第42页)
知识讲解
讨论·教材第43页
1.气管和支气管的内壁具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能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能将细菌、病毒等和黏液-起送到咽部形成痰,通过咳嗽等方式排出体外,故呼吸道下端细菌变少呼吸道黏膜具有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2.当人的身体虚弱而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损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人体的血液、肝、淋巴结和脾等分布有吞噬细胞。
3.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其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
2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知识讲解
(1)组成:皮肤和黏膜,
(2)功能:①阻挡。皮肤的最外面是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化学物质等的侵人。
②抑菌、杀菌。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皮肤和黏膜表面生活着一些正常菌群,它们可以通过与病原体竞争营养物质、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等方式,阻止病原体的侵人。
③清除。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物的黏附作用,以及黏膜上纤毛的不断摆动,均有助于清除吸附的病原体或脏物。
3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知识讲解
(1)组成:主要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2)功能:①溶解。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裂解,因此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②吞噬。吞噬细胞分布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可以吞噬病菌、衰老的细胞等,将它们消灭。
4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1)概述: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这种人生来就有,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防御多种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2)特点:人生来就有,具有非专一性。
5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知识讲解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①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②免疫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结。
(2)功能: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3)抗体和抗原
①抗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会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②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③作用机理: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使病原体失去致病能力,并促进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分解,从而清除病原体。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人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6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1)概述: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它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这种防御机制叫作特异性免疫。
(2)特点:人出生后,在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专一性。
6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3)举例:天花病毒侵人人体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将天花病毒清除,病好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天花病毒再次侵人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将天花病毒清除。因此,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了。其过程如图所示
6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4)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体的侵人。
辨析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形成时间 作用范围 结构基础
非特异 性免疫 生来就有的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主要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特异性 免疫 后天逐渐形成的 主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
6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特别提醒
抗原≠病原体
抗原除包括致病的病原体以外,还包括其他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异物,如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
6
知识剖析
知识点1 人体的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知识讲解
知识链接
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天花病毒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感染初期患者会出现高热、疲累、头疼、心跳加速及背痛等症状。患者痊愈后脸上会留有瘢痕,俗称“麻斑”“天花”由此得名。1980年5月,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告:天花已被彻底消灭!
1
知识剖析
知识点2 免疫的功能
免疫
知识讲解
(1)免疫的最初含义: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2)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清除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人体本身所产生的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
知识剖析
知识点2 免疫的功能
免疫的功能
知识讲解
免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防御保护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维持自身稳定 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维持人体的稳定
免疫监视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
知识剖析
知识点2 免疫的功能
免疫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知识讲解
(1)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①表现: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免疫系统会把移植的器官视为“非已”成分,即抗原,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②对策: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移植后患者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以抑制自身的免疫排斥反应。
(2)过敏反应
①概述: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入侵产生免疫反应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叫作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由进入体内的过敏原引起,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②举例:有的人吃了虾、蟹等食物后,会腹痛、腹泻、呕吐,或出现皮疹;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休克。严重的过敏反应还会导致死亡。③防治:a.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b.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治疗。
1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艾滋病
知识讲解
(1)概述: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2)病原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
2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危害
知识讲解
HIV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患者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
3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艾滋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知识讲解
(1)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
(2)传播途径
①性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
②)血液传播:与HIV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共用针具,使用被HIV污染的工具拔牙、补牙,输人含有H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也都可能感染艾滋病。
③母婴传播:已感染HIV的妇女可能通过分娩、哺乳等将HIV传给胎儿或婴儿。
(3)易感人群
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4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
知识讲解
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可以使用的艾滋病疫苗,预防艾滋病可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1)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
(2)洁身自爱,保持单一的性伴侣。
(3)感染HIV的妇女应避免怀孕,
5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知识讲解
(1)一般的交往、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的一般交往、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2)关爱艾滋病患者
无论是什么原因感染了艾滋病或成了HIV携带者,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们。首先不歧视和孤立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其次要积极地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与疾病斗争的勇气。
5
知识剖析
知识点3 艾滋病
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知识讲解
知识链接
世界艾滋病日和红丝带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且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都有一个宣传活动主题。红丝带是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它代表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与支持。
知识链接
国产口服抗艾滋病新药--阿兹夫定阿兹夫定是一种HIV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HIV在体内的逆转录与复制,是中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新药品种。
1
知识剖析
知识点4 免疫规划
疫苗
知识讲解
(1)概念:疫苗一般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者其中的抗原性物质制成的生物制品。
(2)原理: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人体接种疫苗后,可以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使用方法:疫苗可经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口服等方式接种到体内,使人体产生抵抗相应病原体的抗体,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
知识剖析
知识点4 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
知识讲解
(1)概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方法。
(2)举例:接种脊灰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接种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3
知识剖析
知识点4 免疫规划
我国的免疫规划
知识讲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现在可免费接种的疫苗越来越多。婴儿刚一出生,医院就会给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之后,要到居住地的接种单位或者出生医院办理预防接种证,按照上面的接种提示,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4
知识剖析
知识点4 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的意义
知识讲解
免疫规划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别提醒
接种疫苗≠治疗疾病
疫苗的作用是预防疾病,并不能治疗疾病。
综合训练
考点1 抗体和抗原
1.(2024秋 苏仙区校级期中)被疯狗或者猫咬伤后,要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和措施分别称为( )
A.抗原、消灭传染源
B.抗体、保护易感者
C.抗体、控制传染源
D.抗原、保护易感者
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被疯狗咬伤的患者,注射的狂犬抗毒血清属于抗体,能抵抗狂犬病毒,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B
典例分析
综合训练
考点2 淋巴
2.(2024秋 绥滨县校级期中)能产生淋巴细胞的器官是( )
A.肺
B.肾
C.脾
D.心脏
人体的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器官有脾、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
其中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免疫功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而心脏、肺、肾没有此功能。
故选:C。
C
典例分析
综合训练
考点3 人体的免疫功能
3.(2024秋 肇源县期中)器官移植成功后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
B.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C.免疫不总是对人有益
D.免疫本质是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A、移植到人体内的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故A正确。
BC、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故免疫不总是对人有益。故B错误,C正确。
D、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故D正确。
故选:B。
B
典例分析
综合训练
考点4 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4.(2024春 广陵区期中)吃饭时咬破口腔内壁,一般不会感染,是因为唾液中含有( )
A.消化酶
B.溶菌酶
C.抗原
D.抗体
口腔中有唾液腺的开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初步消化作用,除此之外唾液中有溶菌酶能将病菌溶解,起到免疫的作用。所以,吃饭时咬破口腔内壁,一般不会感染,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
故选:B。
B
典例分析
综合训练
考点5 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5.(2024秋 兰陵县期中)2024年4月,以“深度认知疫苗,助力科学传播”为主题的“疫苗科普知识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提升公众疫苗素养的水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疫苗认知。下列疫苗认知中,较科学的是( )
A.是一种有活性的病毒
B.是一种抗体
C.是一种失活或减毒的病毒
D.是一种抗生素
AB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可见,AB错误、C正确。
D.抗生素是由细菌或真菌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物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C。
C
典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