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一、授课基本信息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课时:1课时 课型:新课
二、教学分析
1. 课标要求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同时掌握这一时期的南北形势、历史特征。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课,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一课,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本课之前,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刚刚建立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巩固,但本课讲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却又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混乱动荡的时代,这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也为后世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等。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本单元中起到开篇和引导的作用。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三国与西晋”讲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与灭亡,也有关于民族交融的表述;第二子目“东晋与南朝”则讲西晋灭亡后东晋的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涉及到门阀政治与江南开发的知识;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讲西晋灭亡后北方局势与政权的更迭,着重突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子目之间第一子目与第二三子目以时间顺序展开,而第二三子目又是地域上的并列关系。总体逻辑并不流畅,但三个子目中“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等内容可以作为讲授线索,这也需要教师对教材和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有一定理解后进行归纳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地区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看待历史的角度和观念。 3.学情分析 本课受众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有一定了解,对于八王之乱、江南开发、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等重大事件也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初中课本对于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意义等方面探讨较少,所以学生在这些方面有不足。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辩证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仍有一定欠缺。因此本课要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材料分析、时空观念等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学习兴趣较低,由于这一时期政权更迭过于频繁,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太过混乱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且《三国演义》等被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本课特别是三国时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另外,本课可用史料较多,包括文字史料、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等比较充足,不仅可以在课上使用,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很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外可以指导学生自主了解。
三、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时间轴、地图等资料,能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状况,能够分辨不同时期的形势图,了解政权更迭的特点 目标2:结合史料、图片等材料,对比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的情况,能够根据史实,深入分析事件的原因与表现、影响。 目标3:认识“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背后反映的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体会到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教科书、地图册、相关文字史料、出土文物、图片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政权更迭脉络,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难点:门阀政治,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民族交融趋势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教师解释具体意思,并提问“为什么要衣冠南渡,南渡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引出对于衣冠南渡的思考 根据材料理解“衣冠南渡”的意思,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用史料中的成语导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大致画出此时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学生大致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并指出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的时代特征,并指出衣冠南渡所在的具体时间段,引出关于三国两晋南朝的政权更迭介绍。 阅读教材,简单画出三国两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跟随教师思路共同完成示意图。思考这一时期时代特征与衣冠南渡的时间段。 自主阅读课本并完成政权更迭图示,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时间脉络,对本课有整体把握。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能力。
一、为何南渡——三足鼎立后的短暂统一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观看视频】三国大事年表 了解三国时期重要时间点 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魏蜀吴建立政权的人物、存续时间、都城等基本信息。 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史实,结合初中所学,巩固三国知识 通过结合视频,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比较混乱的历史,以地图梳理三国鼎立时期政权建立者、存续时间、都城等,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二)永嘉之乱 【出示材料】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简单介绍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过程,梳理时间线,介绍西晋被内迁少数民族所灭,引出对少数民族内迁的介绍。 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灭亡的过程,结合课本,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相关知识 利用地图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灭亡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少数民族内迁的问题。
(三)五胡内迁 【出示材料】: 材料一:东汉末年,北方的袁绍“兼戎狄之众,南以争天下”;曹操征乌桓,得降人20余万,“悉徙其族居中国”,并从中挑选优秀骑手编成骑军,“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 【中国5000年历史时期的距平曲线于朝代对应关系】 【提出问题】问题二:结合材料分析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预设回答: 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射,统治者吸收少数民族充实自己的军队,而且此时由于战乱频发,中原的人口也在持续下降,所以他们也需要少数民族内迁来补充劳动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冷,他们不得不南下中原追求更适宜的温度和更良好的生存条件。 结合材料,思考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分析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解释史料的能力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南渡之后——东晋南朝的存续与变迁 (一)东晋建立与南朝更迭 出示材料【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朝概况表】 将视角回到衣冠南渡后的南方,简单梳理东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过程,介绍东晋与南朝在疆域、都城等方面的共同点,介绍“六朝古都”六个朝代 通过“王与马,共天下”引出“门阀士族”概念 观察东晋与南朝更迭顺序和南朝政权概况,总结共同点。结合课本历史纵横,简单了解门阀政治。 通过展示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和南朝概况,锻炼学生总结能力。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门阀政治 解释“士族”“门阀”的含义 梳理门阀政治发展过程和特点,指出门阀政治存在着一系列弊端,比如世家大族隐匿人口、谋求家族利益、世家之间争权夺利等,注定走向衰弱。 【出示材料】 黄门郎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僧达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 “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 ”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曰: “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 ”帝曰: “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 ”太后又谓帝曰: “我终不与王僧达俱生。 ” ——《南史·卷二十一》 佐证南朝士族的特权与特点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门阀政治发展过程,思考门阀政治的特点。 通过解释门阀政治的含义、梳理门阀政治发展过程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门阀政治,将学生知识加以串联,形成体系。
