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09: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0课 帝国复辟与军阀割据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关键篇章,上承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的初步建立,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通过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及军阀割据等史实,展现了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激烈交锋,揭示了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曲折性。教材以“帝制复辟—护国抗争—军阀割据”为逻辑主线,注重通过史料与史实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及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困境提供重要视角。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对民主共和观念有初步认知,但对民国初年复杂的政治斗争理解较模糊。他们对“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等历史现象的兴趣集中在故事性情节,却难以理解背后民主与专制的深层冲突,对护国战争为何能挫败复辟、军阀割据的根源等问题缺乏系统分析。教学中需结合史料对比、地图动态演示,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把握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及军阀割据的承接顺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袁世凯与孙中山的两次纷争对比,认识到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曲折性。通过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国人反抗到最后失败,理解不符合历史潮流终将失败的道理。(唯物史观) 3.感悟孙中山等人捍卫民主革命屡战屡败的决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护国战争的概况;军阀割据的派系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民主共和观念与帝制复辟的冲突;分析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袁世凯祭天图片与身着衮服准备登基的图片,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为何仅仅几年后,有人敢公然复辟帝制?这场倒行逆施的结局如何?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10课《帝国复辟与军阀割据》。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帝制复辟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结合教材思考:袁世凯如何进一步扫清复辟帝制的障碍? 【引导】袁世凯对内独裁专制,想一想:这表明了什么? 【提问】合作探究:为了谋求帝制,袁世凯对内对外采取了什么措施? 【回答】①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②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③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1914年底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袁世凯成为终身且世袭的大总统。 【回答】袁世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回答】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支持。对内: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通过梳理时间线和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袁世凯独裁与复辟的渐进性,培养时空观念与史料分析能力。
、‘ 环节二:护国战争
(一)背景 【讲授】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引导】出示材料,请学生研读:一人冠冕”中的“一人”指的是谁?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提问】出示视频,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护国战争时间?领导人?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拓展】小组交流,袁世凯复辟帝制为 【回答】袁世凯;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回答】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结合文献与视频,让学生理解护国战争的正义性,通过讨论深化对历史潮流
什么会迅速失败?说明了什么? 人心。②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③全国人民支持。④袁世凯失去亲信与列强的支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不可逆的认识,落实唯物史观。
环节三:军阀割据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表格,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结合地图和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知道军阀割据的派系。 【引导】出示材料,这些军阀依附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军阀割据的影响。 【拓展】出示历史图片,袁世凯死后,产生以黎元洪为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权。请学生合作探究护法运动的背景、目的、经过、结果。 【回答】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回答】①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②为了维护共和制度。③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④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1918年,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借助地图和表格可视化派系分布,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割据危害,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
(三) 课堂小结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通过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步骤走向独裁,公然复辟帝制。这一行径引发全国反对,蔡锷等发起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并最终败亡,印证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潮流。然而,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乱局,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依附列强、混战不休,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段历史揭示:违背历史潮流的专制必然失败,但民主制度的建立需克服封建残余与外来侵略,道路艰难曲折。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渗透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与地图结合,帮助学生梳理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但部分学生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在后续教学中结合更多民众反应的史料强化认知。此外,军阀割据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关联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更清晰认识近代中国的双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