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09: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的开篇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教材以秦统一的全过程为线索,先阐述秦灭六国的背景、过程及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明确其作为我国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地位;再重点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展现秦朝政治制度的创新;最后讲述巩固统一的系列措施,涵盖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多个领域。教材编写注重史料实证,引用《史记》《过秦论》等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地图、图片增强直观性。内容编排既突出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又强调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通过前序课程了解春秋战国纷争与社会变革,对秦朝统一有初步认知,但缺乏系统性梳理。他们好奇心强,对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元素兴趣浓厚,却对中央集权、郡县制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形象思维活跃,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易混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部分学生通过影视获取碎片化知识,可能存在史实偏差。教学需结合地图、故事化史料降低理解难度,采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兼顾认知水平差异。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秦国及六国的地理位置,理解秦国统一的战略空间布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从不同角度对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进行阐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识读图片、地图,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辩证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史料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播放关于秦国人强国梦的视频,观看视频,思考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统一大业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秦灭六国
(一)背景 【提问】出示三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回答】①民众渴望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③赢政雄才大略,重视人才,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二)秦王嬴政 【讲授】出示嬴政人物材料,简述嬴政的生平经历,强调其亲政后独揽大权,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知道秦王嬴政。 丰富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三)秦灭六国 【引导】出示地图,请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本回答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 【提问】观察顺序,秦灭六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回答】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回答】远交近攻。 结合地图学习,强化时空观念。
(四)秦朝建立 【引导】出示地图和表格,请学生自主学习秦朝建立的概况,并将表格填写完整。提示学生要注意区别秦朝和秦国。 【回答】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建立者:嬴政;都城:咸阳;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确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五)秦统一的意义 【引导】出示三幅地图,引导学生地图研读,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讲授】帮助学生辨析易错知识:易错知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封建王朝。 【回答】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通过地图对比和易错点辨析,强化历史认知。
环节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过渡】问题思考——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提示:王室衰微需要加强什么权力?诸侯争霸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辨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回答】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回答】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 合作探究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一)确立皇帝制度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解皇帝制度的内容,并请同学结合材料分析其特点 【回答】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会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分析中央官制的分工与制衡,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的强化,认识制度设计与权力集中的关系,深化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二)建立三公九卿制 【提问】出示图片,三公九卿制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么设置? 【讲授】简要介绍三公(的职责及九卿的分工,强调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体现君主专制。 【回答】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
(三)实行郡县制 【引导】出示对话内容,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完成对话、 如何管理疆域辽阔的秦朝,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分封OR郡县?你会如何选? 【提问】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引导】图示郡县制,并请学生思考郡县制的意义。 【知识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出示表格,请学生小组探究,比较二者,后出示正确答案。 【提问】图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理清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二者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概括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秦政制”指什么?有何影响? 【提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角色扮演,完成对话,思考问题。 【回答】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回答】分天下为36郡,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回答】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开创了我国以后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回答】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统治;集权易出现暴政。 【回答】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环节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渡】情境创设,呈现秦始皇巡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思考解决办法。 【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车轨不统一、边境危机…… 情境创设,理解巩固统一措施
【提问】出示课件,小组合作,结合课件和书本内容依次说说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提问】出示材料,统一文字/货币的意义是什么?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用器。 【拓展】出示图文材料,知识拓展焚书坑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 【1组】统一文字小篆。统一文字,制定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组】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3组】统一度量衡。 【4组】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陆路: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水路: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5组】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组】焚书坑儒。 【回答】论证秦始皇的功与过,客观公正,辩证看待。 的必要性,激发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梳理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通过评价秦始皇,引导学生掌握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落实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秦统一中国的全过程:从秦灭六国的背景、过程到秦朝建立,明确其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结束了长期分裂。接着学习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最后了解了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等,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秦的统一与制度创新,既体现历史趋势,也为后世提供借鉴,让我们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不易与重要。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强化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如角色扮演助于理解郡县制。但时间分配欠妥,巩固措施讲解较仓促。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理解仍浅,史料分析能力待提升。后续需优化时间,增加小组讨论,选用更通俗史料,设计分层问题,兼顾不同水平学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秦统一及制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