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2、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
3、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课线索
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
1949 1954 1955 1971 1972 1979 1989 2000 2016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
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
正常化
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二十国集团
领导人杭州峰会
建国初-70年代初
务实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
多边外交
十八大以来
大国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立,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
材料: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②国内: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继续恢复经济并巩固政权。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不平等外交关系,订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谋求独立自主
实现真正的民族
独立解放
避免外交上被孤立
拓展认识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问题1:当时为何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美苏两国都不可能允许新中国在它们之间采取某种较为平衡的政策,新中国要保持中立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两大阵营中作出抉择。
——邓小玲《从“一边倒” 到“新型伙伴关系”》
当时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立;美国孤立封锁新中国;苏联和新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愿意同中国建交并援助中国。
问题2:一边倒会不会导致中国丧失外交独立性?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是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策略。当苏联侵犯中国国家利益,侵犯中国的独立自主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加利亚等10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瑞士、丹麦、芬兰
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2)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
条约规定“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同时给中国三亿美元贷款,利息是1%,为期5年。中国可以在贷款正式生效后10年内偿还。
中苏结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②内容: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革命外交→国家外交)
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内容: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②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后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朝鲜停战后,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中南半岛)威胁中国。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同 异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推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1955年,亚非国家共同召开了万隆会议。
60年代末苏联入侵中国的珍宝岛,中国成功反击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建立。
国内“左”倾错误泛滥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外交
1、背景: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中美关系尚未改善;
国内“左”倾错误泛滥,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外交
2、外交策略
两个拳头打人
两个中间地带
一拳打美帝,一拳打苏修(反苏反美)
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
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取得成就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
思考:中法建交为何被称为“外交核爆炸”?
一,中法建交秘而不宣;二,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打破美苏主导下的国际外交秩序。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三)20世纪70年代初期
1、外交战略:
“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同一纬度的中、日、美、欧团结起来
“一大片”:团结广大亚非拉地区
2、外交成就
(1)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理解:国家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的意义在于提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级别,加强双边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促进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取得新的进展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三)20世纪70年代初期
2、外交成就
(3)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为什么能恢复?意义是什么?
原因:
①中国是联合国原始会员国 (历史原因)
②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并支持中国(直接原因)
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客观原因)
意义: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三)20世纪70年代初期
2、外交成就
(4)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美国分别出于什么考虑愿意改善外交关系?
1971年
1972年
1978年
乒乓外交;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9年
《中美建交公报》
(断交、废约、撤军)
中美
正式建交
尼克松总统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a.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b.中苏关系破裂,面临苏联威胁
c.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
美
a.孤立中国政策破产;b.经济滞胀
c.深陷越战泥潭;d.美苏争霸处于守势
e.西欧和日本的挑战,霸主地位受冲击
(三)20世纪70年代初期
2、外交成就
(4)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改善对两国来说意义是什么?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都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对中国:
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打破外交僵局,出现建交热潮 c.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d.推动中日关系发展
对美国:
a.联中抗苏,对苏联起到战略威慑作用
b.促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收缩
对世界:
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年——2012年)
(一)背景
1、国内:改革开放的进行
2、国际: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②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外交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
全方位 意味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涵盖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各个方面,不受限于特定的国家或集团。
无敌国 则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不针对性和非排他性,即不与任何国家或集团建立敌对关系,保持外交政策的开放和中立。
不结盟 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指的是中国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军事或政治联盟,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集团,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年——2012年)
(三)成就
改革开放之初发展大国关系
1979年中美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世纪之交
与周边国家关系取得新进展
与东盟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进入21世纪
全方位外交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发达国家
非洲国家
周边国家
非洲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二)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来
1、理论创新:一坚持三推动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实践创新:
(2)贡献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1)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三)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来
四个反对
一个宗旨
一个价值
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反对冷战思维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④反对搞双重标准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课堂练习
(2020·海南高考)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B
(2022·山东高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课堂练习
(2022·广东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