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课线索
民族关系
典客
典属国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对外交往
大鸿胪
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
礼部
鸿胪寺
抵达琉球
册封冼夫人
和亲
北庭、安西都护府
羁縻州
与少数
民族政权
时战时和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修长城
筑九边
理藩院
改土归流
设驻藏大臣
联姻
甘英
出使大秦
丝绸之路
裴矩驻张掖
常骏出航
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
玄奘、鉴真
日本遣唐使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
下西洋
海禁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
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1、秦朝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郡建制
广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郡,其中番禺为郡治所在地,是广东行政建制的开始。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①北部——匈奴问题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汉初经济凋敝
国力衰弱
汉匈之间进行和亲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日盛
北击匈奴
取得胜利
至东汉时期,匈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再也无法对汉族王朝构成威胁
抗击匈奴的两员大将——卫青、霍去病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②经略西域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武威,意为彰显汉代的武功军威
张掖,意为“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而得名
敦煌,意为“盛大辉煌”,反映了汉朝对河西地区开发的期望和愿景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③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④边疆政策——屯戍政策(屯田戍边)
(1)方式:向北方大量移民,开发边疆地区;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意义:减轻军队和人民的负担;
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推动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
民族大交融时期
五胡内迁,大批少数民族南迁
北方动乱,北民南迁,南北民族之间的交融
少数民族推行汉化改革
2、影响
在交融中走向一体,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华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三)隋唐时期
1、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鸿胪寺:接待礼仪
2、制度/政策
(1)隋朝
①加强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②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重用边疆民族的豪酉大姓任地方长官
③三次到达流求,加强和流求的接触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三)隋唐时期
2、制度/政策
(2)唐朝
①方式
②特点
西北: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境设羁縻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和羁縻州刺史,归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
(羁縻制度)
手段灵活,恩威并施——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镇慑为辅
政策开明,因俗而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给予较大的自主治理权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四)两宋时期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和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在对立中不断融合(澶渊之盟、榷场贸易)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元朝
1、四等人制
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导致民族隔阂产生,激化民族矛盾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五)元朝
2、边疆治理
吐蕃: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中央和边境管理逐渐一体化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六)明朝
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四夷馆
2、地方
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与各族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土司
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羁縻政策、贡赐、茶马贸易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七)清朝
1、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地方:
北部: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西北:平定噶尔丹,巩固西北边疆。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思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突出直接管理;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④多样性;⑤继承创新;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意义: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至汉代
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代:丝绸之路极大促进对外交往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
路线:广东沿海地区—印度南部
海上丝绸之路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隋唐时期
1、与西域商路畅通
(1)隋朝: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中国的技术经西域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交流活跃
(1)隋朝:与赤土国交往
(2)唐朝:日本遣唐使来华
①政治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对外政策开放。
隋唐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时期
1、两宋:陆路中断,海路繁荣
宋代海路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①政治:北方动荡,陆路中断;
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②经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③科技:航海和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其他:海路安全、运载量大、成本低。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宋元时期
2、元代
海路依旧繁荣,海上贸易兴盛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意大利商人
马可·波罗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日益走向封闭
1、官方主持下的朝贡贸易
(1)含义
官方支持下的对外贸易,周边国家接受中国的册封和赏赐,以朝贡名义来华贸易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3)典例:15世纪郑和下西洋
浩浩荡荡的战舰船队,不但是为了向海外各国彰显实力,也是对所有在明朝沿海活动的倭寇、海盗的威慑。
宣扬天朝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满足统治集团的需求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日益走向封闭
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广州
闭关锁国: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设广州十三行进行管理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外贸易须在官方许可下进行
(2)原因
明初:沿海倭寇问题;
清初:东南沿海抗清势力的威胁
(3)影响
积极:稳定沿海形势,抵御外来入侵
消极:长期封闭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四)明清时期——日益走向封闭
3、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
总结提升:根据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主要以和平交往为主
②交往通道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③在交往过程中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
④且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课堂练习
(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022·海南高考·2)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调整说明
A.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 B.民间交易日益趋于繁荣
C.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 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