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0: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模拟科举殿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制度运行逻辑,深化对公平竞争原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单元的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课标分析:对比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以及赋税制度,分析其变化与创新的背景、内容、影响,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二)教材分析 从整体上看,对于第5、6课的了解是认识隋唐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基础,同时,本课也是对第5、6课的补充。 从局部来看,本课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分别从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经济管理三个层面介绍了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而赋税制度则成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这三个层面制度的变化和创新共同促进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三)学情分析 1、已知:学生在初中时期已学过与本课相关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对于本课学习较为有利。 2、未知:学生的知识架构尚未形成系统网络,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变化发展的联系认识尚不够深入。 3、想知: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积极,渴望进一步加深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理解及知识体系的建构。 4、能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此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对于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原因、影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且此时期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已有所适应。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图片,了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发展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更好地认识三种制度的变化趋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隋唐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产生背景,认识到制度的产生离不开隋唐独特的时空环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讲授,认识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强大,培养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归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科举制度的影响;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两税法的内容。 (二)教学难点 两税法的影响。
教学资源、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归纳策略 (三)教学方法 1、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 2、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唐三彩文官俑图片展开导入。 提问学生:为什么孟郊会如此得意呢?图中的文官俑为何也是一副扬眉吐气的神态? 结合材料和预习知识思考半分钟。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疑问进入新课。
第一子目:选官制度 (一)回顾所学 出示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表格,让学生思考1分钟如何完善表格。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巩固基础,夯实所学。 第二幕 九品中正制 2、出示教材38页历史纵横材料,让学生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并提问学生。 待学生作答完毕,教师总结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为: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3、出示史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九品中正制内容。 抛出问题:为什么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有其内在逻辑关联) 4、出示两段材料,组织小组讨论2分钟,提问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通过史实过渡到科举制的出现。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矛头几乎都指向门阀士族以及九品中正制。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科举制 (三)科举制 出示材料,提问学生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的原因。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内容,绘制科举制发展过程曲线。 出示有关门荫制度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科举制度。 8、出示材料,提问学生科举制相对于以前的制度新在哪里呢? 9、通过对比唐代诗人白居易和罗隐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初步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10、出示材料,组织小组讨论3分钟,更加全面认识科举制带来的影响。 完成隋唐以前选官制度内容的填写。 2、学生分析材料,回顾所学知识,思考1分钟作答。 3、展开自由讨论1分钟,回答问题。 4、开展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辩证看待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结合所学,仔细研读材料深入思考,回答问题。 按照要求绘制科举制发展曲线。 7、认识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且隋唐的做官途径也并不是只有科举制度一种。 8、学生分析材料,深入思考 9、学生对比分析两人的人生境遇,尝试说出科举制的影响。 10、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分析材料。 串联起选官制度的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增强对史料的解读能力,熟悉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能力 4、了解九品中正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5、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形成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加深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提炼,锻炼学生知识提取、概括能力。 7、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8、锻炼学生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9、初步认识科举制下的人生百态,小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折射出科举制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10、认识科举制的影响,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 带领学生回顾隋唐以前的中央制度,随机提问学生。 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背景。 3、出示有关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的史料,引导学生绘制三省六部关系图,并请两位学生来讲台上绘制,以作示范,加深对三省六部制内容的理解。 4、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5、引导学生看唐朝三省位置图,感受其表象背后的意蕴。 太极宫是宫城的核心,也是皇帝办公的场所,中书省和门下省距离皇帝最近可以推出此二省相对于尚书省权力更大些,掌握决策大权。三省之间相互制衡,由此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积极影响。 6、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消极影响。 【过渡】如何解决这一弊端呢?——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政事堂,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政事堂的内容和影响。 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并且人数过多,那么这些宰相是如何选拔的呢? 通过材料分析宰相这一名号的人选,宰相数量增加,加强了皇权。 9、通过分析敕书事件相关史料,认识到封禁国家中央官制的重点——皇权不可僭越。 学生回顾隋唐以前的中央官制,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根据课件材料,梳理三省六部制形成背景 学生解读史料,绘制三省六部关系图。 学生提炼材料内容。 学生分析唐朝三省位置图,提炼关键信息。 学生根据材料独立思考三省六部制的消极影响。 根据史料思考政事堂的内容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进行分析思考、归纳 9、分析敕书事件相关史料。 1、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的核心素养 3、掌握三省六部制内容,把握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4、了解三省六部制创新之处,提高学生凝练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 5、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积极影响,提高对图示的解释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6、了解三省六部制的消极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7、了解政事堂的内容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了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培养史料分析、历史解释能力、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9、理解唐朝中央制度的关键——皇权至上,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的和核心素养。
第三子目:赋税制度 (一)回顾所学 通过表格回顾隋唐以前赋税制度的变迁,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巩固基础,夯实所学。 (二)租庸调制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租庸调制的内容 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提炼租庸调制的特点 4、出示史料,组织小组讨论2分钟,提问租庸调制的影响 (三)两税法 5、引导学生根据租庸调制的弊端归纳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6、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内容和积极影响。 7、提出问题,两税法实施后,唐朝的赋税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就该问题组织小组讨论。 回顾所学内容,完成表格内容填写。 仔细阅读,分析材料 仔细阅读,分析材料 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仔细阅读,分析史料。 分析已知知识点。 仔细研读,分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7、按照要求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成员之间的看法。 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了解租庸调制的内容,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3、了解租庸调制的特点,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知道租庸调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5、了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提高学生知识串联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6、掌握两税法的内容及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7、理解两税法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 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串联起各子目间的联系。
课后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1、时间分配优化:图片、文字材料含量较多,解读时间较长,课时量较大,需压缩解读环节,预留更多时间供学生讨论。 2、评价方式多元化: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强化过程性评价。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