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新高考2025年河南历史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现了”基础与能力并重,历史与现实关联“的命题目标,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素养 强实证 联实际”的导向,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聚焦制度演变 经济活动 文化传承,凸显国家治理主线。不妨在教学设计中以“国家治理 经济发展 文明互鉴”为核心主题,覆盖多领域。其中涉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情景创设为“诸子百家对历史的不同叙述”,考察内容为“思想流派通过对历史阐释构建理论以应对社会变动”,考察知识点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历史认知与社会变革”,涵盖思想史领域。命题呈现“古今中外关联紧密。现实关怀鲜明突出”“开放性与探究性增强”的特点。因此,面对新高考,需要筑牢主干知识,构建时空框架,以时间轴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为纬,构建“通史+专题”体系,同时强化史料研读,提升解析能力,针对性训练“材料--结论”推导能力,聚焦中外关联,深化比较思维,打破中外史界限,构建“同期对比+跨期对比”思维;立足主题整合,培养综合能力,围绕核心主题整合分散知识点,形成“小切口,大跨度”的分析能力;突破开放题型,强化论证逻辑”,掌握“观点--史实--结论”的论述结构;关联现实热点,厚植家国情怀,挖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1] 现在的历史试题命制突出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新情景 新问题 新思维”,要求更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历史教学和考试评价始终在追求的目标,那么一线教学必须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要从高考评价改革的引领中寻求变革方向。而非只用新教材,而不用新教法。在新教法下也会应用而生新学法,学生自然能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素养。二、新课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解。 [2] 《课程标准》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有如下表述: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在这个表述中,重点内容为“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核心概念为“经济发展”“政治变动”和“百家争鸣”;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春秋战国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如何推动变法运动”,二是“战国变法运动对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三是“百家争鸣如何为变法运动提供思想资源并塑造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关键问题的确定和解决,可从必然性(背景)、多样性(表现)、延续性(影响)三个维度构成本课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使学生系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地位。三、新教材“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内容须有史实根据,要真实地、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应尽可能体现时代性,适当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就需要引入学界前沿。“近年来,以“国家治理”为视角的专业性研究是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多学科关注的重点,不断激发出新的理论、新的视角和新的问题意识,中国古代史领域也不例外。尽管国家治理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如何理解和研究国家治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史的研究重视还不够,将学术热点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的程度还不够。西周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开始萌发,国家治理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历史上关于治理思想与实践的积极探索,主要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并对整个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史,必须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 [4] 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则可以把握“国家治理道路中的变与不变”进行设计。从小切口,大历史,新立意,以“酒之爵与人之爵”为核心, [5] “破周礼、立秦法”为主线,分为“周秦之变”“礼法之辩”“制度之砭”三部分,通过器物史的内史观照政治史的外史,通过制度取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从早期中国到帝制中国的历史变迁。 [6] 贯穿“粮食安全”红线,理解“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初高中衔接需要明确初高中教材的变化,还需要关联大学,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妨以“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其一是教材表述差异引发的疑问:初中教材的表述为“诸侯争霸”,高中教材表述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纷争”和“变法运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高中教材更强调“变法”?其二是历史事件对比类问题:横向对比为春秋时期的“争霸”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有何本质区别?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内容相似,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孔子周游列国无人重用,而法家人物(如商鞅)却受君主青睐,为什么?纵向对比为西周的分封制和战国的郡县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郡县制更适合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和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目标有何不同?其三是思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战国君主为什么更偏爱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是否显得不合时宜?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战国时代战争不断,墨家的理想是否过于理想化?兵家思想为何不受重视?其四是历史细节与逻辑推理问题: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崛起,他们到底是靠什么获得君主信任的?(如苏秦、张仪)为什么有些变法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会遭到贵族强烈反对?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度对后世(如汉朝)有什么影响?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通过对比、假设、辩论,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激发学生主动的思考。通过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不仅来自宏观背景,也受具体人物、事件影响,培养历史思维。通过“史料实证”(对比不同变法措施)、“历史解释”(分析成败原因)来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初中已学习“诸侯争霸”基本史实,但对“变法运动”与“纷争”的内在关联认识不足。对分封制、诸子百家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缺乏对制度变迁深层逻辑(如“爵本位→官本位”)的理解。2. 能力水平能阅读简单史料,但多角度分析(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辩证评价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的矛盾性)的能力较弱。开放题型(观点论证类)和史料实证(数据计算、对比表格)训练不足。素养短板历史解释素养停留在史实描述层面(课标水平2),需提升至“运用术语解释系列史事”水平。缺乏从器物史(酒器)切入政治史的跨领域思维,对“国家治理”主线认知模糊。
