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06: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课前回顾
项 目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民族大起义
原因
性质 时间
领导人物
结果
意义
①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独立国家
②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统一指挥领导
(客)西、葡力量日益衰落
(主)没统一的领导;
(客)英国实力强大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
玻利瓦尔、圣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胜利
失败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彼得一世
自上而下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俄国的发展历程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5、6世纪
16世纪初
形成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
被蒙古
征服
东斯拉夫人迁至东欧平原
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基督教化
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
钦察汗国,欧洲人称“金帐汗国”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执政时期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
封闭落后的国家。
来自于拉丁语“凯撒”,意即皇帝
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如何改变?
彼得一世改革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俄国
国际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缓慢。
学 习
“拖延就是死亡”
彼得一世
18世纪初
彼得一世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缓慢
(2)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3)彼得大帝到西欧各国考察,决定学习西方进行改革
1.背景(原因):
2.时间:
3.领导人:
4.目的:
一、彼得一世改革
5.内容:
课本第7页
5.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厂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国家机构为国家服务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经济实力增强
军事实力增强
有助于俄国文化
习俗的近代化
性质: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材料一:1725年俄国军事、经济发展数据
常备军 舰只 水手 近代工场 生铁产量
20余万 (训练有素) 895艘 (以前无) 28000人 (以前无) 240多个 (规模较大) 160万普特
(世界前列)
材料二: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积极影响:
①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一、彼得一世改革
6.影响:
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
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叶卡捷琳娜
二世的统治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 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的实力。她为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君主立宪制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奴一文钱也不需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如何?
2、俄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二、废除农奴制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资 金
原 料
市 场
自由劳动力
农奴制下的俄国社会:
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村贫苦落后,农奴购买力低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
工场主雇佣国家农奴,要缴纳代役租
2.思想准备:新思潮涌动——十二月党人起义
社会矛盾尖锐
(宣传民主思想)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封建农奴制度(俄)
VS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英、法、土)
奥斯曼帝国
俄国
黑 海
克里米亚半岛
欧洲
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导火索):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阶级矛盾激化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俄国农奴起义次数统计表
1.目的:
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概况:
(1)时间:
1861年
(2)领导者: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措施: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二、废除农奴制
改革内容 作用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解放农奴
赎买份地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扩大了市场
3.影响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材料二:按改革法规定:农民获得一块份地,须向地主缴纳高于原价2-3倍的赎金,其中25%左右交现金,其余的要在49年内连本带息还清。据统计,至农民还清贷款时,政府和地主一共掠夺了农民20亿卢布的赎金。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1)积极: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新的气象 ;
3.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1.掠夺性:农奴支付高价赎买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2.不彻底性: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合作探究
为什么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从改革结果和影响看,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堂总结
项 目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原因
人物
内容
性质
影响
相同点 ①都受到了西欧国家的影响;②都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③都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④都是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推动进行的改革;
国力增强;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阻碍发展
重要转折点;出现新气象;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彼得一世
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生活
农奴获得自由,可赎买土地
一场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掠夺性、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