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09: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新课导入
19世纪时俄罗斯人去哪里寻求“学问的果实”并“带回家乡”?
他名叫弗拉基米尔·连斯基,
一副十足的哥廷根神气,
正当青春年少,相貌英俊,
是个康德的崇拜者和诗人。
他从烟雾弥漫的德国
把学问的果实带回家乡;
爱好自由的种种幻想,
热烈而又相当古怪的性格,
永远洋溢着热情的谈话,
直垂到两肩的黑色卷发。
——[俄]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
向西方学习的这一行动,在此前的两百年里哪一位沙皇就做出了示范?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彼得一世
(1672—1725)
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俄国的早期形成
9世纪晚期
建立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
13世纪上半叶
被蒙古人征服
阅读P6,梳理俄国的早期形成过程
16世纪初
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伊凡四世执政时期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
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彼得一世
(1672—1725)
P7 人物扫描
17世纪末俄国的困境
彼得一世又被称为“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他假扮成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
十七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偏安一隅、落后封闭的国家。它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它却没有通向(西方)外界的出海口,没有一支正规军,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全国95%以上的人是文盲,农业也很落后,欧洲其它国家出现的新兴工商业在俄国近乎是空白。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彼得一世在英国德特福德造船厂学习技术
P6 相关史事
俄国农奴制
背景:
①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②彼得一世立志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改革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教育
社会习俗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增强军事实力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促进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
改变落后习俗,促进文明开化
彼得一世:对内欧化改革
性质:沙皇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影响:
①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③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局限性)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剪掉俄国人的大胡子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俄罗斯从一个主要位于内陆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拥有重要海上通道的濒海国家,也为日后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一世:对外军事扩张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彼得一世后的俄国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的实力。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P8 相关史事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1853—1856年,俄国同奥斯曼帝国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P8 相关史事
19世纪的俄国出现了什么新困境?
俄国的帆船
英国的铁甲舰
P9 知识拓展
十二月党人
背景:
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农奴购买土地的价格高于当时的地价,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有哪些具体改革措施?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有利: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积累资金;促进农民分化;扩大了国内市场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彼得一世:欧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P9 课后活动
……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为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内容和影响上看,这场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是俄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俄国在保留了许多农奴制残余的情况下正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实施改革法令过程中,由于地主拥有土地划分的权利,他们不仅占有了最好的土地,而且将改革前共有的水塘、牧场和森林据为己有;同时,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因而遭到许多农民的抵制甚至武力反抗。
如何评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
意义/进步性:
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
改革并不彻底,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7世纪末18世纪初)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背景
目的
性质
内容
影响
综合提升
比较俄国两次改革,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经济落后,农奴制盛行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内外交困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维护沙皇统治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
“解放”农奴;赎买份地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启示:
①改革要顺应潮流;
②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
③改革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民生等
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
A.1861年农奴制改革 B.卡德纳斯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
2.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些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这段材料可以分析出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 )
A.资金问题 B.劳动力问题
C.技术问题 D.市场问题
3.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③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④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随堂练习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