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也是美国首次承办世博会。这一天,巴西国王亲临展馆参观电话机。当发明家贝尔看到国王走近时,他迅速上前,恭敬地请国王将听筒放到耳边,而自己则走到远处开始讲话。当国王从听筒中清晰地听到贝尔的声音时,他惊讶地说道:“我的上帝,他说话了!”
新课导入
19世纪70年代,美国费城的世博会上的新发明有何特点?
[美]“电话之父”贝尔
[美]爱迪生发明的四路电报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主要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英、法、美、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它们的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大众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应用、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了解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等社会进步;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问题。
19世纪末的新工业革命狂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随之蔓延全球。在其强大冲击波的作用下,世界各地无不直接间接、或多或少、或先或后地感受到它的巨大震撼。在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演进进入一个新时期。面临新工业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列强作出了不同反应:后起的美、德充分把握时机,迅速崛起,后来居上;老牌的英、法却因较多地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以致相对落伍。资本主义世界的旧秩序由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不平衡发展而被打破。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进展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同时也使得处于转型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丛生,危机迭起。为消弭矛盾,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国家干预,进行广泛深远的政治、经济改革,或致力于海外扩张,以转移视线和转嫁危机。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缘起:工业革命后的有利条件
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继丹麦的奥斯特(1777—1851)和英国的法拉第(1791—1867)揭示电、磁之间互相依存和转化的奥秘之后,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电磁辐射等的发现和物质的电子学说的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为资本国际化准备了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有哪些有利条件?(政治、经济、科技)
①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政治前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基础)
③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历程之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切割磁场会产生电流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电车
美国纽约火力发电站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66年,[德]西门子
发明发电机
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历程之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爱迪生
(1847—1931)
P19 人物扫描
发明数量多:正式注册的有1300种
著名发明有:留声机、活动电影机 、电灯、电报、电话、第一架实用打字机……
他最伟大的发明:电灯(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
1883年,爱迪生在纽约建立的发电站
早期电动机
齐纳布.格拉姆
(比利时-法国)
西门子
(1816—1892)
1891年 放映机
1888年 电影摄影机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历程之二:内燃机的发明
时间 发明人 项目
1876年 德国人奥托 煤气内燃机
1883年 德国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几年后 德国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车速最快为15km/h
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哪些发明?
P22 知识拓展
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
流水线生产汽车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历程之二:内燃机的发明
P20 相关史事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内燃机的燃料来源于何物?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历程之三:现代化工产业
时间 发明人 新方法、新发明
19世纪60-80年代
1867年
1869年
1884年
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
瑞典诺贝尔
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美国海厄特
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法国夏尔多内
人造纤维,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新能源:石油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诺贝尔
(1833—1896)
P21 人物扫描
历程之三:现代化工产业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自幼受到良
好的教育。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极其艰难。1864年,他的工厂在生产炸药时爆炸,他的弟弟和另外4人死亡。为了避免研究给他人造成危险,诺贝尔只好到湖中的船上进行实验。诺贝尔研制成功多种炸药,并获得专利。凭借自己的发明,他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诺贝尔逝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大部分财产被用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和美国北部已完成、法国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特点:
①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迅速崛起);
②对于一些后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同时进行的;
③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
1870年 1900年
世界钢产量 52万吨 2830万吨
石油产量 80万吨 1950万吨
铁路长度 21万公里 101.4万公里
世界贸易额 455亿法郎 1182亿法郎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质上与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样的牲畜驮运自己和行李,用同样的帆和桨推动船,用同样的纺织品制作衣服,用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
然而今天,金属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织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个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870年 1900年 增长倍数
世界钢产量 52万吨 2830万吨 54
石油产量 80万吨 1950万吨 25
铁路长度 21万公里 101.4万公里 5
世界贸易额 455亿法郎 1182亿法郎 2.6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率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1851--1873)3.3 5 3.8
1874——1890 1.7 5.2 (1870--1890)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
②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垄断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
德国的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
英国的盐业联合公司垄断了全国91%的食盐生产;
法国的亚麻辛迪加垄断了全国90%的麻织品生产。
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
垄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影响:资本主义新变化
到1900年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1098平方公里,人口5600万……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德、日、美三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④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哪些影响?有何启示?
