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现行高考评价体系下,学生应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确定教学主题,创设历史情境,实施问题引领,开展史料研习,进行即时评价,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课设计时遵循“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借助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手段,融合了“穿越”元素,设定了一条层层递进的故事线,并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代入唐人身份,以第一视角感知隋唐制度,在整合已有知识和情感的同时,得出合理结论。如此设计,希望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之余,也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有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设计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任务一:选官制度 想当宰相先当官”、“任务二:三省六部制 先当小官后拜相”、“任务三:赋税制度 当了宰相改税制”。初中教材中已简单介绍过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在高中教材中,相关历史概念数量更多、内容更复杂,与初中相比学习更具难度。因此,本课设计时调动教材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增强提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个部分都对重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进行划分,并配有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即时评价,以及对应制度的适度拓展科普。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隋唐时期各种制度的创新背景、历程和影,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但又缺少对某一主题知识的跨时空、体系化整合。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教师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又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课开展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灵活有趣,问题难度适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言,“只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就能还我们以惊喜,也只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习才能真实地发生。”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赋税制度的的发展历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时空观念:了解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感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具体变化。4.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辨析三类制度的演变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5.历史解释:通过探究隋唐制度创新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态度、能力与方法。6.家国情怀:了解隋唐制度的重要成就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二)教学难点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通过一段穿越视频和一幅趣味图片导入新课(二)课程标准(三)通过一组对话,引出本课故事线 观看视频、图片、文字诵读课程标准学生观看对话 运用“豆包”APP,生成穿越视频和趣味图片,搭配玄幻风格的文字——导入生动有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解读,使学生了解本课重难点。参考《旧唐书·列传六十八》杨炎生平,设计“回到唐朝当宰相”剧情,完成“当官——拜相——改革税制”的故事线,串联“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大子目知识点。运用“豆包”APP生成动画形象,增加趣味性。
任务一:选官制度 想当宰相先当官 (一)选官制度1.出示三种方案:学生根据线索,匹配对应选官制度。(二)察举制1.出示教材40页“历史纵横”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衰落的原因。原因: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干扰人才选拔,威胁中央集权。(三)九品中正制1.出示三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衰落的原因。原因:①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②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运行基础;③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统治的需要。(四)科举制出示三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评价科举制。评价:积极:①相对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向学风气;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④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五)出示五位皇帝图像,根据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六)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七)牛刀小试(八)王老师小科普(九)展示PPT 回答问题:请选择一条正确的入仕之路,并说明理由。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衰落的原因。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衰落的原因。回答问题:根据材料,评价科举制。根据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回忆、归纳、总结,填写完整表格。限时训练观看文字、图片资料观看PPT 提取材料信息,联系课内外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直接明了的认知。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明确“察举制衰落”与“九品中正制兴起”的关联(之后制度,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设置“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兴起”,从中感知历史真相。运用“豆包”APP,生成不同形象的人物全身立像,增加趣味性。设置“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训练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下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辩证评价历史事件,落实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重要内容进行标红处理。设置“重点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重视教材,开展史料实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梳理隋唐不同时期的史实,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时空观念。设置“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利用表格,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时空观念。设置“重点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选取高考真题,即时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等资料,梳理科举制运行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科举 ≠ 只有科举”、“程序公平 ≠ 结果公平”。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相。承上启下。运用“豆包”APP生成动画形象,增加趣味性。