教学目标
1.梳理春秋战国经济(铁犁牛耕)、政治(分封瓦解、郡县制萌芽)、思想(百家争鸣)的互动关系。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如何推动“周秦之变”。运用史料(如地图、酒器图片、《商君书》原文)论证历史结论,提升材料解析能力。2.通过问题链驱动(如“旧制度为何无法维系新社会?”)和 对比示意图(西周爵制 vs 秦二十等爵),培养历史比较思维。 3.感悟变法改革需顺应时代需求(如齐模式适和平 vs 秦模式适配乱世)。理解“粮食安全”(酒政中的重农抑商)对国家治理的战略意义,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变法的必然性: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周礼瓦解→变法需求。商鞅变法的核心措施:军功授爵、重农抑商、县制取代分封,体现“破周礼、立秦法”。百家争鸣的实质:儒、法、道等学派对“治国之道”的争论,反映社会转型的思想冲突教学难点理解“周秦之变”的本质:从血缘政治(西周爵本位)向官僚政治(秦汉官本位)的转型。辩证评价变法影响: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vs 文化断层与人性的压迫。3.器物史与政治史的关联:通过酒器材质/纹饰/用途变化,解读礼崩乐坏与制度变革。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原始文献、学术著作、图表(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计算、史料阅读、历史人物评价
板书设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问题1:为何旧秩序无法维系新社会? 政治大纷争 “鲁酒薄而邯郸围” 诸侯纷争 周秦之变 民族大交融 “尊王攘夷” 华夏认同 酒之爵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法运动成为必然 经济大发展 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实施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器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以问题2:新社会需要何种治理秩序? 商鞅变法的措施 积极性 二、礼法之辩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人之爵 局限性 变与不变 问题3:治国之道如何因时制宜? 见 孔子和老子 道三、治道之砭 百家争鸣 争鸣中有共鸣 酒论--国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从西周到秦的酒器,引导学生观察,酒器发生了哪些变化?维度西周春秋战国秦历史解释材质青铜青铜、瓷、木玉成本决定使用权归属纹饰饕餮/凤鸟素面/绳纹(实用)云纹神权象征→实用主义转型→王权象征使用场景宗庙祭祀日常餐饮日常餐饮周礼崩溃王权上升介绍书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旧的礼乐制度无法维系新社会?礼崩乐坏的根源是什么? 观察酒器的材质,纹饰,功能,结合时间轴说明酒器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酒爵是符号,等级标识,旧礼制无法维系新社会 通过酒器变化的现象来探究“礼崩乐坏”的本质链接学术热点,提升思维高度
一、周秦之变 教师过渡:中山国有酒。名为千日醉,其色墨绿。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关于酒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所产的酒也风格迥异,如鲁国之酒浓度较低,酒味清淡。赵国之酒浓度较高,酒味醇厚。“鲁酒薄而邯郸围”讲述了楚宣王会见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带来了自己酿制的美酒献给楚宣王,楚国的君臣品尝完后发现,这两个国家的酿酒技术相差甚远,赵国的酒醇厚甘香,而鲁国的酒却平淡无味。当时有一位臣子出于私心,向赵国的使臣讨酒喝,但是赵国使臣因为带的酒不多,委婉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位臣子便怀恨在心,施计将鲁国和赵国的酒坛调换,楚王满怀期待地准备品尝赵国的名酒,却发现赵国的酒平淡无味,认为是赵王有意戏弄他,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时大怒,便立即派兵围攻了邯郸。教师:真的是酒引发了战争吗?谈谈你的看法。酒的厚薄不是关键因素,诸侯之间的争斗完全是为了既得利益。人们把"酒"推到事件的最前沿,仅仅是一种借口。那么真实原因是什么?从国事活动方面来看,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抗争激烈,交往增多,双方或多方接触时,往往采用饮宴形式来沟通彼此,在此之间,"酒"扮演了媒介的作用。外交活动有时在会饮过程中才能完成使命。请对比两幅诸侯国形势图,试分析从春秋初期到战国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发生了怎样变化? 教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强化。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将“攘夷”作为维护周王室权威的手段,实质是通过文化认同凝聚中原诸侯。孔子作《春秋》,以“内诸夏而外夷狄”区分文明层级,但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之”,而非种族排斥,故言“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公羊传·定公四年》)。这种“文化可变论”为后世华夏认同的开放包容埋下伏笔。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华夏认同的理论建构贡献深远。孟子强调“夏变夷”的文化同化力,主张“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将华夏认同扩展至政治共同体层面;法家则通过郡县制与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削弱血缘认同,强化地域—政治认同。与此同时,周边族群如秦、楚、吴、越通过学习中原文化逐步融入华夏体系,如楚庄王“继文武之业,而崇帅丕显德”(《左传·宣公十二年》),表明华夏认同已从血缘纽带转向文化认同。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农业与酒的关系。教师:若你是酒商,你更愿意在齐国还是秦国售酒?计算:若年酿酒用粟500万斛,酿1斛酒耗3斛粟,1兵年耗18斛粟如果酒税使酿酒量降60%,这些节省点粟米养多少士兵?节省下的300万斛粟,可酿100万斛,也可供16万余士兵口粮。过渡:战国时期兼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需要富国强兵。齐国的商业繁荣,但秦国更主农战。从齐桓公的春秋五霸,到秦灭六国,齐模式适合和平年代,秦模式适配乱世,说明改革本质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即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思考酒的政治意义酒作为一种符号,从现象到本质,理解诸侯纷争的真正意图。