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9 10:0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新课导入
日本鹿鸣馆内贵族的西洋音乐会
1883年,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的鹿鸣馆建成,是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在其中聚会风雅。在富丽堂皇的鹿鸣馆内,全身西式打扮装束、受过西方社交礼仪培养的贵族,一派高贵典雅、和睦融融的景象。
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出现什么新气象?
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中的巨大影响。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德川幕府:幕藩体制
从1603年开始,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领主制度(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将社会全体成员分成士(贵族) 、农、工、商和贱民等身份等级。①全国最大的封建主是幕府的最高首领,即出自德川家族的“征夷大将军” ,全国约30%的土地在其名下;直辖江户等重要工商业城市和矿山,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②全国其余的土地被分封给260多家藩侯(称“大名” ) 。大名对幕府负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义务,但他们在领地内拥有财政、军事、司法和行政的权力,具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③将军和大名都养着大批的家臣——武士。通过分封领地和赏赐禄米,将军、大名与武士结成君臣、主从关系。武士队伍庞大,共有约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左右。④天皇作为精神上的最高权威虽然还保留着,但已无实权,不能过问政治,唯一的“工作”是读书、作诗,他拥有的领地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的藩侯。
德川幕府统治下,有哪些身份等级?
国家实际权力在谁手里?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幕府将军掌握了实权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200多年里,武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在他们的上面,是天皇、将军和各藩的首领“大名”。有的武士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成为有知识和教养的人,担任幕僚和行政官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武士阶层也出现分化。下级武士生活困窘,不少下级武士为维持生计,开始从事商业、手工业,有的当医生、作家,有的沦为浪人。一些有文化和政治经验的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的统治,希望在社会改革中求得生机。他们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P15 相关史事
从17世纪30年代起,幕府为防止西方势力的渗入,从禁止天主教传播演化为锁国政策,先后5次颁布禁令,严禁与外国贸易,驱逐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只许中国和荷兰商人在长崎一地定期通商。锁国政策隔绝了日本与西方正常的经济和文化交往,阻碍了日本国力的发展。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什么历史事件打破了日本的锁国局面?
德川幕府: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统治下,实行什么外交政策?
锁国政策:只允许日本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外患:美国黑船事件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1853—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
面对美国的快船大炮,外强中干的德川幕府被迫接受了培里的要求,1854年3月31日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规定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并享受最惠国待遇,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在此后的4年里,日本又先后与英、俄、荷、法等四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并增加了通商的条款,这些条约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19世纪中期,美国黑船事件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影响: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政策,陷入半殖民地危机,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影响:
日本国门被打开,结束锁国政策,开放港口,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外因):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内忧:社会矛盾尖锐
武士阶层出现分化,中下级别武士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P15 相关史事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倒闭。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开国对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廉价的工业品大量倾销日本,同时,生丝、棉花等原料产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国外,致使日本传统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出现了危机,不少织工失业流离。西方商人和驻日本使领馆人员还利用日本金价与国际市场金价的差额,用墨西哥银元大肆套购日本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促使米、麦、盐等必需品涨价。经济的混乱使包括下级武士在内的人民生活更加艰难。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内因):
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危机)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倒幕运动:还政于天皇
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阅读P15,梳理倒幕运动的历史信息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背景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时间、地点
主要力量
要求
结果
1868年,京都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
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成功,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
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
P16 相关史事
明治天皇:欧化改革
岩仓使团于1871年12月23日从横滨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启航,总共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历时1年零10个月
明治天皇
(1852-1912)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内容 作用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生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 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培养了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革除旧习,减轻改革阻力
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明治天皇:欧化改革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
P16 知识拓展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明治时期义务教育普及率
1884年改革刚结束,就掀起了第一个创办企业的高潮。10年内工业公司数量猛增7倍,资本额猛增14.5倍,铁路线长度增加7倍,排水量500吨以上海轮由25艘增加到91艘。
国家 时间 年平均增长速度
日 1868-1873 32.2%
英 1851-1873 3.3%
美 1861-1873 5%
德 1861-1873 3.8%
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进步性(历史意义):
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②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缘起:内忧外患的幕府
内容:欧化导向的维新
影响:近代化的社会转型
由于保留了天皇制,日本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几乎一切主要传统——好的与坏的、进步的与保守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了既崇尚“仇讨”又崇尚“切腹”的武士道)都被保存了下来。结果,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矛头直指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先是在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后又在1904年发动了日俄战争,并在东亚建立起自己的殖民体系。日本资本主义的崛起晚于西方,但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却如此之快,令世界特别是东亚深感震惊。
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局限性:
①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②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不同 领导力量
结果
相同 背景 性质 影响 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倒幕派掌握了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失败,民族危机依旧严重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不同 背景
相同 时代 背景 性质 影响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碍而被迫进行的改革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统治面临危机
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
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均受工业革命影响)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异同
1.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20世纪初,日本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不服从者将受罚。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地税改革 D.建立新式军队
3.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里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在,保留了( )
A.幕府统治 B.锁国政策
C.军国主义 D.农奴制度
【B】
随堂练习
【A】
【C】
4.斯塔夫里阿诺斯(美)认为:“由于日本具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这着重分析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 )
A.有利因素 B.发展过程
C.具体内容 D.重要地位
5.年代轴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列历史年代轴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封建时代的世界 B.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C.走向整体的世界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A】
随堂练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