任务二:三省六部制先当小官后拜相 (一)三省六部制1.出示“六部”、“三省”名称。(二)三省六部制职能1.抛出问题,以故事演绎形式作答。(三)三省六部制特点、评价1.出示三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评价该制度。特点、评价:(四)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五)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六)牛刀小试(七)王老师小科普(八)展示PPT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唐皇命你下乡征税,请到正确部门报到。回答问题:根据教材,推测唐朝征税的完整流程,了解三省六部的职能。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评价该制度。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回忆、归纳、总结,填写完整表格。限时训练观看文字资料观看PPT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六部职能和三省、六部之间的归属关系。参考《旧唐书》《文献通考》中关于唐朝官服、配饰的记载,运用“豆包”APP,生成三省、六部长官形象,增加授课趣味性。培养学生解读教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设计征税故事情节,以游戏模式讲授三省、六部职能,寓教于乐。参考《通典·食货七》史料,梳理课口等数据,保证历史教学严谨性。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太宗立像》,运用“豆包”APP生成唐朝皇帝立像,引用上一张PPT中的官员立像,增加授课趣味性。设置“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特点与评价彼此呼应、互相推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须讲清“加强皇权”与“节制君权”的关系,并使学生明白何为“程序性分权”。设置“重点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重视教材,史料实证,培养时空观念。强调唐太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变化和“政事堂”,呼应制度特点。设置“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利用表格,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时空观念。设置“重点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选取高考真题,即时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文献通考》史料,梳理翰林院、枢密院内容,介绍唐朝中后期三省六部制运行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承上启下。运用“豆包”APP生成动画形象,增加趣味性。
任务三:赋税制度当了宰相改税制 租庸调制1.根据教材,梳理租庸调制的内容,总结其影响。(二)租庸调制衰落1.出示一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及教材,分析租庸调制衰落的原因。原因:①均田制瓦解,户籍混乱,租庸调制失去运行基础;②受战争冲击,赋税名目繁杂,加重百姓负担;③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④吏治腐败,迫使人口逃亡,加速制度崩溃。(三)两税法内容1.出示一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及教材,总结两税法的内容。内容:①量出制入;②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③行商征税;④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⑤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四)两税法评价1.出示两段材料:提出问题:根据材料,评价两税法。评价: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减轻百姓负担;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③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④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有利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⑤“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进步。消极: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激化阶级矛盾;②征收严重不均,政府乱增苛捐杂税,后期“钱重物轻”,增加农民的实际负担。(五)根据所学知识,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六)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七)牛刀小试(八)王老师小科普 阅读教材,了解现行赋税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及教材,分析租庸调制衰落的原因。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及教材,总结两税法的内容。回答问题:根据材料,评价两税法。根据所学知识,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限时训练观看文字材料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重要内容需要填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不同原因所对应的史料原文,用不同颜色做标记,便于学生解读。设置“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不同内容所对应的史料原文,用不同颜色做标记,便于学生解读。设置“重点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利用两组观点矛盾的材料,对照分析,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分析历史的意识。重要内容进行标红处理。设置“重点思考”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设置“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次重点内容。利用表格,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时空观念。教师对“贡助彻法”等陌生概念进行简单介绍。设置“重点探究”环节,表示该知识点为重点内容。选取高考真题,即时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史料及王家范教授的解读,使学生初步理解“黄宗羲定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本课小结 (一)本课小结(二)展示PPT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行归纳、总结,并对照参考答案进行修改。观看图片、文字、视频 总结本课知识体系,加以点拨,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运用“豆包”APP,生成趣味图片和穿越视频,搭配玄幻风格的文字——结尾生动有趣,呼应开头,加深学生印象。
教学反思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所涉及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有利于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但是,本课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大,尤其是各种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仍然容易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误区。另外,高一学生常常简单接受或否认某个结论,这种习惯对于高中学习显然是不利的。为讲好本课,教师在设计时借助当下知名度较高的“穿越”元素,安排了一条层层递进的故事线,意在引起学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格外重视教材的运用与解读。正如徐蓝教授所言,“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撰写的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也是学生理解历史、掌握历史解释的正确方法、路径和范式的样本”。不过,教材及课件中包含的相关史料虽更为可信,但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准备了一系列有情节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准确、便捷地理解史料、掌握知识,并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本课依托教材,环节相对完整,但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同学来说可能存在材料过多、过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浅显的内容着手引导,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及课件信息的敏感度和运用史料进行辨析的能力,最终去伪存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