影响:
①(政治上)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帝国主义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启示:重视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
特点 工匠实践经验的总结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时代 “蒸汽时代”
领先国家 英国
主要发明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瓦特)火车(斯蒂芬森)、轮船(富尔顿)
能源 煤炭
动力 蒸汽机
影响(世界格局)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
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德国、美国
电灯(爱迪生)、内燃机、汽车(本茨)、飞机(莱特兄弟)、诺贝尔炸药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石油、电力
电力、内燃机
垄断组织、帝国主义
1.“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与此相关的时代是( )
A.电气时代 B.信息时代
C.原子能时代 D.蒸汽时代
2.某电视剧需要设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场景。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
A.斯蒂芬森在电灯下绘制火车图纸 B.牛顿在电脑前推演万有引力定律
C.本茨试驾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D.达尔文在野外用手机与家人联系
3.《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到:“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这说明当时( )
A.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B.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C.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计算机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
【A】
随堂练习
【C】
【C】
4.阅读如表,结合所学,请判断导致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改良 B.火车的发明
C.内燃机的不断增加 D.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口罩人们出行的必备品,其核心材料熔喷布主要以石油提炼的聚丙烯(塑料)为原料。标志现代塑料工业诞生的发明是( )
A.人造纤维 B.人造染料
C.纳米材料 D.赛璐珞技术
年份 1880 1900 1910 1920
产量(万吨) 400 2100 4600 9400
【C】
【D】
随堂练习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工业化指的是以传统生产技术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经济向以现代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掀起后加速进行。到19、20世纪之交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相继步入工业化社会。
什么是工业化?
两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有哪些?
机器化工厂的大规模生产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之一: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
人口增长与生产力有何关系?
英、法、德、美四国人口有何变化?哪一国家变化最大?
马尔萨斯与“人口论”
(1766—1834)
P23 人物扫描
关系:
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②人口增长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和市场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之一:人口增长
工业化对劳动力结构有何影响?
女话务员
工业化对劳动力素质有何要求?
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构成比例
19世纪-20世纪初英国
时间 农业雇佣 人口 工业雇佣
人口
1801年 170万 140万
1841年 —— 330万
1871年 180万 530万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农工业雇佣情况
劳动力结构:
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越来越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时间 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
1751-1780 7.5万
1781-1790 7.8万
1801-1810 13.8万
1811-1820 21.4万
1821-1830 26.7万
——整理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之二:大众教育
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大众教育的意义: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大规模机器化生产的工厂主要集中于城市,这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19世纪,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有哪些?
大众教育有何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之三:城市化
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
P25 相关史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逐步取代乡村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的过程。
1815年,全欧仅2%的人居住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里,1910年则已提高到15%。此时全欧有6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55个超过25万人口的城市,180多个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188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2%,1900年上升到39.6%。虽然19世纪结束时,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仍然居住在乡村,但城市已显而易见地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商业的中心、金融的心脏、信息的源头乃至时尚的中心。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P25 相关史事
19世纪的伦敦,将粪便倒在街道上,
倒进饮用的河水里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1850年的巴黎街道 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西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社会问题之一:城市病
城市问题:
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P27 知识拓展
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问题之二:环境污染
机器时代的“享受”
P26 相关史事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社会问题之二:贫富分化加剧
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25%,到1812年,1.2%最富有的人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1867年,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
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工业革命的继续:第二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下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工业化国家如何应对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
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
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
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
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
《英国社会史》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P26 材料研读
工业革命是把双刃剑:
积极性: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消极性: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控制人口数量;推广大众教育;
改善城市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保障工人权益,缓和阶级矛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19世纪中后期,英国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有钱人在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上乘坐汽船游览。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殖民扩张的进程 B.光荣革命的发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经济危机的爆发
2.1801年,英国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48年,1.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1867年,2%的最富有者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大大提高生产力 B. 引发了阶级关系的变革
C. 加剧了贫富分化 D. 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3.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 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 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
【C】
随堂练习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