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局部统一观察地图,学习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战国时期北方部族数量减少阅读材料,理解尊王攘夷与华夏认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指出农业发展的表现从酒税理解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齐国商业繁荣,秦国重酒税,如果酒商,自然齐国的环境好理解唯物史观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用“鲁酒薄而邯郸围’说明诸侯纷争,以酒为借口进行政治纷争。结合两幅地图,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形势的变化。其实就是让学生结合所学,根据地图中区域扩大的变化进行解释。通过材料分析来理解华夏认同。理解这一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用酒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材料,来进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从酒的发展这一现象,理解农业发展与酒的关系,通过生产力发展的系列变化,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通过“生产积极性提高”,引出井田制瓦解,小农积极发展,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
二、礼法之辩 教师过渡:“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是破礼的表现,接下来一起走进变法运动。商鞅变法自主探究,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从“酒之爵”到“人之爵”,从礼器象征到权力等级来分析周秦之变。司马光批评商鞅“弃礼义,尚功利”,但梁启超称赞其“千古第一大改革家”。结合课本及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积极性: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礼法之辩教师过渡:孔子因酒器形乱怒呼“觚不觚”,商鞅却熔贵族礼器铸农具。两者维护的“秩序”本质有何不同?谈谈两者对“变与不变”态度差异的根源。孔子说“殷之于夏礼,有所损益”,他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变。商鞅彻底废除世卿世禄,主张建议新秩序。人物秩序观核心逻辑阶级孔子礼制形制规范=社会稳定没落的就旧贵族商鞅法制实用效率=富国强兵新兴的地主阶级谈谈你对“变与不变”的理解。孔子想修修补补旧制度,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希望保留贵族特权;商鞅直接拆楼重建,认为旧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改革获得特权。孔子要的是“酒杯不能乱用”的规矩,商鞅要的是“多产粮食”的结果。一个守护传统贵族特权,一个追求国家生存利益。 自主探究商鞅面对的变化,以及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作出的措施及其影响。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孔子和老子的言论来深入剖析儒道的特点。自由论述 通过周秦制、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直观感受制度的变革,渗透“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改革孔子和老子都属于没落的旧贵族阶级,但对旧秩序与新社会的看法却不同,引出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核心问题:新社会需要何种治理秩序?
三、治道之砭 过渡: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中的几乎各个学派,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是“百家争鸣”的典型。稷下学宫是类似高等学府的养士之所,稷下学宫的负责人被称为祭酒。在这里,祭酒还没有正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教育职务,它只是齐国地方性质的。荀子能三为祭酒,表明他的社会地位很高。教师:孔子因酒器“觚”形变而怒呼“觚不觚”,老子却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两者对“器物失真”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他们对于变化的时代大势的看法?(一)百家争鸣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儒道法墨的酒论,探究其治国之道。“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墨子·节用》)“醉者神全,其天守也”(《庄子·达生》)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商君书·垦令》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指出各派的治国思想及其特点。(二)争鸣中的共性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治道问题。墨子讲:“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庄子讲:“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韩非子讲:“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吕氏春秋 知度》讲,“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大家都在谈治道,是因为“用得其道,则天下治;用失其道,则天下乱”。宣传治道,也在宣传他们自己的政治主张。(三)酒政之砭教师:以“治国之道”为子目研习出发点,落脚于在酒政中理解大历史中的变与不变。设计“以史为鉴,察势明道”两个专题活动,以周、秦的酒政为探析主要对象,设计“酒政之砭”专题活动,以阅读--研讨--写作为专题评价路径,展开专题研习。 阅读材料,理解儒道法墨的思想及其特点搜集材料--写史学论文 通过酒论来理解儒道法墨的思想特点思维提升,从争鸣看共鸣,关联国家治理史教学评一体化,从酒论到治国之道,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 一杯浊酒映春秋,一方官印定秦风 酒之爵与人之爵的故事告一段落,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的故事还在继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总结,预习新课 总结升华
教学反思
本设计以“酒之爵与人之爵”为切口,通过器物史勾连政治制度变革,突破传统教学视角。重难点聚焦制度转型的必然性与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证性,资源上突出学术前沿与实物史料结合,目标直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落地。以“酒论”为媒介,将抽象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可对比的具象主张。以专题研习(阅读-研讨-写作)整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从战国“重农抑商”引申至当代粮食安全,呼应课标“历史与现实关联”要求,做到古今贯通。仍需要在实践中将素养落地,细化问题设计与作业。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
^1 陈文浩:《2025年高考河南卷分析暨2026年高考展望》,中学历史教学园地,2025年7月24日。
^2 黄牧航、朱命有主编:《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原理和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28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4页。
^4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史研究》,《国家治理研究》第1期。
^5 阎步克:《酒之爵与人之爵:东周礼书所见酒器等级礼制初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5月。
^6 孙闻博:《周秦变革与秦汉模式》,《史学月刊》2025年第7期,第9-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