(三)江南开发 【过渡】通过门阀政治的统治相对稳定过渡到江南地区的开发 【提出问题】问题三:结合课本30页第二段内容与以下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出示材料: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 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 预设回答:首先,相较于北方的割据混战,社会稳定战乱较少。其次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再次南方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补充统治者支持对江南那开发的推动作用 阅读课本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 展示课本材料,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解读材料的方向,同时提升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
【提出问题】问题四:结合图片与课本内容,归纳江南开发的表现 【出示材料】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学生回答后出示有关文物,介绍文物概况,印证江南开发的成果。 阅读课本材料,结合图片,归纳江南开发的表现。观察出土文物,对应江南开发的表现 通过图片材料与文字材料、出土文物相结合,更直观地展现江南开发的成果,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小结 梳理秦汉以来南方地区发展情况,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起到的重要作用。 跟随教师思路,结合所学,梳理江南开发过程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介绍江南开发的意义,将历朝历代江南开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总结能力。
三、胡汉杂糅——北方的嬗变与融合 (一)十六国时期的北方 将视角切回北方,提出问题 问题五:衣冠南渡、北民南迁后,北方地区发展如何? 【出示材料】 材料一:自晋丧中原,戎狄侵扰,百余年间,未暇以北虏为念。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南朝·梁]陈庆之 通过“夷狄侵扰”与“礼仪富盛”的对比,分析影响不同的人对北方印象的因素 信息来源、政治立场、身份立场、时代背景等 通过衣冠南渡后南方人对北方印象和现状的对比来设问:为什么北方会出现“衣冠士族,并在中原”这样的现象?指出民族交融在此的重要作用。 观察分析两则史料,对比得出两则史料中南朝人对北方的印象有何不同。思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不同以及北方产生变化的原因 设置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解释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出示材料】十六国地图、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猛宰政公平……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 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房玄龄等 《晋书》 教师带领学生结合课本分析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首先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四燕一凉分布在北方各个地方。在迁移中,民族布局被打乱,各个民族交流交融。其次,从这张表中我们能看出赵秦汉燕这些都是从战国时期以来中原的国号。而十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实际上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最后一则材料少数民族的治理措施都是学习汉族的,而且王猛作为一个汉人,说明民族交融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 观察三则材料,分析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通过十六国地图、统治者族属表和《晋书》材料,从不同方面分析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状况。
(二)孝文帝改革 出示材料【四世纪下半叶到五世纪的地图】 梳理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北方重归混乱再到北魏统一和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脉络 梳理从前秦统一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的政权更迭。回忆淝水之战过程、结果、影响。 结合地图与时间轴梳理政权更迭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回忆淝水之战,使学生了解民族融合尚未完全充分的现状。
【过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 【提出问题】问题六:北魏出现了什么问题,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 【出示材料】 九月壬午,青州高阳民封辩自号齐王,聚党千余人,州军讨灭之。 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 朔方民曹平原招集不逞,破石楼堡,杀军将 十一月,妖贼司马小君聚众反于平陵。 二年春正月乙卯,统万镇胡民相率北叛 二月……东部敕勒叛奔蠕蠕,太上皇帝追之,至石碛,不及而还。 三月……连川敕勒谋叛,徙配青、徐、齐、兖四州为营戶。 秋七月,光州民孙晏等聚党千余人叛通刘昱 ——《魏书·高祖纪》 可看出孝文帝统治时北魏境内叛乱数量多、范围广、涉及民族广,推导逻辑链: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改革措施(主要是冯太后主导) 解释宗主督护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概念的含义。并分析改革措施对北魏带来的积极作用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含义以及带来的影响 介绍孝文帝改革背景,让学生更好理解改革措施。将孝文帝改革分为冯太后主导时期与孝文帝主导时期讲授,不抹杀冯太后这位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更详细地介绍孝文帝改革内容,为学生深入学习、认识改革影响打下基础
梳理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措施 【设置情景】以北魏任城王元澄为线索展开对于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的讲解 问题七:结合北魏任城王的经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出示材料:【北魏孝文帝迁都,北魏文官、武官俑】 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对于消减民族隔阂的作用;划分门第与汉族通婚对于转化民族矛盾巩固统治基础的作用,用构建情景的方式生动展现孝文帝改革内容与作用 回忆孝文帝改革措施,思考为何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何减少民族隔阂。 通过构建情景将学生带入孝文帝与任城王元澄的视角来印证孝文帝改革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
小组讨论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并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首先,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其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最后,北方政权的实力在孝文帝改革之后不断壮大,为由分裂走向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弊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是全面的汉化,全盘接受汉族文化,让原来的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而鲜卑作为一个尚武的民族,全盘汉化让他们失去了尚武的民族精神,就导致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削弱,为之后北魏的分裂埋下伏笔。同时当北魏的豪强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时,自然也就导致新的门阀士族的形成,北魏重蹈东晋覆辙。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和局限。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改革意义与局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出示六世纪前期到589年的地图,结合时间轴,梳理从北魏分裂到隋朝灭陈完成统一的过程,点明隋朝完成大一统,中国又进入了全新时代。 跟随教师思路梳理北魏动乱到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 结合地图与时间轴梳理政权更迭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北方统一南方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过渡】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那便是民族交融 【提出问题】问题八: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过程,归纳此时民族交融的特点 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各个时期民族交融示例,分析民族交融特点 通过梳理民族交融历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小结 从政治、经济、民族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总结,突出本课承前启后的地位,补充唯物史观,传达中华民族发展的连续性,指明历史中的曲折是有必要的 跟随教师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是必然的,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本节课所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拓展与练习 【课后作业】 ①少数民族同学了解本民族封建化历史,汉族同学从“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中选择一个民族,了解其封建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500字 ②观看视频《北魏孝文帝:一场改变历史的改革背后》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与作用 拓展学生思维,巩固本课所学,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依据课标,整合教材。以课本政权更迭逻辑展开,在三个子目中突出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保证逻辑连贯的同时突出重点,对于教材资料充分运用。培养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充分运用教材材料。设置了情景,探究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与意义,深入探究历史。但部分问题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问题可以省略或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不足,学生可能出现走神等不专心情况。教学经验不足,对与课堂生成的预设和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