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06: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第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的改革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学习目标
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掌握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结合教材第1段概括俄罗斯的发展史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9世纪晚期形成,13世纪上半叶被蒙古人征服
建立基辅罗斯
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称号
沙皇俄国
1283年-1547年,为沙皇俄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大国崛起》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农奴是介于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经济上,农奴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十分贫困(像农民);政治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权利,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像奴隶)
原因(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继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目的)
他认为“拖延就是死亡”,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1689年
1.时间:
3.措施:
2.目的:
加强封建专制,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
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创建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教育
社会习俗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制度改革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
壹·一次主动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积极影响: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次数
1801-1860年农奴暴动频繁
1860年欧洲国家经济形势比较表
经济上:19世纪中期,俄国的工业有了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仍然与西欧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
政治上:农奴经常发动起义,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国内:农奴制的危机
英国的铁甲舰
俄国的帆船
战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英法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PK
国外: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
时间:
人物:
1861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贰·一场被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内容:
改革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为工厂解决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发展解决资本
贰·一场被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材料二:农奴得到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后来他们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正像列宁说的:“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实质:沙皇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材料一: “请诸位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贰·一场被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不彻底性: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积极影响: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变了社会性质)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贰·一场被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
消极影响: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俄国1861年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赎买“份地”的价格比当时的地价要高出几倍。
(彼得一世改革)1680年相比1702年的税收增加了1倍,1724年则达到5倍。沉重的负担几乎全落在农奴身上…… 
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消极影响: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等封建残余,不彻底的改革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它同时也在为革命创造着条件。
最终成为了导致俄罗斯帝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叁·一个晃动的地基——两次改革的弊端
启示:改革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农奴为农奴主劳作
农奴的贫困生活
地主在毒打农奴
俄国农奴处境:
工厂主(资本家)的烦恼:最近有些烦,工厂里人手总是不够;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奴太穷了,他们买不起……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
①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极低。②农奴生活水平低,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农奴以高于市场价的钱赎买土地,这说明改革很不彻底,农奴制改革也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掠夺。说明1861年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
资料2反映了改革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成为自由人,社会地位提高。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项目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相同点 不同点 背景
目的
性质
影响
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自上而下的封建制度改革
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国内: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比较
巩固封建农奴制
废除农奴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