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0: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有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为情景教学法,“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假如文物会说话”切入,通过文物独白,建构学习情境,通过“汉并天下”瓦当、汉兵马俑,“画像砖石”三件关键性文物串联起本课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有为”而治以及东汉王朝兴衰的学习内容。
二、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线是:两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教学逻辑上,汉初休养生息形成“文景之治”及“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为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巩固统一度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的局面,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上述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文学成就斐然,科技成就突出。 单元课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上承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交融,因此在本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深度方面,如西汉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以及西汉兴衰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还需要加深理解,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同时本课涉及的内容多,涉及人物多,时间跨度大,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线索,建立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两汉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并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和意义。 通过材料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措施的历史背景,理解汉武帝“有为而治”是汉初休养生息后国力增强的必然选择,认识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时代特征的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辩证评价察举制等历史事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多维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汉武帝时代“华夏民族完整统一”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华文明延续的奠基作用,增强民族尊严感与文化自信,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爱国情怀) 认识两汉的衰亡的历史原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规律与教训,也让学生在两汉历史和文化中汲取更积极的价值,知晓其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汉巩固大一统秩序的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以此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教训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资源 (二)教学方法 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导入:展示“汉并天下”瓦当独白,它的核心象征是“统一与稳定”,提问:此时汉初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汉初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是什么?以文物为切入点,直观理解汉初政策转型. 学生认真,对金缕分析,对瓦当产生直观的认识和兴趣,跟随教师的设问,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文物角度探究两汉历史
一、汉瓦低语 ——「无为」下的长治久安 思考: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与秦朝相比,统治者措施有哪些变化?通过秦汉政策、思想、制度对比,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通过具体的制度帮助学生理解,汉初采取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呈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汉承秦制,并有所损益,尤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进一步呈现汉初处理封国问题的尝试,结合郡国并行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过渡:汉初的“无为而治”使汉朝经过了60余年的休养生息,其间积累财富而形成的国力,迎来了汉武帝“有为而治”,大展宏图的时代。首先从 “内政篇” 开启,学习汉武帝是如何稳固大一统王朝根基的。 内政篇:集权为要 中央:中外朝制度 背景:(面对丞相田蚡骄横)上乃曰:“君除吏尽末?吾亦欲除吏!”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学生根据材料发现相权强大的问题,为了削弱相权,顺势引出中外朝制度,讲解其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该制度的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颁布“推恩令” 背景:“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中央权力收拢之后,地方的隐患逐渐浮出水面。材料中体现地方势大的问题,西汉初年直接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讲解内涵意义,学生思考其影响: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汉武帝一种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 地方:设立刺史;任用酷吏。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为了消除材料中体现的豪强势力威胁,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专职监察地方,刺史的特点是位卑权重;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 学生思考得出影响:这打击了地方豪强,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察举制 汉武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集权,但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构就需要大量优秀人员来运作。于是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察举制由地方举荐到中央考核,方式:自下而上;标准:品德与才能 对于察举制度的评价选择“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篇:控财赋力 过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非常重要,但国家的实力还要靠经济来支撑。此时面临三大隐患:私人铸钱冶铁煮盐,威胁中央集权;私商积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私商控制市场,损害民生。经济措施请学生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并自主思考。 改革币制,铸币归公 由于秦半两钱,没有控制铸币权,官商铸钱牟利,大小轻重不一,交易不便,社会混乱。 汉武帝改秦半两为汉五铢钱,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 私人冶铁制盐,威胁中央集权。 学生思考得出:这两项措施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均输平准,抑制物价 背景:私商控制市场,损害民生 均输:设均输官,中央统一征购物品,运输到高价地贩卖或运往中央。平准: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告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算缗:向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6%) 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告发者可得被没收财 产的一半,被告者罚戍边一年。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篇:思想归一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过渡:一个封建国家来看,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维护统一也不可忽视,秦朝有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结合课本22页”史料阅读”及材料内容,概括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3)“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社会矛盾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 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对三纲五常辩证的看待,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而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的基石,应当发扬。 接下来由内容一对一的分析影响,进一步理解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原因在于符合自身统治的需要,即巩固大一统,形成文化专制,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其中新儒学“新”的特点就是“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核心,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形成。 (四)外事篇:开疆拓土 提问:对比秦朝与西汉形势图,思考西汉的疆域有何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汉朝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更为广阔,尤其体现在西北地区疆域的开疆拓土,自然过渡到汉武帝积极开拓边疆的措施。 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西汉王朝的开拓进取,反击匈奴不仅稳固了边疆,而且在此过程中汉族逐渐形成,强化民族意识,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融交流。 (五)大一统的意义 汉武帝的措施环环相扣,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给出大一统的概念解析。 所谓“大一统”,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核心是王权一统。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并结合材料思考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了大一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疆域大一统共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 从完整意义上统一了华夏民族,同时形成了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主流,使华夏民族有了挺立千年的尊严和自信。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以及初中知识进行回答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材料,发现问题,获得推恩令施行的背景认识 学生思考刺史“位卑权重”的设计意图,回扣中外朝制度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小组思考察举制的优缺点 阅读课本,自主归纳汉武帝巩固经济大一统的措施及目的,完成表格填写。 带问题阅读教材22页史料阅读,结合所学进行思考 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被接受在于符合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 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了大一统。 采取对比的方式,节约课堂时间,又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感受秦朝与汉初在治国方略上存在的不同。 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制度变革的背景,培养信息提取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政治上的措施多借助示意图、分布图等,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制度的内涵 刺史的“位卑”同中朝选择资历浅的官员同理,便于皇帝控制。帮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思考、理解历史。 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制度设计的灵活性及局限性。 本课涉及多方面措施,内容繁多,经济上借助表格,培养学生自主梳理、学习知识的能力。 理解思想变革与政治需求的关联,掌握核心概念的内涵。 培养文化反思能力,树立扬弃的观点 进行地图阅读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提取地图信息的方法。 升华总结,学生对于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秩序的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拥有更深刻的认知,突破重点 强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三、 画像砖石 —「东汉」的治乱兴衰 西汉衰落 过渡: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王朝更是声名远播。如此强大的王朝为何覆灭呢,让我们带着“汉武帝统治末年有什么社会问题?”的问题走入西汉衰落的学习 出示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性…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传》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注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东汉的兴衰"一目的第一段,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汉灭亡的原因。 王莽新政与光武中兴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9年,西汉灭亡,外戚王莽夺得政权,建立了新朝。王莽的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从而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 25年,西汉宗室刘秀在豪强地主支持下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抛出画像砖,学生观察“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市集”,教师提出问题: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样的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顺势进入东汉历史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24页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汉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和影响。 东汉的衰落 豪强地主的壮大 出示第二幅画像砖,进入东汉为何衰亡的学习,辅以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东汉豪强地主的特点及其对东汉衰落的作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党锢之祸 学生观察东汉皇帝即位年龄与寿命表格,思考东汉后期的皇帝都有何特点?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循环图,讲解“党锢之祸” 两汉衰亡的原因 结合本课所学和教材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两汉衰亡的共同原因。以小见大:从秦末农民起义,吸取教训到汉初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然后经济恢复发展,走向盛世;后期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王朝走向衰落。旧王朝灭亡,新的王朝又建立了,由此过渡到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轨迹 所以费正清指出“好像看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的改朝换代的历史。” 两汉的这样一个衰亡当中,再结合七百年治乱兴衰周期图,又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历史的周期率,就是兴盛亡。 最后以民主党派人黄炎培与毛主席的对话以及放进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结束课堂,升华主题。 1945年黄炎培去延安时对毛主席所说:“我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这种王朝兴衰的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他说“我们找到了这一条路,那就是一条民主的路。只有用人民来监督政府,只有人民来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以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上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结束课堂 两汉的文化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思考两汉的文化与大一统之间的关联,有何启示 理解两汉灿烂的文化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分析解读史料信息 观察文物细节,体会画像砖中描绘的贸易活动的活跃,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 阅读课本,归纳 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 通过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互证,把握东汉豪强地主的特点 回顾秦汉衰亡的 原因,明白秦朝因为社会矛盾急剧爆发而速亡,而汉因危机的累计而衰亡。得出衰亡的共同因素,进而为当下提供经验借 鉴,需要重视民 生、保障民生、选贤任能、因时而变。调整制度等。 根据课本总结两汉在史学、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 按照时序梳理王莽建立新朝,最后灭亡,东汉建立的相关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帮助学生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之一:豪强地主的壮大。 以史鉴今,从两汉衰亡的经验教训照耀毛主席开辟的新路,再到今天坚持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观,突破本课难点。 深刻体悟两汉文化气韵,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总结
该教学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每一项制度的影响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加深对重点的学习,结尾升华总结。汉前后相继四百多年,大一统的格局得到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是以汉族命名,我们的文化被世界称为汉文化,这也说明,汉代文明的繁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进程。但是,两汉王朝的最终衰亡,又印证了民心与民力、政策与统治之间相互影响,留下了足以警醒后世的惨痛教训。
课外作业设计
1.思考: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答题模板:表格内容XXX可以论证XXX 2.从下列人物中选择1人,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他的事迹,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司马迁、霍去病、张骞、苏武、班超)。学生得以感悟历史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过多,史料过多,对学生能力层次,课前预习效果要求比较高。 2、虽然整合了图片、文字甚至地图的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够融会贯通,合理利用;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